殲17太厲害 : 竟抵過十架殲10!

@ 2016-01-24

中國很明顯已經開始測試一款以俄制蘇-27「側衛」系列戰鬥機為基礎研製的新型戰鬥機。美國國家利益雜誌10月28日文章稱,這款新型飛機在概念上類似蘇伊霍蘇-34「鴨嘴獸」戰鬥轟炸機,而其動力裝置則可能是AL-31F或國產 WS-10渦扇發動機。如果中國媒體上披露的相關圖片是真實的,那麼這款新型中國飛機很明顯在概念上類似蘇伊霍蘇-34「鴨嘴獸」戰鬥轟炸機。與蘇-34戰鬥轟炸機類似,中國新型戰鬥機很明顯採用了類似的「鴨嘴獸」形雷達天線罩和並行座艙座位。然而,中國最新型戰鬥機的「鴨翼」更大、更寬。

蘇-27

長期以來,外媒一直猜測中國在自行研發一種類似俄制蘇-34「鴨嘴獸」那樣的戰鬥轟炸機,如今多個渠道的消息源證實,這種號稱殲-17的戰機即將亮相。中國可謂是俄制戰機的改裝「祖師爺」,這一點長期以來為世界各國所認可,因為自上世紀50年代到2006年,中國在俄制戰機基礎上,成功改良出殲-5、殲-6、殲-7和殲-8。其中的殲-7戰機,也就是俄羅斯的米格-21,被中國改良出多達28個型號,其綜合性能已大大超過了原型機,有的型號甚至已直逼現役第三代戰機。該機不但裝備了中國空軍,還大量出口十幾個國家,且直到現在中國空軍還不忍拋棄而服役至今。

米格-21

在中國版蘇-34「鴨嘴獸」——殲-17出現之前,中國成功地借鑑蘇-27和蘇-30戰機的先進技術,開發出性能出色的國產殲-11B和殲-16等戰機。在此基礎上,中國又繼續借鑑俄羅斯研發蘇-34的經驗,也開發出一款突防能力強悍的前線轟炸機,這就是殲-17。殲-17被認為擁有圖-22的大部分功能和轟-6的幾乎全部功能,但更便宜,更小巧,更先進。此外,殲-17對中國空軍大量使用的國產殲轟-7「飛豹」戰機也有明顯優勢,包括航程更長,電子對抗能力更強大,武器射程更大,雷達更先進,飛行員遠程飛行條件更舒適等。基本可以斷定,正是該機的上述優點,使得中國認可了俄羅斯研發蘇-34戰機的發展理念,因而也要為中國戰術打擊空軍研發一款同類型戰機。

雖然殲-17被譽為中國版蘇-34「鴨嘴獸」,但實際上,俄羅斯未曾向任何其他國家出口「鴨嘴獸」戰鬥轟炸機,更不會向中國出售其技術,所以殲-17並非直接複製的蘇-34,也不是直接複製的蘇-32。很明顯,雖然這款新型戰鬥機是蘇-27的衍生機型,但同時也從「鴨嘴獸」戰鬥轟炸機身上獲得了靈感,卻並非上述戰機的「山寨貨」,而是中國自己的技術。由於中國近來在國產戰機發動機上取得長足進展,多種新型戰機開始裝備國產發動機,所以該型機所用發動機可能是國產WS-10渦扇發動機。據悉,殲-17戰機可攜帶重達8噸的彈藥,與轟-6K的9噸武器載荷相比並不落後太多,可確保中國空軍一線作戰部隊擁有強悍的對地轟炸火力。從網絡披露的模型風洞試驗看,殲-17採用並列式座艙和鴨嘴型雷達罩,這意味著其機腹的武器掛架可掛載一枚遠程空地巡航飛彈,在這一點上它並未輸給轟-6K轟炸機。而且,殲-17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其機動性能在轟-6K之上,擁有後者所不具備的空中格鬥和突防能力。因此該戰機將使中國空軍的整體作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可對敵方陣地實施有效的突襲行動,足以支撐解放軍的前線轟炸機軍團。

殲-17

在作戰性能上,殲-17戰機由於擁有完善的衛星導航系統和數字式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還裝備有智能化機載相控陣雷達和強大的電子對抗裝置,這使得該機具備很強的低空突防能力,可輕鬆突破敵方火力,安全完成轟炸任務。同時,由於具備全天候多任務作戰能力,殲-17可在晝夜條件下,對陸地、海面和空中目標發起高精度打擊。而空中加油則使其完全具備很多中程轟炸機所擁有的作戰特性,而中國不久前得到了烏克蘭提供的伊爾-78加油機,這將使其如虎添翼。很可能,殲-17屬於全球最新的大威力攻擊機,其作戰能力就如同一架小型轟炸機。

同時,由於其作戰半徑為2000公里,如果進行一次空中加油的話,該機的作戰半徑可提升至3000公里以上,從而成為可以進行洲際襲擊的轟炸機,能夠對中國周邊地區美軍目標進行遠程奔襲作戰,包括太平洋美軍和印度洋美軍,甚至可以遠程打擊波斯灣的美軍。如果戰略需要,殲-17也隨時可以搭載配備核彈頭的巡航飛彈,對他國戰略目標進行遠程核威懾,甚至實施遠程核空襲作戰。因此,有西方專家認為,殲-17戰機在許多性能方面極為先進,有望在未來歲月里成為同類戰機中的頂尖作戰高手,如果再配合中國近年來發展成功的遠程空射巡航飛彈——長劍-10/20,則該機可打擊的範圍就會擴大到4500-5000公里左右,這將使其十分危險。當然,殲-17可能還要配備正在研製的霹靂-21超遠程空空飛彈,可攔截超過150公里遠的空中目標,如敵方的電子戰機、空中預警機和空中加油機等。預計在今後相對長的一段時間內,殲-17將和轟-6G/K型搭配使用,構成有強大威懾力的中國空軍遠程戰略/戰術打擊能力。

殲-10

從這次美國媒體披露的照片來看,該機的外形已具有一定的隱身能力,這可能是中國在研發殲-31時的技術擴展。也就是說,中國通過自行開發隱身飛機,已完全掌握了現代戰機隱身的技術,並將其部分應用在了新殲-17上,因而使其具備了三代 戰機的一些特性。如果該機充分運用自己的半隱身特點 高達8噸的載彈量 強大的探測和電子戰能力 空中加油能力帶來的作戰半徑加大 巡航飛彈攜載能力等功能,就可以讓在中國周邊5000公里範圍的敵方地面和海上目標時刻處於危險之中。而這也意味著,它僅出動很少的數量就能夠替代中國以往依靠的龐大機群,從而長驅直入轟炸敵方的機場、指揮中心和海上航母編隊等戰略目標,就能取得非常理想的作戰效果。這很適應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周邊威脅,就殲-17而言,其對轉型中的中國空中力量來說可謂如虎添翼,必將是中國空軍今後重點裝備的機型之一!

殲17在網絡炸開鍋:專家一語讓所有人沉默

近日,網上流傳到一張新型戰機首飛的照片,據稱該戰機型號為殲-17,是中國最新型的殲擊轟炸機。從外形上看這個飛機非常怪異,其最著名的特點就是主翼前方寬大的邊條翼和扁平的機頭。據稱該型飛機裝備了國產渦扇-10發動機,是中國版的蘇-34,能夠替代中國的殲轟-7和轟-6執行遠程對地打擊任務。甚至有人煞有介事的說這款飛機的機頭比蘇-34更大,可以裝備更大的雷達,因此也具有很強的空戰能力。然而從飛機設計的角度來說,這款新飛機卻完全不符合基本的設計原則。

該照片戰機里其他部分都比較正常,是蘇-27的經典傳統構型,關鍵就在機頭和邊條翼違反了常規。其中機頭因為沒有俯視圖只有上視圖無法判斷其整體構造,所以不能做出武斷的判斷,但其邊條翼的設計則完全違反了飛機設計的原則。

網上最近流傳的所謂殲-17戰鬥轟炸機照片

邊條翼是現代戰機基本都會採用的構造,戰機在大迎角狀態下產生氣流分離而主翼失速時,邊條翼會和空氣作用產生氣流渦。這種氣流渦會對主翼產生一個從下而上的壓力,從而產生升力,在一定迎角下這個升力甚至可以和主翼面最大升力接近,從而擴大了飛機在大迎角時的可操作性。這個渦升力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小自然無法承擔起大迎角操作的重任,太大則會導致飛機失去平衡。一般影響邊條翼性能的因素有邊條翼的前緣後掠角、面積、前緣形狀和主翼的配合程度。下面從影響邊條翼性能的幾個因素對該照片中飛機邊條翼構造做出判斷。

一、前緣後掠角(無法判斷)

邊條翼形成的渦要足夠大但也要穩定,一般從形成穩定的渦升力來說,前緣後掠角應該大於70°,但在前緣後掠角大於76°時,機頭方向會產生一個不對稱的渦升力,給飛機很大的側力,導致飛機失去穩定,因此飛機的前緣後掠角一般不大於76°。圖片中沒有給出飛機機翼具體結構,也就無法看出飛機的前緣後掠角,因此無法作出判斷。

F-16就採取了S型邊條翼的構造用來增升,但能明顯看到其翼面積很小,且後掠角很大

二、邊條翼的面積(不符合)

邊條面積太大將使俯仰力矩前移,對基本翼的作用增大。這就會給整個飛機前部一個向上的力矩抬頭力矩,這個力矩太大,則飛機就要失去控制,特別是大迎角的時候,飛機機頭被向上推而尾翼無法平衡,飛機就傾向於向更大的迎角發展,最終導致失速機毀人亡。但也不能太小,因為邊條面積可以提高大迎角的升阻比,就可以使飛機攜帶更多的載荷。

為了平衡這兩個矛盾邊條一般選擇邊條翼面積和主翼面積之比ka=(0.05-0.1)之間,且主要是展向為輔,弦向為主。但我們看到圖片中國這款飛機的邊條和主翼面積之比已經超過了這一區間,因此飛機是不可控的。

三、邊條翼的形狀(不符合)

就升力特性和力矩特性來講,S型邊條最好,三角形次之,直線最差。所以邊條翼一般都採用的是S型但後掠角很大的近三角形邊條翼,為了使邊條翼的渦流吸力特性更好,一般設計前緣彎扭,如此可以使吸力特性增加70%以上。但圖片中這個邊條翼卻使用了怪異的梯形且展向較長,這樣的設計完全不利於飛機大迎角時的渦流升力。有人也許會說F-22也採取了這種類似梯形的邊條翼,但F-22的考慮有三點。

第一是必須使用鈍角配置將正面雷達波的鏡面反射減到最小。第二是要使用邊條翼和發動機機艙互相結合的手段減少氣流損失和RCS。第三則是F-22這種構型固然在大迎角時升力稍微不足,但其擁有的矢量發動機則完全可以彌補格鬥中的大迎角作戰問題。但網上這個所謂的殲-17戰鬥機機身到處都是縫隙,明顯不是隱身設計,而其邊條翼與發動機距離甚遠且從下往上的遮蓋住了進氣道口,這甚至在戰機倒飛時還會阻礙進氣道進氣,那這種缺點就不可容忍的了。

F-22也採取了梯形邊條翼,但其擁有矢量發動機可以彌補,且主要是為了隱身設計考慮

四、主翼和邊條翼的配合(符合)

邊條和鴨翼都是使用渦升力進行增升的裝置,但不得不考慮這些翼面和主翼之間的綜合作用,在邊條翼很小的時候,主翼前緣渦會轉移到邊條翼前緣。鴨翼則利用距離隔開,使得兩個翼面的渦不會互相影響而破裂。一般邊條設計時必須使基本翼與其配合好才能達到理想的升力和阻力特性,這要求基本翼的後掠角一般在38°到44°之間,44°時最大,展弦比在2.8到3.5,一般選擇切尖三角翼,稍跟比在3-5之間。從圖片上看這條是符合的。

蘇-34鴨嘴獸飛機採取了三翼面設計的格局,鴨翼也是一種可以增加升力的方式

從以上分析來看,這款所謂的殲-17戰機完全不能穩定且無法發揮大迎角時的邊條翼作用,因此基本可以判斷其圖片屬於偽造。從中國戰機的發展來看,我國已經擁有殲-16這種新型戰鬥轟炸機,完全沒有必要再在這麼短時間內再去發展另一款戰鬥轟炸機,如果真要發展,那一定是朝著隱形戰鬥轟炸機的目標去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