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有他在匈奴不敢犯境。戰無不勝卻遭奸臣所害,他死後三個月趙國即被秦國所滅。
戰國時期,趙國離匈奴最近,匈奴衣食匱乏了,就侵入趙國的邊境,大肆擄掠一番,把男人擄去做奴隸,把婦女擄去給軍兵取樂,牲畜擄去放牧。面對這個縱馬馳騁,來去自如的對手,趙國上下想破了腦袋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
趙 國派大將李牧去駐守雁門郡,李牧也沒有對付匈奴的好辦法,乾脆就用了最笨的一招:拖。作為邊將,李牧擁有很大的權力,可以根據需要隨意設置官吏,不受朝廷 的干涉,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且不光官吏的任命權在李牧手上,防區內的所有租稅也都歸李牧徵收。李牧把租稅都收入自己的幕府中,卻並不濫用,而是 全部劃歸為邊防守軍的經費。
這一筆租稅為數可不算少,李牧樂得大方,每天都殺幾頭牛犒賞兵卒,對他們的待遇十分優厚,以此激勵他們練習騎射。同時加強戰備維護好烽火台,軍情緊急時保障通訊暢通;大量派出間諜,刺探匈奴的動向總之,戰備工作做得滴水不漏。
與此同時,李牧下了一道死命令:如果匈奴入侵,所有人馬立刻退入軍營中,不能和匈奴作戰,有膽敢和敵人接戰的,有擅自去追捕敵人的,一律斬首!因此匈奴每次入侵,兵卒們就點起烽火通知各處守軍退入城中固守。
如此數年,李牧的軍隊從未出戰,但是百姓、牲畜卻也沒有什麼損失。
這個笨辦法很讓人瞧不起,匈奴和邊防守軍都認為李牧是出於膽怯。兵卒們平常在一起聊天,都哀嘆說:唉,怎麼攤上這樣一個貪生怕死的將軍啊!
朝中大臣也眾議洶洶。趙王承受不了輿論的壓力,譴責李牧,李牧說:我就這樣,陛下您要覺得我不行,您就換人吧。
趙王一聽,你這不是將我的軍嗎?你怎麼這麼固執啊!大怒,把李牧召回朝中,換了另外的將軍代替他。
這個將軍很有進取心,匈奴一旦入侵,立即出戰,但是匈奴人強馬壯,趙國的軍隊根本不是對手,結果不僅戰士減員,百姓、牲畜損失極大,邊境上幾乎不能耕種、放牧了。
趙王一看這可不行,又來請李牧重新出山。李牧像對待匈奴一樣對待趙王,也來了個拖字訣:閉門不出,稱自己有病。趙王厚起臉皮,數次強迫李牧去雁門郡抵禦匈奴。李牧端足了架子,這才說:趙王您要非用我不可,我的策略還是像以前那樣,您看著辦吧。趙王只好答應。
李牧回到雁門郡,故伎重施,匈奴是有勁無處使,又是好幾年一無所得,只好繼續嘲笑李牧是膽小鬼。
守邊的將士們過著這種和平的生活,不光糧餉不缺,每天還都有豐厚的賞賜,人人都渴望戰鬥。李牧看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精選了一千三百輛戰車,一萬三千匹戰馬,五萬名勇士,十萬名弓弩手,全部組織起來訓練作戰。同時一反常態,派牧人把牲畜趕出去大模大樣地放牧。
匈 奴一看這種形勢,反而不敢貿然進攻,派先頭部隊試探性地入侵。李牧命令數千人的接戰部隊稀哩嘩啦一觸即潰。單于聽過先頭部隊的彙報,立即率領主力部隊大舉 入侵。李牧布下奇兵,從左右兩翼包抄匈奴,大破匈奴十幾萬鐵騎。李牧乘勝追擊,先後滅襜襤,破東胡,收降林胡,匈奴單于無法存身,只好從與趙國接壤的邊境 地區逃跑了。
其後十幾年的時間裡,匈奴都不敢迫近趙國的邊城。
李牧一發而不可收,先後和燕國、秦國大戰,攻城拔寨,戰無不勝,被封為武安君。
不 過這個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下場卻非常悽慘。秦王嬴政吞併六國的戰爭開始之後,著名的大將軍王翦攻打趙國,王翦忌憚李牧的軍事才能,私下賄賂趙王的寵臣郭 開金,讓他在趙王面前構陷李牧和另一員大將司馬尚謀反,趙王這個笨蛋居然聽信了這種不入流的反間計,遂派人去取代李牧。李牧了解到內幕之後,拒不受命,堅 決不交出兵權,趙王派人趁其不備逮捕了李牧,把他殺了。司馬尚也被剝奪了兵權。
三個月之後,王翦大破趙軍,俘虜了趙王。趙國宣告滅亡。
前222年秦軍俘虜趙王趙遷,趙國亡。
戰國七雄中趙國無論從疆土,人口,實力上來看都不是最強大的。地處各國之要衝:北有林胡、匈奴、東胡、樓煩,東有強齊,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國秦國,附近還有小國中山國。面對如此險惡的環境,趙好像只有招架之力,然而事實上趙國只是在趙武靈王改革前是如此疲弱。
李牧(?-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人(今邢台隆堯),戰國時期的趙國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趙武靈王即位後,進行了相當徹底的軍事改革。在六國中率先組建起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間,趙國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餘里。趙國逐漸成為秦國東出的最大的阻礙,並發展成為秦國未來潛在的競爭對手與軍事宿敵。
特別是戰國末期,趙國成為秦國唯一的對手,即使趙國在長平大戰大敗後,秦國也沒能力一口吞掉趙國。可為什麼趙國最後滅亡了?
這不得不講到一個人,他就是郭開。
趙國相國郭開可算是「兩朝老臣」,歷仕趙悼襄王、趙幽穆王兩代君主,按理說他該是趙國的忠臣了吧?
可秦國很早就發現郭開的價值,認為這傢伙貪財好利,如果給他足夠的活動經費,定能培養成「金牌臥底」。除了大筆金錢賄賂外,秦國還向他打包票—事成之後,到秦國任相國!
趙國末年,還是出了很多名將的,如肥義、樓緩、藺相如、虞卿、趙勝、廉頗、李牧等良相名將輩出。趙國民風剽悍、崇尚氣力、慷慨悲涼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因此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北方軍事強國。
廉頗是趙國的一員大將,曾和藺相如為捍衛趙國的尊嚴和利益立下了汗馬功勞,給後人留下了「將相和」的千古美談。但趙幽穆王即位後廉頗就被剝奪了兵權,被迫逃亡到魏國,最後流落到楚國,客死他鄉。
背後主謀就是郭開。原來嫉惡如仇的廉頗曾斥責過郭開貪得無厭,郭開一直想報復。
當時廉頗雖然年齡不小了,但薑是老的辣啊!
可郭開就在這個「老」字是突破口,就讓人告訴趙幽穆王:「老將軍雖然雄心不老,身體也不錯,一頓飯飯量驚人,但是問題是腸胃不好,坐不了一會兒就跑了三次廁所。」言下之意,這怎麼有精力去打仗呢?於是,一代名將被迫出走他鄉!
郭開收拾廉頗之後,再次收拾戰功和聲名均不在廉頗之下的李牧。
中原各國對匈奴的搶殺擄掠,從來都是一籌莫展。但自李牧鎮守雁門關以來,一向戰無不勝匈奴也不敢越雷池半步。秦國的一個個戰神——王翦、楊端和等在李牧面前,個個當過光杆司令。
郭開覺得想要除掉李牧,自己必須出馬,聲稱他的門人從咸陽(今屬陝西)盜得李牧謀反的書信,趙幽穆王當即大怒,奪了兵權,免了李牧。沒多久,李牧就死於非命。
之後,郭開多次連唬帶嚇地勸趙遷投降:「以臣愚見,泰兵勢大,不如全城歸順,不失封侯之位。」
此時的趙遷,早已嚇得六神無主,稀里糊塗地打開了還算堅固的邯鄲城門,懷抱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和趙國的千里沃野圖,做了秦國的俘虜。
不過,後來郭開在從邯鄲搬運金銀財寶回咸陽途中,被盜賊殺掉,據說有人喊了一句:「為李將軍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