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一代國畫大師徐悲鴻國寶級名作。七十三幅經典畫作勾繪大師精彩人生。讓你一次過看懂徐悲鴻。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願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餘件, 全部捐獻給國家。
1、奔馬圖
徐悲鴻紀念館藏
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從這幅畫的題跋上看,此《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占,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
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乾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衝擊力,似乎要衝破畫面。
徐悲鴻早期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徵,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2、愚公移山圖
徐悲鴻紀念館藏
此幅《愚公移山圖》極具現實意義。它作於1940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後的勝利。抗戰中南京、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局勢緊張,物資匱乏,徐悲鴻奔走於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畫展募集資金捐給祖國以賑濟災民。1939至1940年,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之邀,徐悲鴻赴印度舉辦畫展宣傳抗日,這期間他創作了不少油畫寫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卻是這幅《愚公移山圖》》國畫。其故事取材於《列子·湯問》中的一個神話傳說:愚公因太行、王屋兩山阻礙出入,想把山剷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結果終於感動上天,兩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畫家在處理這個故事時,著重以宏大的氣勢,震人心魄的力度來傳達一個古老民族的決心與毅力。就空間布局,他作了數十幅小稿反覆修改,最終以從右至左,從前往後的格局展開畫面。畫面右端有幾個高大健壯、魁梧結實的壯年男子,手持釘耙奮力砸向黑土。其姿勢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吶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動態均呈蓄力待發之狀,有雷霆萬鈞之勢。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據畫面大部分空間,人物頂天立地,有撐破畫面之感。根據構圖需要,左側畫面的人物排列較為鬆散,人物或高或低,樹叢小景置於其間。一挑筐大漢和倚鋤老者背對觀眾以加強空間縱深感,拉開與右半段緊張勞作者之間的距離,造成右半部是前線而左半部是後方的感覺。老翁似乎正在語重心長地對下一代人敘述自己的願望和信心,描繪著未來的美好景象。這組人物顯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態生動自如。背景青山橫臥,高天淡遠,翠葉修篁。
在繪畫筆法和色彩方面,這幅畫充分體現了作者在中國傳統技法和西方傳統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運用於人物外形輪廓、衣紋處理和樹草等植物的表現上,而西方傳統繪畫強調的透視關係、解剖比例、明暗關係等,在構圖、人物動態、肌肉表現方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並直接用裸體人物進行中國畫創作,這是徐悲鴻的首創,也是這幅作品另一頗為獨特之處。可以說,徐悲鴻在這幅作品中將中西兩大傳統技法有機地融會貫通成一體,獨創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寫實藝術風格。
3、田橫五百士
1930年
布面油畫
197×349cm
徐悲鴻紀念館藏
這幅《田橫五百士》是徐悲鴻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記·田儋列傳》。田橫是秦末齊國舊王族,繼田儋之後為齊王。劉邦消滅群雄後,田橫和他的五百壯士逃亡到一個海島上。劉邦聽說田橫深得人心,恐日後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橫的罪,召他回來。《史記·田儋列傳》原文這樣記載:"……乃復使使持節具告以詔商狀,曰:'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田橫乃與其客二人乘傳詣洛陽。……未至三十里,至屍鄉廄置,橫謝使者曰:'人臣見天子當洗沐。'止留,謂其客曰:'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而北面事之,其恥固已甚矣。……'遂自剄。……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則聞田橫死,亦皆自殺,於是乃知田橫兄弟能得士也。"文末司馬遷感慨地寫道:"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余因而列焉。不無善畫者,莫能圖,何哉!"可見徐悲鴻作此畫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於田橫等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節",畫家著意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惜別的戲劇性場景來表現。這幅巨大的歷史畫滲透著一種悲壯的氣慨,撼人心魄。畫中把穿緋紅衣袍的田橫置於右邊作拱手訣別狀,他昂首挺胸,表情嚴肅,眼望蒼天,似乎對茫茫天地發出詰問,橫貫畫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組群,則以密集的陣形傳達出群眾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嫗和少婦擁著幼小的女孩仰視田橫,眼神滿含哀婉淒涼,其雕塑般的體積,金字塔般的構架無疑使我們想起普桑、大衛的繪畫。普桑喜用的紅、黃、藍三原亦在徐的畫面中占主導地位,突出了田橫與青年壯士之間的對答交流。背影襯以明朗素凈的天空,給人以澄澈肅穆的感覺。"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正是德國古典病態學家溫克爾曼所提倡的藝術格調。
欣賞徐悲鴻的畫時,會發覺畫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腳尖、前跨的腿、支立著的木棍、陰森鋒利的長劍構成了一種畫面節奏,寓動於靜,透出一種英雄主義氣慨。在當時流行現代主義藝術之風的中國,徐悲鴻堅持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現實主義立場,借歷史畫來表達他對社會正義的呼喚,這些猶如黑夜中的閃電劃亮天際,透出黎明的曙光。
4、村歌
鈐印:悲鴻
5、梅花
立軸 設色紙本
壬申(1932年)作
鈐印:東海王孫
題識:春如短夢初離影,人在東風正倚欄。壬申春盡寫奉性元夫人雅賞。悲鴻。
性元夫人乃錢昌照先生的夫人。
6、春之歌
立軸 設色紙本
乙亥(1935年)作
鈐印:悲
題識:春之歌。大千道兄教正。乙亥悲鴻。
徐悲鴻畫馬名聞天下,他的馬之所以能在上千年來無數畫馬的作品中凸現出來,主要是他成功地將西畫的技法和精神溶入了國畫中,注重比例、造型準確,以形傳神。牛也是徐悲鴻特別鍾愛的題材,他所畫的牛猶如他的馬一樣意韻生動、神氣十足。此圖中體形龐大的牛,與小巧靈動的兒童,以及泛著新綠的垂柳,構成了充滿希望的春之歌。
7、落花人獨立
立軸 設色絹本
1944年作
鈐印:徐、悲鴻
題識: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卅三年元日悲鴻磐溪齋中。
徐悲鴻的人物畫最能體現其"惟妙惟肖"的藝術主張。無論是在講究素描結構,光線明暗的肖像中,還是在純以傳統筆墨線條造型的人物畫中,徐悲鴻都追求惟肖及神似。此幅仕女圖,既以細筆線描的傳統工藝方法為主,又頗具現代感和時代氣息,別有一番意韻。
8、松
立軸 設色紙本
鈐印:悲鴻
題識:虯枝歷與雷霆斗,士脈微枝春氣醒,一代淫威誰敢赭,天荒地變獨青青。壽石工集散原老人句。漢侖先生雅教。悲鴻。
9、草書四言對聯
立軸 水墨紙本
鈐印:悲鴻
題識:永松仁弟囑,悲鴻。
10、獅吼
1922年
素描
42×62.5厘米
11、簫聲
1926年
布面油畫
80×39厘米
12、睡
1926年
布面油畫
40×51厘米
13、陳散原像
1929年
布面油畫
60×73厘米
14、九方皋
1931年
紙本設色 國畫
139×351厘米
15、傒我後
1933年
布面油畫
230×318厘米
16、桂林風景
1934年
布面油畫
56×74
17、黃山
1935年
布面油畫
67×81厘
18、雪
1936年
紙本設色 國畫
131×78厘米
19、逆風
1936年
紙本設色 國畫
101×83厘米
20、巴人汲水
1937年
紙本設色 國畫
294×63厘米
21、灕江春雨
紙本設色 國畫
74×114厘米
22、巴之貧婦
1937年
紙本設色 國畫
102×63厘米
23、風雨雞鳴
1937年
紙本設色 國畫
132×76厘米
24、月夜
1937年
布面油畫
90×97厘米
25、女人像
1938年
布面油畫
132×107厘米
26、牛浴
1938年
紙本設色 國畫
130×75厘米
27、負傷之獅
1938年
紙本設色 國畫
110×109厘米
28、大樹雙馬
1938年
紙本設色 國畫
131×77厘米
29、印度牛
1929年
布面油畫
66×68厘米
30、群奔
1939年
紙本設色 國畫
95×181厘米
31、少婦像
1940年
布面油畫
82×54厘米
32、泰戈爾像
1940年
紙本設色 國畫
51×50厘米
33、喜瑪拉雅山
1940年
紙本水墨 國畫
34×52厘米
34、群馬
1940年
紙本水墨 國畫
110×122厘米
35、木棉
1940年
紙本設色 國畫
96×45厘米
36、喜瑪拉雅山之晨
1940年
布面油畫
95×59厘米
37、喜瑪拉雅山之林
1940年
布面油畫
58×68厘米
38、鵝鬧
1942年
紙本設色 國畫
92×61厘米
39、庭院
1942年
布面油畫
64×78厘米
40、月色
1942年
紙本設色 國畫
65×54厘米
41、靈鷲
1942年
紙本設色 國畫
121×92厘米
42、孔子講學
1943年
紙本設色 國畫
109×113厘米
43、李印泉像
1943年
紙本設色 國畫
76×43厘米
44、銀杏樹
1943年
紙本設色 國畫
101×88厘米
45、讀
1943年
布面油畫
101×61厘米
46、玉簪花
1943年
布面油畫
66×48厘米
47、山鬼
1943年
紙本設色 國畫
111×63厘米
48、群獅
1943年
紙本設色 國畫
113×217厘米
49、少陵詩意
1943年
紙本設色 國畫
150×55厘米
50、國殤
1943年
紙本設色 國畫
107×62厘米
51、梅花通景
1944年
紙本設色 國畫
110×125厘米
52、徐夫人像
1943年
布面油畫
62×48厘米
53、騎兵英雄
1950年
布面油畫
88×63厘米
54、農民任繼東像
1950年
素描
31×25厘米
55、神鷹圖
抗日戰爭期間
紙本水墨 國畫
32.5×26厘米
56、雞竹圖
作者: 徐悲鴻
媒材: 設色紙本
尺幅: 147.5×52.5cm
創作時間: 癸未(1943年)作
57、四喜圖
作者: 徐悲鴻
媒材: 設色紙本
尺幅: 108*56cm
特徵: 鏡心
創作時間: 1946
58、雙駿
作者: 徐悲鴻
媒材: 設色紙本
尺幅: 53*65.5cm
特徵: 立軸
創作時間: 1942
59、三友圖
作者: 徐悲鴻
媒材: 設色紙本
尺幅: 127*62cm
特徵: 鏡片
創作時間: 1946
60、馬
作者: 徐悲鴻
媒材: 水墨紙本
尺幅: 100*61cm
特徵: 立軸
創作時間: 1944
61、雙馬圖
作者: 徐悲鴻
媒材: 設色紙本
尺幅: 111*72.5cm
特徵: 立軸
創作時間: 1947
62、秋風立馬
作者: 徐悲鴻
媒材: 設色紙本
尺幅: 107.5*53cm
特徵: 立軸
63、馬
作者: 徐悲鴻
媒材: 設色紙本
尺幅: 131*78.5cm
特徵: 立軸
創作時間: 1936
64、馬
作者: 徐悲鴻
媒材: 設色紙本
尺幅: 99.2*52.7cm
特徵: 立軸
創作時間: 1935
65、柏馬圖
作者: 徐悲鴻
媒材: 設色紙本
尺幅: 109.9*54cm
特徵: 立軸
創作時間: 1935
66、馬
作者: 徐悲鴻
媒材: 設色紙本
尺幅: 104*54.5cm
特徵: 立軸
創作時間: 1934
67、群馬
作者: 徐悲鴻
尺幅: 110cm*122cm
類別: 國畫
創作時間: 1940
現收藏者: 徐悲鴻紀念館藏
68、六駿圖
作者: 徐悲鴻
媒材: 設色紙本
尺幅: 50×93cm
類別: 國畫
現收藏者: 徐悲鴻紀念館
69、馳騁圖
作者: 徐悲鴻
媒材: 設色紙本
尺幅: 90×55cm
收藏者: 徐悲鴻紀念館
70、奔馬
作者: 徐悲鴻
媒材: 設色紙本
尺幅: 105×74cm
特徵: 立軸
創作時間: 卅年二月在吉隆坡作
71、群奔
作者: 徐悲鴻
尺幅: 95*181厘米
特徵: 水墨設色紙本橫幅
創作時間: 1939年作
72、九方皋
作者: 徐悲鴻
尺幅: 139*351厘米
特徵: 水墨設色紙本橫幅
創作時間: 1931年作
作品簡析: 《九方皋》,這是取材於《列子》中的故事:春秋時代,有個姓九方,名字叫皋的人,很有識馬的本領。有一天,秦穆公對以相馬聞名的伯樂說:「你的年紀已經很老了,兒孫中有沒有可以繼承你的本領繁榮人?」伯樂嘆息道:「我的子孫中有能識馬的,但沒有能是識千里馬。我有一個朋友,名叫九方皋,他雖是個挑柴賣菜的苦力,但識馬的本領,不在我之下,」秦穆公聽了,非常高興,便叫九方皋為他物色一匹千里馬。九方皋在各地跑了三個月,看了無數的馬,最後,才找到他所中意的一匹黑色雄馬。他回來見秦穆公,穆公問道:「你找的嗎是什麼顏色的呀?」九方皋回答道:「黃色」穆公又問:「是雌的還是雄的?」九方皋答道:「雌的」穆公叫人牽馬來看,卻是一匹黑色的雄馬,不僅大失所望,便對伯樂說:「九方皋連馬的的雌雄顏色都不能辨認,如何能識別馬的的好壞呢?」伯樂喟然嘆息說:「大王呀,您不知道:九方皋在觀察馬時,是見其精望其粗,在其內而望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呀!」意思是說九方皋注重的不是馬的皮毛外貌,而是馬內在的精神、品質。秦穆公聽了,令人騎上這匹黑色的雄馬實驗,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徐悲鴻有感於這個動人的故事,正是由於他親眼看到了在當時的政府統治下,大量人才被壓抑、被埋沒的現狀;也是由於他親身感受到要提攜、培養一個有才華的人是何等的艱難;同時,他永遠也望不了自己為生活所迫幾乎投江自盡的悲慘經歷。。。。。。所有這一切,都強烈激發著徐悲鴻的創作慾望。他要籍《九方皋》傾吐內心的抑鬱,抒發渴望發掘人材的美好意願。這幅寬三百五十一厘米、高一百三十八厘米的中國畫,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樸實的勞動者——九方皋的形象。他正在聚精會神地察看面前的那些馬,而那匹黑色的雄馬仿佛突然見到了知音,它發出快樂的嘶鳴,揚起鋼鐵般的蹄子,躍躍欲試。
徐悲鴻筆下的馬都是奔放不羈的野馬,從來不戴韁轡,畫中黑色的雄馬卻例外戴著韁轡。有人問徐悲鴻:「這是為什麼?」徐悲鴻笑答:「馬也和人一樣,願為知己者用,不願為昏庸者制。」
73、《春山十駿圖》
作者: 徐悲鴻
尺幅: 33.8×179cm
類別: 國畫
創作背景: 此畫上款是:「曼士二哥」,徐悲鴻與黃曼士情誼深厚,徐將其視為「平生第一知己」,尊稱曼士為二哥」,同時也有文獻記載畫是贈與新加坡南洋兄弟菸草公司分公司總經理黃曼士的。黃曼士(1889-1963),祖籍福建南安,出身名門,交遊及廣。1925年徐悲鴻在法國讀書時境遇窘迫,經黃曼士大哥黃孟圭引見.到新加坡為南洋僑領畫像,與黃曼士昆仲結下深厚情誼,視為「平生第一知己」,尊稱曼士為二哥.從1925年到1942年間,徐悲鴻曾多次到新加坡,都是住在黃家的江夏堂,為黃曼士畫了百餘幅畫作。當時,悲鴻先生畫的最多的是馬,以詠志抒懷,時有「萬馬奔騰江夏堂」之稱。1946年,黃孟圭還為此《十駿圖》題詩一首,徐悲鴻並覆信表示感謝,亦成佳話。
資訊: 在2003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為421號拍品,估價:RMB 300-400萬元,以200萬元底價起拍,經過數十輪競爭,最終以627萬元成交,創徐悲鴻中國書畫作品拍賣世界紀錄。
作品簡析: 此幅作品系徐悲鴻一生可數力作之一,可謂三絕:一是存世僅見的十匹馬,徐悲鴻畫三馬、五馬雖也不多,但還是偶然可以見到,畫十駿至今所知僅此一件;二是十駿形態各異,奔跑、跳躍、翻滾、飲水,善畫馬的徐悲鴻將馬的形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三是背景豐富,畫春日山坡,綠以意盎然,一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