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涵媽
「媽媽在一起」首席育兒師,中美兩國名校雙碩士學歷,熟悉國內外最先進育兒理念,深耕育兒行業多年,致力於嬰幼兒早期成長研究。
涵媽碎碎嘴
養娃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當孩子向你展開笑顏的那一刻,媽媽們就覺得什麼都值了!然而,你真的做好「媽媽」這個角色了麼?當你的小寶貝變得奶聲奶氣,變得愛打人,變得愛鬧情緒......先想想頭三年,自己有沒這樣做過?趕緊對照看看。
一、千萬不要用學步車!一定要讓孩子爬行!
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學步車不需要這麼「麻煩」,輕輕鬆松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用了學步車的孩子腳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費很長時間讓寶寶學習整個腳掌著地。用了學步車,孩子爬行的機會大大減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孫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厲害!」他們不知道,沒有爬行的孩子,身體協調性不好,影響生活和運動,甚至影響未來的閱讀、寫作,也會阻礙語言的發展。
二、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非常大的錯誤。哭是他內心矛盾和衝突的釋放,不是壞事,成人只要輕輕地擁抱他,撫摸著他的後背,第一句話說 「哦,寶貝,媽媽知道……(剛才發生的什麼事),你非常難過,媽媽理解你」「哦,寶貝,媽媽知道你摔疼了,還有一點點嚇到了是嗎」,這是共情,表示我們理解他,接受他的悲傷是調整他的情緒的開始。
第二句話一定要說 「媽媽知道你不開心(這很重要)」,這樣一說他會很快開心起來的,第三句話是 「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最後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
如果您學會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淚還掛在臉上就跑開找小夥伴去了。(這個方法屢試不爽,非常見效,孩子讓你一哄就好。其實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產生的效果。)
三、為什麼兩至三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
兩歲多至三周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成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麼又打人了?」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發反復出現打人動作。
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給他貼上標籤「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只要不強化,在他打人時,向對方家長和孩子致歉,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出現攻擊行為,平靜地離開。同時,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
同時被沖擊到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冷靜,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了,很多孩子是通過肢體衝撞來交往的,要理解對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問題。正確的做法是,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對這個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們家寶寶玩(可以根據情況換個字眼),你們倆握握手吧。」
三周歲以後,孩子慢慢懂事些時,如果還打人,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時在他每一次攻擊別人時,告訴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負面的信息加進去。只要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第一原則,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強化!
孩子天生愛嘗試並重複那些能產生有趣、刺激後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為。正確的做法就是讓行為後果變得毫無意義,他自然就放棄了。
四、奶話連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養成的!
不說奶話,例如「腳腳」「鞋鞋」「吃飯飯」。主要撫養者與嬰兒對話時要用誇張的口形、清晰的聲音、緩慢的速度,例如:「寶-寶-睡-醒-了」。切忌說奶話,否則到了四五歲時仍然口齒不清。
許多孩子到了兩歲多還分不清你我他,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結果。一周歲之後媽媽和寶寶交流時就應該採用人稱代詞,以便孩子模仿。應該多說「我倒水給你喝」,而少說「媽媽倒水給寶寶喝」。孩子說「寶寶的」,成人應該跟著說「是的,是你的」。當孩子說錯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那當下孩子會被笑懵的,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親愛的媽媽們,如果覺得本文對你有用或你看得開心的話,請「高抬」貴手幫我們按按贊,或轉發轉發。把有用的知識傳播出去,讓更多的媽媽受益!麼麼噠~
孩子的頭三年真的是要注意呀!那麼還有哪些事情需要媽媽們注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