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愛拼才會贏」、客家人「刻苦耐勞」…】每個籍貫都有他們自己的特色!無論你是什麼人,我們都是一家人!

@ 2016-01-22

【我是福建人!福建精神 「愛拚才會贏」 】

根據歷史,福建人是我國最早的華裔移民之一。自15世紀馬六甲王國,來自福建省的商人已開始到底此地經商,有者甚至選擇在此定居。 福建人離開家鄉與地理環境有關。福建總的地理概貌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耕地明顯缺乏。福建人具有冒險精神,這恐怕是長期與大海鬥智斗勇的烙印,愛拼敢拼,這種精神在一首叫做《愛拼才會贏》。

【我是客家人!客家精神 「刻苦耐勞」 】

18世紀末至19世紀,大批客家人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馬來西亞便是其中一個目的地。據了解,客家人到馬來西亞最早是在檳城。馬來西亞許多主要城鎮如吉隆坡、怡保、芙蓉等是由客家人開闢的。 有句話說:「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也叫客人,顧名思義,就是經過多次搬遷,到處作客的民族。

【我是潮州人!潮州精神 「勇於拚搏、敢於吃苦」 】

潮州人,又稱潮汕人(閩南民系的一支)。所謂「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早年潮州先輩們胼手胝足,披荊斬棘,背著」長弓籃」,乘搭」紅頭船」,飄洋過海來到東南亞各地商埠。 新山曾是一個以潮州人為主體的社區,當年大量的潮州人湧入柔佛,參與「港主制度」開荒墾植,伴隨而來的潮州文化曾經是當地最主要的文化,新山因此曾被稱之為「小汕頭」。時隔多年後,你仍可以在新山吃道很多古早潮州美食。

【我是海南人!大馬海南人中西料理最了得! 「Kopi O Jiak Jiak」 】

海南島的居民依海而居,多以捕魚為生,部分海南人南來時,就選擇靠水吃水。在19世紀中,海南人開始南遷,抵達這片土地後,他們發現大部分行業已經被其他籍貫的華人所占,遲來的海南人只好到洋人家庭里當幫傭或成為海員。 由於海南人長時間接觸西方飲食文化,而逐漸掌握了烹調西餐的技巧。當他們經濟穩定後,開始投入餐飲業。海南人善於中西合拼的料理,例如海南西餐,其中以海南雞扒、法式土司、海南咖啡和海南麵包。

【我是廣東人!廣東精神 「厚於德、城於信、敏於行」 】

廣東人於十九世紀大舉下南洋謀生。廣東人包括廣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他們結合北方的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形成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當年,他們的大部分都從事錫礦業,集中於以錫礦為主的地方,例如吉隆坡、芙蓉、怡保、太平、布先、金寶等地。 擁有資金的南遷廣東人則從事金飾店、鍾店等生意。位於位於吉隆坡市敦李孝式街的「瑞安金鋪有限公司」就是最佳的印證。

【我是廣西人!廣西人精神 「堅強不屈」 】

廣西人南來後,主要都是聚集在彭亨文德甲、文冬和勞勿、加叻、霹靂州等地。而現在聚集最多廣西人的就是彭亨州和霹靂兩地,當中又以文冬最多,因為那是廣西人的第一個據點。 由於南來較遲,當年的文冬已由客家人開墾,早期的廣西人像寄居在許多大源流籍貫底下,許多人多半目不識丁,做生意不夠別人精明,欲從事農牧,客家人又比他們先到此地,所以多半從事粗重工作,如耕耙、割膠、散工、採礦工人等。

【我是福建人!福建精神 「愛拚才會贏」 】

早在20世紀初,福州人從中國南下,先是落腳砂拉越詩巫,之後陸續登陸馬來亞半島。西馬的主要福州人集中地就是實兆遠與永平。剛開始時,居住在墾荒區里的福州人,幾乎都是基督徒,遇到疑難雜事時,都會到會堂找牧師協調。 有人稱福州人有」三把刀」,也就是剃刀、裁縫刀和菜刀,也是他們謀生的主要傳統技藝。在霹靂的實兆遠,我們仍看到一些非常傳統的福州習俗。逢有女兒出嫁,都會有紅燈籠伴嫁,將燈籠掛在新娘車的前方,並掛在男方家門口,意喻添丁發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