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末年這樣一個時局混亂的動盪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統一中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實行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機制。曹操為了能廣泛地吸收和籠絡文人名士,哪怕這些人把他罵得狗血噴頭,他也「愛憐其才」,赦之不咎。然而,曹操卻對幾個有才的文人表現出了讓人驚訝的言行舉動,對他們上演了一場場侮辱、屠殺的慘劇。這讓眾人不由得發出疑問:標榜愛惜人才的曹操為何會這樣做呢?
禰衡是一個純粹的文人,但是他自恃其才,不知天高地厚,甚至目中無人,狂悖不羈。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位絲毫不懂政治的文學青年,竟然在曹操面前出言不遜,大放厥詞,引起了曹操的強烈憤恨和不滿。對付這樣一個不識時務、蔑視權貴的酸腐文人,曹操有自己獨特的一套辦法,那就是通過「不命坐」、「令為鼓吏」和「不起身相送」等方式,在禮法上有意怠慢,在人格上極力羞辱。
當然,曹操是一個聰明人,他知道如果他殺了禰衡,定會讓其他文人心寒,於是他開始「借刀殺人」,派遣禰衡到荊州出使,結果因出言不遜被一介武夫黃祖砍下腦袋。
與三國「憤青」禰衡不同的是,孔融不僅僅是文學家,更是一位政治家。作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官高名遠,眾望所歸,順理成章地成為知識分子的一代領袖。名士出身的孔融向來看不起曹操,喪失地盤來到許都後,孔融認為自己是在為漢獻帝做事,而不是為曹操效勞,不買曹操的帳。這讓大權在握的曹操覺得很窩火,萌生殺掉孔融的念頭。
但是由於北方局勢還不穩定,加上孔融的名聲遠播,曹操不便對他怎樣。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著手實施他的統一大業的前夕,為了排除內部干擾,便授意部下誣告孔融「欲規(謀劃)不軌」,又曾與禰衡「跌盪放言」,將孔融殺害棄市,連他的兩個兒子也未能倖免。
第三個被曹操殺掉的人是崔琰,他雖然算不上是一個完全的文人,但他卻代表著當時整個貴族集團,也代表著聚集文化精英的士大夫階層。崔琰表面上歸順曹操,但打心眼裡不服,尤其是對曹操自封魏王這種僭越行為更是義憤填膺。對於經自己舉薦卻贊同曹操稱王的門生楊訓,崔琰忍無可忍,索性以前輩的口氣給楊訓寫了一封義正詞嚴的書信,裡面竟有「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的「反句」。
曹操知道後,勃然大怒,將其關押。可崔琰在關押期間非但不老實,竟然還「通賓客,門若市人」,與那些不肯降服的士大夫階層搞反動聚會和非法活動,這是曹操無論如何也不能原諒的,於是利用「文字獄」的方式除掉了這位愛出風頭的名流。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曹操一方面實行「唯才是舉」,吸收、籠絡和重用知識分子,一方面又堅持「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用人原則。對於願意臣服歸順於自己的文人,曹操可以給他們高官厚祿,可以與他們推心置腹,尊重愛護;可對於那些不肯服膺歸順,不願與自己合作,甚至另懷心思的知識階層精英,曹操不惜背上屠殺知識分子的千古罵名,也要對他們下狠手、下毒手,做到殺一儆百,肅清他通往帝王之路的阻礙。
趣味:陳琳痛罵曹操,曹操為何沒有殺他?
三國稱霸時期,大才子陳琳替袁紹寫了一篇文章罵曹操,罵得很難聽,把曹操的祖宗幾代一起給罵了,以至於曹操看了之後頭風病都氣好了。
按說曹操非常生氣,以他的脾氣,他很可能就把陳琳殺了。可是卻不是這樣。曹操抓住了陳琳,審訊他:「你罵我可以,為什麼罵我的祖宗?」陳琳無奈地說了這麼一句話:「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意思是說他當時奉命寫文章,文思泉湧,酣暢淋漓,罵得痛快,就罵過頭了。曹操聽了陳琳這含蓄的說辭,竟然心領神會,心想漢末建安七子之一果然名不虛傳,是個人才。於是,曹操不僅沒殺陳琳,反而把他留在身邊讓他做秘書!
漢末,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的世家大族首屈一指的當數汝南郡袁氏,緊隨其後的就要數弘農郡楊氏了,這個家族自高祖皇帝起先後出過楊喜、楊寶、楊震、楊賜等名臣,是個長盛不衰的旺族,到了楊彪和他兒子楊修這一代,情況發生了改變。
曹操與這些世家大族的關係有點微妙,既利用他們的政治影響力,又防止他們削弱自己,威脅自己的權力。所以,曹操重用荀彧、荀攸,但對司馬懿、陳群等人加以抑制,不讓他們全部得勢。有人認為曹操是所謂庶族出身,與世族有著天然的分水嶺,因而他對世家大族一直是很警惕,他「有扶有壓」的政策只是權宜之計。
與荀氏、陳氏、司馬氏等傳統的世家大族相比,弘農郡楊氏家族到漢末時期略顯沉寂,雖然楊賜當過靈帝劉宏和大將軍何進的老師,並在朝野上下有著崇高的威望,但他似乎不專注於權力,更專注於學問。這一點也影響到他的兒子楊彪。楊彪「少傳家學」,與袁紹、曹操等「高幹子弟」一樣,他年輕時道路也是一帆風順,先是被舉為孝廉,後又舉為茂才,孝廉重德,茂才重才,這意味著楊彪被貼上了「品學兼優」的標籤。
此後,他的仕途也很順利,先後擔任過議郎、侍中﹑京兆尹、五官中郎將以及潁川郡﹑南陽郡的太守,後來擔任了永樂少府﹑太僕﹑衛尉等朝廷部長級高官。董卓把持朝政時楊彪還擔任著衛尉,董卓決意遷都長安時「百官無敢言者」,只有楊彪不怕死,力駁董卓,董卓大怒,要殺楊彪,幸虧太尉黃琬及時圓場,董卓才饒楊彪一死,黃琬、楊彪因此被免官,後來董卓懾於二人的政治影響力,又恢復了他們的官職,楊彪在董卓手下又先後任光祿大夫、大鴻臚、少府﹑太常,幾乎把九卿乾了一遍。
後來又被任命為司空、太尉,又幾乎把三公幹了一遍。漢獻帝東歸期間楊彪兼任尚書令,主持朝廷日常工作。但是,這個職務他並沒有干多久,因為曹操掌管朝廷後把這個職務給了荀彧。
據史書記載,漢獻帝遷到許縣後,大會公卿,曹操在殿上發現楊彪「色不悅」,曹操「恐於此圖之」,沒等宴會結束,就借上廁所出還本營。隨後,楊彪因為身體不好的原因被免了官。這條記載有點簡單,曹操僅以楊彪在宴會上流露出不高興的樣子就要收拾他,這未免有點太隨意,其背後應該另有隱情。楊彪敢於反抗董卓,視死如歸,說明他是一個血性漢子,從來不懼怕威權。
曹操迎接天子於洛陽楊彪應該是贊成的,但隨後把天子遷到許縣,就有點像當初董卓把天子遷到長安一樣,在楊彪看來不符合定製,而且曹操自己當上了大將軍,又「錄尚書事」,把楊彪手裡的權奪了,楊彪更不高興。宴會上的不悅是表面,楊彪對曹操有內在里的不滿和不服,曹操這才把他免官。
楊彪這個人恐怕過於骨鯁了,被免官後仍然沒有退縮之意,不肯向曹操低頭,曹操決定再向楊彪下手,殺一儆百。這時袁術稱帝,楊家與袁家有姻親關係,史書記載楊彪的兒子楊修是袁術的親外甥,那麼楊彪就是娶了袁術的親姐姐或妹妹,曹操以此為藉口,將楊彪下獄,罪名是「欲圖廢置」,如果這個罪名成立,楊彪就犯了大逆之罪,不僅自己沒命,全家人都將無一倖免。
時任將作大匠的孔融聽到消息,來不及穿朝服急忙跑到曹操那裡替楊彪求情,孔融說:「楊家四世清德,海內素有名望,古人說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拿袁氏這罪歸於楊彪,難以講得通呀!」曹操說:「此國家之意。」意思是這不是我的意見,這是有關部門的意見。孔融也火了:「孔融是一介魯國男子,明天便拂衣而去,不再上朝了!」曹操不得已,把楊彪放了。
關於此事還有一個記載,說曹操把審理楊彪的任務交給了許縣令滿寵,孔融、荀彧找到滿寵讓他不要對楊彪用刑,滿寵答應,但一上來就把楊彪打了個死去活來,孔融和荀彧很生氣,責問滿寵。
其實這是滿寵為救楊彪故意做的,他向曹操報告說楊彪被打得快死了,仍然問不出什麼口供來。曹操無奈,加上孔融、荀彧都出來求情,曹操只好把楊彪放了。這件事對楊彪刺激很大,他終於看清楚了局勢,也看到了「漢祚將終」的現實,從而放棄了與曹操的對抗。
他以腿疾為由不再擔任任何官職,在家修養長達十來年不出門。不過他的兒子楊修卻是個活躍分子,受家學影響,楊修「好學,有俊才」,深得曹植的欣賞,成為曹植的心腹。在曹植與曹丕爭奪繼承權的鬥爭中,楊修積極為曹植出謀畫策。曹植在奪嫡鬥爭中失敗,楊修一度疏遠了曹植。那時他擔任曹操丞相府里的主簿,隨同曹操出征漢中。
此戰是曹操親自指揮的最後一場大戰,但卻很不順利,曹操一直想撤軍。一天晚上,曹操親自頒布以「雞肋」作為口令,大家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楊修說:「雞肋食之無所得,棄之又可惜,曹公已經決定回師了。」
後來曹操果真下令回師,有人向曹操報告了此事,曹操下令將楊修誅殺。楊修被殺最重要的原因不是無意間泄露了軍機,而是他捲入了曹氏兄弟的內鬥,當曹操決定以曹丕為繼承人時,楊修以及丁儀、丁廙等人的命運也就決定了。
曹操殺楊修就像他殺崔琰一樣,是為了鞏固曹丕的權力。楊修較為張揚和外露的性格也是他招來殺身之禍的另一個原因,按說他應該從其父一生的經歷中總結出人生經驗和教訓來,但他似乎毫無警惕。楊修被殺後曹操見到了楊彪,曹操明知故問:「楊公怎麼瘦了?」楊彪回答:「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金日磾子是漢武帝跟前的重臣,他有個兒子叫弄兒,武帝也很喜歡,經常讓弄兒到後宮裡玩,有一次金日磾看見弄兒在殿中與宮人嘻戲,金日磾「惡其淫亂」,竟然把弄兒殺了。
楊彪的回答讓曹操「動容」,對於兒子的被殺,楊彪豈能不痛不恨?但他明白那些都於事無補。楊彪的示弱反而讓曹操覺得自己有點過分,他給楊彪寫了封信,還送來錦裘二領、八節角桃杖一枝、青牛二頭、八百里驊騮馬一匹、七香車一乘,以及「錢絹甚厚」以示慰問。
卞夫人也專門給楊彪的夫人寫了信,信中寫道:「賢郎有蓋世文才,闔門欽敬,明公性急,輒行軍法。」接到信後,楊彪及夫人都「答書引愆致謝」。楊彪總算得了個善終,曹丕受禪時,甚至打算讓楊彪為首任太尉,曹丕派人徵求楊彪的意見,楊彪以年老多病為由予以固辭。
楊彪此時已年近八十,只想安度晚年,不再過問任何事。曹丕於是給了他一個光祿大夫的榮譽性職務,為了表示對他的推崇,還「賜几杖衣袍」,下詔說楊彪如果參加朝會,可以「著布單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賓客之禮。
職場裡有一條潛規則:不看你做得多好,要看你活得多久。這句話有點俗,有點油滑和明哲保身,但仔細想想也有它的道理。有的人表面很聰明,辦事也老到,總不見他吃虧,都是別人吃他的虧,可是突然間卻跌了大跟頭,一跌就再也起不來。大家這才發現,原來表面的聰明和真正的聰明是兩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