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手巧的阿姨用毛線編出小娃娃玩偶送給孩子們。純手工作品,並不特別精美,我沒太當回事。送給女兒,她卻特別驚喜,連連稱謝,還把這小娃娃抱在了懷裡。
看她那樣喜歡,我心裡有些不忍,問她是不是覺得媽媽對她不夠好,沒有給她買更好的娃娃?
她說不會呀,家裡的娃娃夠多了。特小號的,小號的,中號的,大號的,基本也算種類齊全,可也沒見她這樣喜歡。
原來說「窮養兒富養女」,怕女孩窮養慣了,大了容易被人用小恩小惠騙走。現在又說男孩兒也不能「窮養」,怕養壞了人生格局。為了「富養」孩子,爸爸媽媽逼著自己猛拼,只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富足的生活空間。
讓孩子住豪宅,坐名車,穿華服,嘗珍饈,到世界各地旅遊。雖然這樣的「富養」的確利於孩子長見識,有品位,但一般人家很難達到那種可以隨心所欲花錢的富裕程度。
我的女兒,我也想「富養」,可我們只是普通的上班族,沒有太好的經濟條件。她的一般要求,想穿什麼,想吃什麼,想用什麼,想玩什麼,能滿足的,都儘量滿足,對於出格的要求卻從不無限制地支持。
她喜歡花裙子。從她三四歲時,我便讓她自己挑選,打開電腦上網挑。面對一螢幕各式各樣的花裙子,她興奮得挨個指點:「這個,這個,這個……」哇,全點了一遍。看她那個樣子,我好氣又好笑。若奢侈一回,都買回來一次也不是不可能,卻沒有必要,只能給她解釋:我們不可能擁有所有看得上的東西,不論多有錢的人也不能。我們只能挑選最喜歡的,而且不能選多了,選多了穿不了多浪費啊。
這件事後,她很少有把所有東西據為己有的想法。
她喜歡吃糖。我對她吃糖總是想辦法控制,卻控制不了她對糖的渴望。那時我很擔心,怕有一天,會有人拿一包糖就把她騙走,總是不忘告訴她吃糖吃多了對牙齒不好,還影響視力;千萬不能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小傢伙記得很牢,如果別人給她糖吃,只要我沒同意,那糖放在她眼前,她也不會去吃。
她喜歡花錢。口袋裡裝點零花錢,想買什麼就買什麼,這種自由一經嘗試很難收手。我也學了外國家庭的做法,讓她做家務賺零花錢。可沒幾天,她掃個地來向我要錢,扔袋垃圾也來向我要錢,甚至幫我拿杯水也要錢,如同鑽進錢眼兒里了。這方法失敗。我告訴她:以後家務該乾得干,因為她是家庭成員,應該承擔一些義務;零花錢單給,她可以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自那以後,我們經常問她有沒有零花錢,主動給她。她反而不那麼花了,總是說還有呢,這幾天不想花。
她想去看猴子,去看大象,去看海,去北京,這樣的願望,我們都一一帶去她實現。但她想去韓國看跑男明星,去上海看鄭愷的願望,我都拒絕了。這在我看來不可能實現,也沒有什麼價值的願望,我不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很多的心思。我寧願帶她去看畫展,看演出,參加遊園活動。小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斷力。大人和她經常溝通、交流,她也能完全接受。
她每天放學回來,總要和我說很多話,她的同學、她的老師、她的玩伴、她的理想,我不回應不行,必須和她互動。母女兩人經常趁吃飯、散步,或者睡前的一些零碎時間交談,觀點也在不時整合、更新。
她的一些小想法、小願望,我會記在心裡。她提到的一些比較喜歡的小東西,我會悄悄買來送給她,時常讓她擁有一個小驚喜。
小孩子其實都這樣容易滿足。即便只是商品的包裝物,她得到了也是禮物,聽到媽媽同意送給她,會樂呵呵地拿去玩。哪怕是一個瓶蓋,一張包裝紙,她都能玩半天。在她眼裡,只有好玩和不好玩的東西,沒有貴賤之別。
我不能從物質上滿足女兒的所有要求,但我重視她的想法,讓她從精神層面上沒有「缺失」。這算不算另一種意義上的「富養」?
她知道自己的爸爸媽媽不是富豪,但也不是窮得什麼也買不起。她不需要別人給她買什麼東西,現在爸爸媽媽會幫她買,將來長大了,自己會掙錢買。
有這樣想法的女兒,我不擔心她會被別人的小恩小惠騙走,因為她的心裡沒有「缺失感」。
古往今來,富家小姐被窮小子騙走的例子很多,大抵都是「缺失感」嚴重所致。他們缺少的不是物質享受,而是精神層面的「缺失」。一個關懷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話語,或者一聲真誠的問候,都可能讓情感「缺失」的裂口一次次加大,最終使她們撲向能夠讓她們滿足的情感源。
我向她解釋什麼是「富養」,什麼叫「窮養」,什麼是「精神上的富養」,什麼叫「物質上的富養」,9歲的女兒說,她是富養的,是精神上的富養,因為爸爸媽媽大多數時候都滿足了她的要求,爸爸媽媽是真心對她好,給了她無窮的愛。
她唯一提到「窮」的一次是和別人聊起弟弟的事。她說:「我家窮,沒有小弟。」呃,這個,還是窮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