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摩托車編條與校正輪圈

@ 2016-01-20

關於摩托車編條與校正輪圈

我最近發現現在很多復古車型都是輻條輪轂,但是現在能給摩托車拿龍的師傅真心不多了,拿的好的就更是鳳毛菱角了。之前自己動手沒有指導,全憑以前玩自行車的經驗趕鴨子上架,不是把條擰崩了就是有點跳。

這次烏鴉我在老師傅的指導下自己動手試著編條、拿龍,雖然步驟和自行車的類似,但是摩托車輻條輪轂拿龍的力道、鬆緊全憑感覺和經驗。我把這次的心得粗略的整理了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其實這活沒有想像的那麼難,只要找准要調帳的位置(記不住可以做好標記)和找好起止點及控制每根條的調整幅度和均勻性,就能很快的調整出效果的。

總結起來可分三步驟:一緊、二校、三上勁。

第一步.緊車條

新車條上車圈前要把車條放在一起比較一下,不要有太短和太長的。然後編條花,編條時不要一次擰得太多,每根條都均勻的擰上兩扣即可,直到把所有的車條全部穿好擰上。

先找出上下左右對稱的4組條,先緊著8根條,固定輪轂使它位於輪圈的中心點。中心點找好後就可以開始緊其它的車條了,用寬口的一字口螺絲刀在條帽的背面擰條帽,以輪轂氣門嘴孔的位置作為起止點。向一個方向開始擰條帽,一次不要擰的太多以條帽剛剛貼近車圈為基準,感覺每根車條的繃緊的硬度一致,注意不要太緊。

然後觀察輪轂芯是否還有晃動.如果有晃動就再緊一圈車條,還是一樣,以氣門嘴的位置做起止點,每根車條擰得圈說數都一樣,直到輪轂芯不再晃動。

然後把車軸穿上使車軸兩頭各有一個穩定的固定點(起碼得有一個穩定的)旋轉車圈,觀察輪轂芯和車圈的軸向位置,如果輪轂芯不在車圈的軸向中間位置,就調整輪轂左右(長短)車條的長度來調整輪轂芯的軸向位置.比如輪轂芯向左偏,就用緊的方法把右邊的所有車條都擰緊相同的圈說(或者是相同旋轉的角度)使得輪轂芯向右移動,直到回到中間的位置,反之亦然.

第二步 校車條

然後就開始校正車圈的擺動(也是龍與跳)。車圈的擺動分為軸向(左右)擺動(龍)和徑向(上下)擺動兩種(跳),軸向的擺動是由於同一角度範圍內(相鄰)的左面和右車條各自的收緊長度(力矩)不一樣導致的,比如左面車條稍長,而右面車條稍短,那麼車圈就會向右面稍短車條的位置偏移。而徑向擺動則是因為同一角度範圍內的(相鄰)左右車條同時收緊的長度(擰緊力矩)和其他角度範圍內的左右車條不一樣使得車圈的各個角度和輪轂芯的相對距離出現誤差產生的旋轉時的跳動。

所以,調整車條的目的就是使得各個車條的收緊和擰緊力矩都一致,從而消除軸向和徑向的跳動!提高行車的穩定性!

知道了擺動的產生的原因那麼下一步的校正就有了方式和方法了。首先找幾根不同顏色的粉筆,把車圈快速旋轉起來,把粉筆放在一個穩定的位置上向旋轉的車圈慢慢靠近,因為車圈的旋轉,車圈上所有的稍高的擺動部位都會和粉筆先接觸而留下痕跡,所以留下痕跡的位置都是需要調整的位置。

一般取痕跡的部位有四個,分別是車圈的左右平面和內外(上下)面,分別對應軸向和徑向的擺動的四個方向,

詳細的調整方法如下

凡是有痕跡的位置都是擺動量最大的部位,本著先大後小的原則,先調整最大的擺動位置,由於車條已經預收緊過,所以此時不能再以收緊的方式來校正,否則會因為各個部位的車條擰緊力矩不一樣導致加重擺動!!所以必須以松車條的辦法來校正,也就是說,如果車圈的左面有痕跡,就證明車圈在這個位置向左擺動,那麼就說明是這位置的左面車條短而右面的車條長,所以必須把左面的短車條放鬆,使得有較大擺動的車圈位置向右的方向移動,消除向左的擺動!同理,右側的痕跡也用松放右側的車條的方式來校正!然後擦掉粉筆痕跡(以防止誤調整),再重複前面找擺動的方法再調整,直到車圈的軸向擺動量小於正負2mm為止,從而消除軸向的擺動!

前面說了軸向擺動的消除現在繼續徑向擺動的消除,前面說了,車圈內外(上下)位置留下的痕跡就是代表了車圈的徑向的向內和向外的最大擺動位置,首先調整向內(距離輪轂芯最近的位置)的擺動,也同樣用松放車條的辦法,把稍短的車條放鬆放長,消除向內的擺動量!但是和消除軸向擺動量 的方法不一樣的是,調整徑向擺動時需要同時調整左右兩側車條的長度,而調整軸向擺動時只需要調整一側車條的長度!!同樣,調整一個位置後馬上把痕跡擦掉,然後改為調整徑向擺動的向外的擺動,但此時對向外擺動的車條調整必須是是收緊車條而不是原先說的放鬆車條!!以消除剛才放鬆車條後造成的車圈鬆弛!!同樣,擦掉痕跡後再調整向內的擺動,再松車條,再擦掉痕跡再調整向外的擺動,緊車條!以此交替調整,直到車圈旋轉時的徑向擺動量也小於2mm為止!

這時候把校好的車圈平放在地面上,用腳沿車圈踩幾遍,以消除車圈和車條的局部應力,然後再重複一遍第二個調整步驟就可以第三個步驟了!

第三步,擰緊上勁

這步驟最簡單,但需要有好的工具輔助,第一,二步驟時可以用條帽扳手,第三步驟時由於上勁的力度較大,則最好改用活動扳手,擰緊上勁時分幾次擰緊,每次擰緊時都要以充氣嘴孔的位置作為開始,逐一擰緊,每根車條的擰緊時旋轉角度必須一樣以防止個別車條過松或過緊造成應力集中,造成日後容易斷條。

摩托車的車圈不同於自行車車圈,如果車圈發生過變形,不要指望像自行車圈一樣可以調整過來。就是調整過來了車條車圈的應力可能也會太集中,會影響日後的行車安全。如果變形較大 ,還是建議更換車圈為好。

以上是我自己的經驗,因為每個師傅傳授的可能會不一樣,我之後又自己編過兩個成績還是不錯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是結果是一樣的就好,所以我的方法僅供大家參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