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還我TVB的輝煌!
小編最近鬧劇荒,就想了想自己以前愛看的劇,拿出來翻,發現基本上都是港劇。忽然想到,年底了,TVB的台慶我貌似還沒看,去網上翻了一下,對於誰拿了獎小編已經不關心了,反正那些人基本上也不認識,不過小編還是發現了比較有意思的事。先上圖:
台上眾星忙頒獎,台下女星吃炸雞,畫風迥異。
想想小編也是跟著港劇一起長大的呢,可是現在基本上都找不到哪些熟悉的面孔了,那麼我們先來重溫一下TVB中那些 具有時代性意義的劇集吧:
《大時代》
1992
背景是香港股市動盪金融危機,全民炒股,資本瘋狂運作,一切搖搖欲墜。鄭少秋飾演的丁蟹和劉青雲飾演的方展博用股票來決家仇。並且這部戲也可以股民朋友的初級教科書吧。
《天龍八部》
1994
黃日華的喬峰,是英雄的代名詞
雖然天龍八部拍了很多個版本,甚至甚的小編喜愛的小哇大人也演過喬幫主,但是小編始終認為,TVB的這一版本才是最經典的,「吞風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欺山趕海踐雪徑也未絕望…」每當這首音樂響起的時候,小編對會不自禁的回想那些經典的畫面。
《神鵰俠侶》
1995
問世間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但凡看過此劇的人,這句詩肯定隨口都能背出來。小時候當談及愛情時,便裝模作樣地引用這首詩,就是要追求這種和年齡不符的深沉感。
《刑事偵緝檔案系列》
1995/95/97/99
從刑偵到談戀愛,從1v1到多角戀
刑事偵緝檔案系列開啟了港劇警匪劇蜂巢,當時的某台周末會一直聯播,想想小編真的可以一整天都坐在電視機前呢。
《鹿鼎記》
1998
金庸先生很多作品也和這個一樣,在TVB看到了第一部,就變成了難以超越的一部,比如陳小春的《鹿鼎記》
《創世紀》
1999
第一部商戰大片,長到驚世駭俗
TVB不得不提的一類題材,是商戰,而第一部商戰大片,就是《創世紀》。他無疑是符合香港的主流價值觀的,要有錢要成功,在香港遍地機會,只要夠拼夠醒目,草民可以逆襲,白手可以起家,打工都可以成皇帝。
《尋秦記》
2001
穿越劇,TVB 2001年就開始玩了
穿越劇,TVB2001就開始玩了,而且玩得還挺不錯。編劇很懂,穿越劇兩大要點,一是開掛金手指,二是要收後宮。古天樂飾演的項少龍玩得如魚得水,彼時他已曬黑,還是年輕少年郎,更嫩的是同樣很黑但青澀得要出水的秦王林峰。雖然林峰那會兒演技還顯生澀,但「顏」已開始嶄露頭角。
《金枝欲孽》
2004
鄧萃雯的如妃,是可以載入TVB史冊的經典角色
這宮牆裡的每個女人都有一個故事,但每個故事都是一個悲劇。深宮裡每一個女人都是可恨的,但是每一個又都是可憐的!
當然TVB當年的經典還有很多,比如《陀槍師姐》比如《笑傲江湖》比如《射鵰英雄傳》比如《妙手仁心》等等.....
而現在幾乎都很少能在港劇當中見到那些我們所熟悉的容顏了,甚至無線出現了演員青黃不接的傳言。而香港演員內地撈金的新聞也是屢見不鮮,轉型比較成功的:
陳浩民演的《活佛濟公》系列也沒少被罵是「雷劇」,但如今這一系列已經拍了好幾部了,收視依然居高不下。
張衛健多年來以演搞笑劇在內地聚集了很高的人氣,圖為他在年初的高收視「雷劇」《隋唐英雄3》中的扮相。
香港男演員進軍內地演主角的機會要比女星多,劉愷威如今成為香港男星進軍內地最成功的例子。圖為他在成名作《千山暮雪》的劇照。
為何這麼多的香港明星都來內地呢?
根據各大網站採訪總結出了下原因:
"十幾億市場有利於提升人氣":TVB的競爭大,而且在TVB有些演員一直是配角,就像劉愷威,劉說過內地市場拯救了像他這樣的藝人,來內地他拍了很多戲,而且都是主角……
「內地拍劇比在香港掙多一倍」:同樣的是拍戲但是在內地和在香港的薪酬差距是非常大的,據香港媒體報道,身為TVB「一姐」的佘詩曼,在TVB拍攝了兩部電視劇《公主嫁到》和《花花世界花家姐》,每集酬勞為3萬港元,但她在內地拍攝電視劇《審死官》和《帶刀女捕快》時每集酬勞卻可達10到15萬港元,是在TVB的5倍。像陳豪、郭晉安這些TVB一線小生,TVB給他們每集3、4萬港元的片酬,但內地至少開價8萬元人民幣一集。
"在內地拍劇猶如在度假":已跟無線改簽部頭約的陳錦鴻對此感觸頗深:「在TVB拍劇經常要工作20個小時,我就試過10天10夜沒睡覺的。相比之下,到內地拍劇就舒服很多,起碼不會睡不夠。近年全力主攻內地市場的吳啟華也承認,「演員在內地拍劇雖然片期會長一點,但拍得比較舒服,每天又有8個小時睡眠時間,比起香港一點也不辛苦。」
如果TBV不能增加更有效的吸引力,單從內地拍劇酬勞可觀,工作環境寬鬆舒適,廣闊的內地市場又有利於人氣與知名度的提升等方面來看,TVB一眾小生花旦「逃亡」也是遲早的事。但是TVB 畢竟是造星廠的鼻祖,尤其是對於70、80年代的人來說是一段特殊的回憶,所以小編也真心的希望TVB能夠改變現狀,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