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婆婆方素珍:繪本共讀Q&A(二)
— 花婆婆談閱讀 —
孩子的專注力不可能百分之百,父母、老師在指導閱讀的過程中,經常不知如何與孩子共讀,其實共讀最簡單的原則是:平常如何和孩子說話,就如何和他一起 「讀」書。如果孩子一時聽不懂大人讀的內容,千萬不要責罵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許多家長針對閱讀有各種不同的疑問,接續上期的Q&A我們再來看看花婆婆方素珍的解答吧!
7.重複說故事好嗎?
充滿好奇心的孩子,一定會想要碰觸家長手上的書,這時可讓孩子翻動書頁,並表揚他,這是另一種閱讀的成就感。一到兩歲的孩子可學會翻動紙板書頁;而兩歲以上的孩子,則可以學習翻開一般紙張的書頁。孩子聽完故事時,也會模仿父母或老師的模樣,念讀故事書給自己或寵物和布偶聽。兩歲左右的孩子,已經能重複句子,重複的念讀,可幫助孩子了解和熟悉所聽到的語言。在重複念故事時,可邀請孩子一起念,這會讓親子都很有成就感。
如果是孩子喜歡的書,多講幾次也無妨,不要因此失去耐性,以為孩子沒有學到新東西。孩子喜歡重複聽一個故事,可能是因為某些情節而被吸引,重複地閱讀,他會更深刻地感受其中的意義,會有安全感,知道什麼時候好笑,什麼時候會嚇一跳,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掌握這個故事,而成就感十足。所以共讀應該重質不重量,重複說同樣的故事沒有不好,孩子喜歡聽才是最重要的。父母也可以和孩子溝通,重複讀完同一本書之後,一起挑戰另外一本沒看過的新書,開拓孩子不同領域的視野。
8. 不能讓孩子自己聽光碟自己讀嗎?
父母和老師都希望藉由念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學習到知識,並啟發他們的想法,這是「知識性」與 「啟發性」 的理由,雖然是很重要,但是,共讀的 「情感性」才是最原始、最自然,也最有價值的理由。當父母和老師在「情感性」這方面做成功了,讓孩子感受到共讀是快樂幸福的,那麼閱讀的「知識性和啟發性」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共讀能潛移默化地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提高思維、語言發展和審美能力,親密的共讀,會產生信任感。豐富的閱讀經驗,使語言表達能力、想像力更豐富,並且帶來喜悅和滿足。
共讀不是教孩子「如何閱讀」,而是勾起孩子 「想要閱讀」的慾望;知道如何閱讀,不表示會成為一個終身喜愛閱讀的人,他們可能在學會閱讀的技巧後,放棄繼續閱讀。反而是孩子有了閱讀慾望後,就會主動去接近書,成為一個終身喜歡閱讀,並從閱讀中學習更多能力的人。有長久共讀經驗的孩子,他們在想像力的表現上比較優。有一位兒童文學家說過:「當你把一本書交到孩子的手上,或是念書給孩子聽,你就是一個啟發者,將帶給孩子一生無限的可能。」
給孩子一本好書,就是給孩子一個想像力的空間。
9.家裡沒有足夠的繪本怎麼辦?
孩子對繪本的閱讀需求量很大,有時一次就要念上兩三本,家長買書的速度永遠趕不上閱讀的進度。不妨帶孩子上圖書館借書,或參加繪本館、書店的說故事活動,和其它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故事,體驗和親子共讀不同的活動。
父母帶孩子參加繪本故事會,一起回味童年。
讓孩子和其它小朋友一起聽繪本故事,不但是團體學習,也可增進人際關係。
有時候也可帶孩子走一趟書店之旅,讓孩子有機會挑選自己喜歡的書。或是父母選擇自己認為對孩子有益的好書,回家後和孩子交換閱讀互相討論,也是不錯的方式。
10.如何善用晨間、午休或睡前一刻鐘?
共讀最重要是以孩子的程度和興趣調整,我常笑說白天大家都很忙,相處的時間還得管孩子、罵孩子,如果不希望在孩子的夢中,自己變成巫婆,那麼千萬別讓孩子帶著眼淚入夢,記住「睡前一刻鐘,親子關係向前沖。」白天沒有空陪孩子的父母,最好睡前撥出一點時間共讀,這時候的孩子,精力用得差不多了,偎在溫暖的的懷抱中看書聽故事,是最親密的時光,千萬不要錯失了,因為童年只有一次!
至於在學校,因為課程已排滿了,只要老師有心,利用晨間或午餐後,講個十分鐘小故事,也是很好的一種共讀方式。利用故事來引導孩子學習,是最便利,同時也是成效最佳的方式,透過故事角色的帶領,孩子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各種美德。
學齡前階段是閱讀的黃金時期,孩子雖然不會自己閱讀,但會享受其中的樂趣,且有較多時間來閱讀。學齡後,父母和老師更要持續以身作則,經常與孩子共讀,並給孩子說故事,讓孩子也一樣愛上閱讀。
書是創意的大本營,創意是未來的競爭力。
11.繪本閱讀是否和孩子的年齡段有關?為什麼有些繪本孩子不喜歡?
我們要先有個認知,並非所有的孩子,不同生活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對事物的接受能力、理解程度是有差別的。當家長和孩子開始親子閱讀後,就會發現自己和孩子的興趣在哪兒,然後可以再去找相關主題的繪本的經典都適合自己的孩子,給孩子選擇繪本首先考慮孩子的年齡、接受力和理解力。不同年齡圖書進行深入閱讀。
有些繪本的主題比較深刻,孩子理解起來就會很困難。比如《鐵絲網上的小花》,這本書是以繪本的形式來表現二戰題材,曾獲過很多獎項,畫面細緻、寫實,給人一種強烈的心靈震撼,但這種戰爭題材的繪本,給2-4歲的孩子看,多數是不喜歡的,因為不理解書中的涵意,所以,一定要先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
閱讀力是一輩子可以帶著走的競爭力,學齡前是培養閱讀力的黃金時期,透過繪本故事角色的帶領,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各種美德。而學齡後,老師父母更要持續與孩子共讀或陪讀,讓孩子持續保有旺盛的閱讀力。
12.閱讀也可以動起來
閱讀是一個大的概念,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它可以簡單地分為靜態閱讀和動態閱讀。
靜態閱讀: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做到的,希望看到孩子自己能靜靜地坐下來閱讀,而且最好是專注地看書。這對於1~2歲的孩子是不好實現的。因為生理髮展還沒有到,注意力只有幾分鐘,他會喜歡翻書,但不會靜靜地看書。
動態閱讀:是不拘泥於靜態地閱讀書本的形式。例如:帶孩子去踏青、郊遊,這時孩子可以用眼睛、耳朵、鼻子去感受;或者孩子在翻書時,父母在一旁陪著讀,然後聊天一樣和孩子講講他剛剛翻的書的故事,就著書情景做做遊戲,這就是一種動態的閱讀。
孩子是多元的,成長節奏也是不一樣的。有些孩子天性喜歡靜靜地做在那裡讀書,而且還要一字一句地給他讀,讀漏一點點,也要翻過來讓你重新讀。而有些孩子卻不喜歡。所以,父母不必刻意追求形式上的讀書,把握住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方向,就著自己孩子的特點一起共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