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紀錄河中撈屍生意,飄蕩至少一萬個溺死者阿..膽小勿入.....

@ 2016-01-16

凌晨五點,太陽還未升起,甘肅省蘭州市什川鎮下河坪村,37歲的魏職軍因手中的電筒而成為環境中唯一的亮點。村裡其他人還在睡覺的時候,他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黃河蘭州段約80公里的水域,飄蕩著至少一萬具溺死者,而且,時至今日,仍以每年200至300餘具的規模增加。

37歲的魏職軍駕駛著自家價值20萬元新台幣的摩托艇行駛在黃河中。老魏要去往下游6公里的水域開始一天的工作——在厚達1米的「垃圾海」中翻撿塑料瓶、木料、鐵皮和人屍。

老魏作業的地方,被稱為「黃河鬼峽」。此時,天色尚未破曉,月光下的河面被密密匝匝漂浮的垃圾覆蓋,其中混雜著人的大體....

魏職軍工作的碼頭,設在一個名叫「大褲衩子灣」的轉口,距離他家下河坪村不過10分鐘的步行路程。老魏回憶,他小時候這裡並沒有這個碼頭,2000年左右,黃河小峽水電站建成

這個距離魏職軍家下游約6公里的建設,對他家產生了轉折點式的影響:水電站不僅使處在上游黃河流速減慢,更攔截了上游飄下來的垃圾,和從蘭州城漂來的溺死者。魏職軍正是依靠這些囤積的垃圾,興起了另一門生意:從中打撈廢棄礦水瓶和人屍。

在此之前,在更下游的村子,也有一位「老魏」——魏之干常年打撈上游水域漂下的大體。與魏職軍不同的是,魏之干撈屍不收錢。幾十年打撈後,不計其數的大體經他手,塵歸塵,土歸土。

但2000年後,什川建了小峽水電站,一座大壩將黃河漂下的大體都攔在了大壩上游,魏之乾的撈屍生涯也就此結束了。居住在更上游的魏職軍父子靠著地理優勢發展起了撈屍生意。

早上,老魏發現一具大體,操起汽艇上的鐵叉把大體拖近船身,蹲下來伸手去掏大體身上的口袋,沒有收穫。

而後,他用鐵叉將大體的手臂挑起,可是整個手掌只剩下如河水般黃色的骨架,且已呈泡軟狀,五指蜷縮在一起……「沒用了。」由於大體經長期浸泡,已經腐爛,根據魏職軍的經驗,這樣的大體是不會有人認領的。

老魏最終放棄撈他。那具大體將會順著河流的走向,繼續向東。據媒體報道,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黃河蘭州段約80公里的水域,飄蕩著至少一萬具溺死者,而且,時至今日,仍以每年200至300餘具的規模增加。

這些大體中,一部分被撈屍人撈起運走,一部分被移交親屬或民政部門火化,而一些無名的溺死者則被隨意棄之,繼續在千里黃河間漂蕩。

在這個被當地人稱為「大褲衩子灣」的地方,魏職軍建起了一座簡易的房子,房子下的河面上停泊著三五條快艇作為撈大體的基地。圖為蘭州黃河「大褲衩子灣」,老魏站在作為撈屍「基地」的石屋前。

「撈起來先搜身,看身上有沒有手機、身份證、電話本之類的。手機一般都壞了,把卡卸下來擦乾淨放在我的手機上。」也有家屬主動前來認領的時候,但比較少。長期無人認領的大體,對撈屍人來說已經失去其價值

「撈起來先搜身,看身上有沒有手機、身份證、電話本之類的。手機一般都壞了,把卡卸下來擦乾淨放在我的手機上。」也有家屬主動前來認領的時候,但比較少。長期無人認領的大體,對撈屍人來說已經失去其價值...

黃河岸邊隨處可見老魏的尋人廣告,老魏在附近很有名氣,但凡家裡有人失蹤,親屬都會找到老魏,老魏會根據失蹤者家屬提供的信息撈屍。

家屬來到停放在「撈屍基地」前的快艇上認屍。前來認屍的老人(中)確認死者正是自己的老伴兒,傷心哭泣。老魏說,現在生活好了,大體反而多起來,感情問題、生活壓力大、夫妻間吵架,一時想不開就尋短見。

大體確認後,老人和老魏談價。老魏心中理想的「大體認領價位」是8萬元台幣,但事實上,他也經常「看客下菜」,如果遇上家境條件不好的,2500、5000也是可行的。

老人給魏職軍先塞了一筆錢,僅作為看大體的費用,看上去也有5000,而魏職軍則堅持告訴記者,是2500。交達成後,老魏準備打撈大體。

魏的工作開始得早,結束得也早,上午八點半,他就準備返程了。因為九點鐘開始工作的水電站工作人員會對他進行驅趕,與其如此,不如提前離開,不然「很沒面子」。撈屍只占老魏工作的一小部分。

每天清晨,老魏就是這樣站在漫無邊際的垃圾中,搜尋可以回收利用的東西。對於自己每天都要和大體打交道的特殊工作,老魏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就跟城裡人上班一樣」。

老魏的父親魏應權也在黃河上飄蕩了一輩子,現在年過7旬,早已不再出船撈屍,但他依然喜歡閒坐在岸邊,凝望黃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