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塵主要是由皮膚組成的?錯!灰塵的主要成分是……別的東西

@ 2016-01-15

灰塵主要是由皮膚組成的?錯!灰塵的主要成分是……別的東西

時間:2016-01-15 10:20:16 公眾號:鬼谷藏龍

在《神探夏洛克:可惡的新娘》(Sherlock: The Abominable Bride)這個超長預告片中有個橋段,莫里亞蒂站在壁爐邊問道:「你知道灰塵主要由人的皮膚組成嗎?」 而福爾摩斯則不假思索地回答說:「知道。」

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誒?等等,福爾摩斯真的知道嗎?

我們不妨先估算一下,按照一般人的皮膚代謝速率1,一個成年人一天大約會產生2剋死皮,這就意味著經常宅在家裡的卷福桑和花生醬每年能為貝克街221B的小家貢獻大約1.5公斤皮膚碎屑,加之這位仁兄似乎不太喜歡別人打掃他的房間,如此說來,他家的灰塵當中皮膚應該占據著很大的比例。

如果我們上網拿「皮屑」之類的關鍵詞做搜索,就不難發現有不少資料都提及了「室內灰塵有八成是皮膚」之類的說法,看來莫娘娘與卷福桑果然誠不我欺啊。

比如國內某個百科網站上就提到了「灰塵當中八成是皮屑」的說法。

誒?等等。這事仔細想想似乎又有點不太對勁。

皮屑總量雖不小,但是其中的大部分都會隨著洗澡或洗衣的過程直接進入下水道。要知道即便在卷福夢中的維多利亞時代,肥皂也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像卷福這樣衣冠楚楚的紳士,無論是在物質還是文化上都有理由會仔細處理好其個人衛生問題。更何況在久不打掃的屋中,除卻皮屑,真菌孢子、泥土顆粒以及節肢動物的屍體碎片和排泄物等在灰塵中也理應不是稀客2。如此看來,莫娘娘的那一抹灰塵當中,究竟包含多少人類皮膚恐怕也有待商榷。

莫娘娘你舔的那一抹灰塵中,究竟都有什麼成分呢?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再回頭來看看這條「室內灰塵有八成是皮膚」的都市傳說,但凡提到這種說法的文獻資料幾乎毫無例外地是援引了一篇1974年的研究論文3。然而如果仔細看看這篇古老的論文,就不免發現其根本沒有提到所謂的「灰塵的八成成分是人類皮膚」這樣的說法,其最原版的描述是「農村地區將近80%的室內懸浮顆粒中包含蛋白質」。

「灰塵主要由人的皮膚組成」傳言最早的數據來源。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顯然,包含蛋白質不代表就是人類皮膚,而就算是包含人類皮膚的顆粒也未必完全由人類皮膚組成。所謂「八成灰塵是皮膚」恐怕不過是後人不嚴謹的演繹罷了。

這篇論文隨後又表示,在空氣中採集到的灰塵在顯微鏡下看來「大部分由一些類似皮膚的顆粒組成」(" house dust" is largely composed of these skin-like particles),至於這些「類似皮膚的顆粒」是不是皮膚,這大部分究竟是多大一部分,恐怕就不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技術能夠解答的了。

電子顯微鏡下「類似皮膚的顆粒」,看上去似乎確實是人皮味,嘎嘣脆的呢。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不但如此,在與這篇論文差不多同一時代,也有一些其它的研究採用不同方法估算灰塵中皮膚碎片的比重,它們的結果也和這篇論文相差甚遠,甚至是原論文作者的其它研究4也不例外——通過分析某些「皮膚特徵物質」的含量反向推算皮膚在灰塵中的比例,他得到的結論是皮膚成分只占到空氣懸浮顆粒物總重量的0.4%~0.8%。

由此觀之,事實的真相不過是莫娘娘和卷福輕信了他人的以訛傳訛,又借著卷福的黃粱一夢將這都市傳說打包帶到了維多利亞時代而已。

當然,歸根結底是麥哥聽信了道聽途說啦……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漸漸發現「灰塵」這種東西的成分與採集的地點、時間乃至採集方法都有很大關係,其組分複雜多變,不太可能用一句普適性的「大部分由××組成」來概括5。因此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不再有人試圖分析「灰塵的普遍成分」了。

誒,等等。也許經過多年的相愛相殺,莫娘娘對卷福已經熟(en)悉(ai)到連他家的灰塵成分都如數家珍了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確定是否存在「大部分灰塵來自人類皮膚」的環境。還別說,這還真的被現代的科學家找到了,那就是學校的體育館6,儘管其中皮膚的含量也沒有達到80%那麼誇張,不過至少嘗起來應該是新鮮的人皮味了吧。當然,科學家的工作與莫娘娘沒有關係,他們的目的是研究學校體育館對流行病的影響(你確定不是為了順便打籃球?)。

之所以學校體育館擁有如此高比例的皮膚碎屑,無外乎是因為人多,皮膚裸露程度較高外加彼此經常激烈碰撞、摩擦等原因。或許,莫娘娘並非是輕信了傳言,他只是比較了解卷福平時在家喜歡做什麼種類的運動罷了。(編輯:Calo)

到底是怎樣的運動呢?嘿嘿嘿……圖片來源:電視劇截圖。

參考資料: Iizuka, H. (1994). Epidermal turnover time.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8(3), 215-217. Pieckova, E., & Wilkins, K. (2004). Airway toxicity of house dust and its fungal composition. Annals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11(1), 67-73. Clark, R. P. (1974). Skin scales among airborne particles. J. Hyg.(Lond),72(1), 47-51. Clark, R. P., & Shirley, S. G. (1973). Identification of skin in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Nature, 246(5427), 39-40. Whitacre, D. M. (Ed.). (2012). Review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Springer. Brani?, M., & ?afránek, J. (2011). Characterization of coarse particulate matter in school gym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11(4), 485-49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