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故事傳說之一》三清道祖 五府千歲 城隍爺

@ 2016-01-13

三清道祖

「三清道祖」是道教最高之三位神祇,亦合稱三境天尊。三清在六朝時本來是指三清境,也就是玉清、上清、太清三個地方的合稱,因為他們是道教三位至高神各自的居所,所以逐漸變成以地名代表道教的三位至上神。這三位至高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元始天尊居於玉清聖境清徵天,又稱元始天王,即盤古。靈寶天尊又稱玉晨道君、無形天尊天寶君、無始天尊靈寶君,居上清真境禹餘天;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又號梵形天尊神寶君,居於太清仙境大赤天。 「元始天尊」即元始天王,又稱「虛無自然洞真元始天尊」,是道教的最高神。據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元始天尊居住的玉清境,是在諸仙所居處的「玉清三元宮」裡「上第一中位」,也就是三十六天最高位。

玉清境有紫雲之閣,以碧霞為城,眾神仙要按時朝覲元始天尊,諸仙向元始天尊上號為「玉清紫虛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 「靈寶天尊」又稱「上清大帝」,是三清中之第二位。在陶弘景的《真靈業位圖》稱「上清高聖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簡稱「太上道君」、「玉晨道君」。靈寶天尊是元始天尊的化身,位三清尊神之第二位,雖然早期有相關的文獻記載,但六朝時期道教造像史中,關於靈寶天尊的資料甚少,推測靈寶天尊的造像,可能是較為後期的發展。 「道德天尊」就是老子,也稱為老君,是一般大眾熟悉的道家人物,根據早期的造像史料顯示,老子本來代表道體,他「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能浮游六虛之中,觀察混沌未判的情狀。張道陵、寇謙之也皆宣稱所得之道法源於老子下降親傳而得。老子在早期道教的重要性可見一般。隨著早期道教教義的發展,在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位居第四位,最後定型成為三位至上神之一。 此外,三清也被賦與各種不同的意義。一説三清分別代表道教發展過程中三個重要的傳承,元始天尊代表上清派、靈寶天尊代表靈寶派、道德天尊代表天師道。一説三清即「道、經、師」,是為道教中的三寶。根據陳觀吾為《度人經》所作之註,「道」是指元始玄一之祖炁,即元始天尊,祂生出天地人物。

「經」是由玉晨道君所演之元始玄一之道,玉晨道君也就是靈寶天尊,道法於道教而言乃是萬世的梯筏。「師」則是太上老君,因為他降授張天師以經籙,使之得以傳世流布。此外,因為三清在哲學意義上是元始的一氣所化,所以祂們也主宰人的精氣神。 三清殿是道教宮觀的主要殿宇,主祀三清道祖。元始天尊居於中間,左手手訣,右手持混元珠,象徵混沌未明之際。靈寶天尊居於左側,手捧如意或太極圖,代表混沌已明。道德天尊神手執太極扇,居元始天尊之右側,象徵陰陽已明,陰靜陽動。各地的道教宮觀如高雄道德院、宜蘭道教總廟三清宮等皆以三清道祖為主祀神。在各種大型道教齋醮禮儀中,內壇也設有三清神位或神像。元始天尊的神誕之日是正月初一。靈寶天尊之神誕日為夏至日,約在農曆五月中。道德天尊之神誕日為農曆二月十五日。

五府千歲

「五府千歲」是臺灣王爺類神祇中最普遍的一種,亦作「五王」。「五府」的意思,簡言之就是五位不同姓氏的王爺,王爺廟裡合祀有五位王爺,或是與這五位五爺相關者。至於五位王爺究竟是那五位,各地自有不同組合,這些不同組合有「李、池、吳、朱、范」,是最普遍的一組,其它尚有「謝、周、陳、康、沈」;「蘇、王、梁、秦、蔡」;「池、邢、金、何、馬」;「溫、白、紀、范、雷」;「朱、岳、韓、金、伍」等不同組合。「李、池、吳、朱、范」這組裡,五姓分居大、二、三、四、五王爺,名字分別為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 王爺信仰裡有一分類是作暗訪、十二瘟王、五瘟三類,暗訪類流行於鹿港地區,十二瘟王下又分三年王爺、五年王爺,主要以值歲的十二位瘟王為主祀或以客王的身份按時輪值。五瘟這類下又分五府千歲和五福大帝,皆是王爺系統中的一大類,兩者之間有幾乎雷同的五秀才投井自殺救瘟的傳說故事,容易和五府千歲混淆的五年王爺屬十二瘟王類,主要流行於雲嘉地區,這類王爺是以實際約四年的週期迎請十二瘟王中的不同王爺。五府千歲則是固定的五位王爺。 五府千歲除了有著與五福大帝類似的傳說外,另有根據史貽輝(1912-2001)撰述之〈五府千歲略傳〉,五府千歲本是隋末唐初時人,當時天下大亂,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等五人因為意氣相投,結義金蘭,投身唐高祖李淵陣營,因習於武藝兼熟兵法,頗有軍功,歷經高祖、太宗二朝,皆居文武要職。這五人過世後,即受玉帝的封敕,成為王爺,並下降人間,乘坐王船「代天巡狩」,巡遊四方,為民消災。

根據考證,五人之中只有李大亮載於正史中。 然而,各地不論五府千歲或是諸府千歲,大扺不脫瘟神故事的原型。以流傳甚廣的池府千歲為例,據說池夢彪任知府時,適逢天帝派下瘟神降瘟,卻因瘟神化身的士人與池府相談甚歡,結為莫逆,乃於酒席間無意中洩露降瘟的天機,池知府因為愛民如子,於是騙得瘟神的毒藥,將毒藥盡服下,犠牲自己解救全城百姓。池夢彪知府因為服毒,滿臉黑斑且雙眼突出而亡。玉帝因為他捨己為人的精神,於是敕封他為代天巡狩。這類以代民受過,驅逐瘟疫為主軸的故事,亦可見於包括五福大帝以及其它王爺的民間傳說,是王爺類神祇的傳說故事其基本架構之一。大致上王爺千歲之所以為瘟王的故事大致可分五類:一、誤殺。這類是360進士死於奸臣構陷,於地窖裡奏樂,在唐玄宗測試張天師的法力時,以法術殺死。二、獲罪而死。因為王爺生前為官進諫或橫行不道,死於非命。

三、淹死。這類傳說明王爺本為明朝進士,乘船不幸淹死。四、死於職守,即前述池府王爺或五福大帝救瘟之類。五、死因不明。 奉祀以上「李、池、吳、朱、范」五位千歲的廟宇,以台南市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為知名,建於1817年,源於一王船漂流至此而建,1923年至1937年擴建而有今日之規模,香火廣布,在臺灣各地乃至泰國皆有分香廟,如新北市板橋區鎮北宮即為其分香廟。至於各地單姓或多姓的王爺廟,例如麻豆代天府、新竹新豐池府王爺、雲林的溫府王爺等亦可屬於廣義的五府千歲廟宇。

城隍爺

城隍爺又名城隍,按其名稱應是衛戍都市之神。城隍雖以城市為名,祂的職能實際上是司法神,主掌人間的道德行為和是非曲直。據康熙時期的《重修台灣府志》載「凡我一縣境內人民,倘有忤逆不孝、不敬六親者,有奸盜詐偽、不畏公法者,有拗曲作直、欺壓良善者,有逃避差役、靠損貧戶者,似此頑惡、姦邪不良之徒,神必告於城隍,發露其事。」因此,城隍所代表的並不只是單一神祇,更包含一套完整的神官系統,包括文、武判官;六司;人稱七爺八爺的范謝將軍、牛將軍和馬將軍、皂隸胥隸;召魂、收魂等等。 有研究認為城隍本是自然神,源於禮記裡蜡祭八神中的水庸神,經過長時期的演變之後成為城市神,這類看法較欠缺直接的證據。目前考證最早的城隍神是南北朝時,在《隋書》、《北齊書》以及唐朝文獻裡有相關的記載。

城隍可能與土地神有某種關聯,流行於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則有少數城隍廟。關於城隍神有不同版本的傳說,多與歷史人物有關,有些地方傳說城隍原是漢朝丞相蕭何,有些地方認為城隍是先秦時春申君,也有人認為是漢高祖座下大將灌嬰,或有人認為原是龐玉。除了上述幾位歷史人物以外,還有幾位地方性的人士和龍王,如筠州應智頊、靖州游茂洪,台州臨海縣的龍王等等。這些不同的傳說,更說明城隍的發展除了普遍的層面外,也因應各地方的歷史發展出自己的傳說。即使傳入臺灣,城隍也有著自己的地方故事,例如1935年高雄有一位陳姓市民為兒子設了城隍神像並舉行盛大儀式,是因為他的兒子在溺斃十八年後託夢父親,表示自己已經受天公(玉皇大帝)封為城隍,故需設立神像。此外,各地還有種種不同的感應故事。 城隍廟在明朝洪武十二年由明太祖親自下令各地統治普設,成為各州縣的地方神祗,以鑑察人民的善惡而施禍福。此後城隍廟在中國各地變得更為興盛,成為非常普遍的神祗。臺灣最早的城隍廟是台南的府城隍廟,設立於明鄭時期。後來歷經清朝的官祀加上民間私設,全台灣包括澎湖、金門在內,各地大大小小的城鎮都有城隍廟,以城隍為主神的寺廟和神壇約在五十座~九十座之間。各地廟宇的儀式活動與其它廟宇相似,諸如繞境、醮儀等活動。此外,由於城隍是司法神,民眾之間遇有紛爭難以排解、或是個人的操守被人懷疑、或是有意悔過時,過去也常有在城隍廟前立誓的儀式,或是接受神判裁決。遇有重大案件無從得解時,檢警人員也有禱求城隍因而破案的傳聞。有些地方的城隍廟還因應時代發展出不同的特色,例如台北霞海城隍廟也成為信眾求賜姻緣的廟宇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