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了解嬰兒體態語言

@ 2016-01-13

1、你了解嬰兒的體態語言嗎

嬰兒在不能用言語與人溝通之前,有豐富的體態語言:包括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和肢體動作;嬰兒突然出現的短析而快速的口角牽動,笑容驟現,同時伴隨著兩眼發光、兩手晃動;這是一種期待安撫的表示;嬰兒癟起小嘴,好像受到委屈,這是對成人有所要求,如飢餓、寂寞等;嬰兒眉筋突暴、臉部發紅而且目光發獃,這是大便的信號。嬰兒眼神黯然無光、呆滯少神,很可能是疾病的先兆;大多數嬰兒在吃飽、尿布乾淨,而且還沒有睡意時,會自得其樂地玩弄自己的嘴唇、舌頭,或吮手指、吐氣泡,這表示嬰兒願意獨自玩耍,請勿打擾。

2、什麼是「恆溫兒童」

游泳怕水髒,跑步怕日曬,登山怕風吹,出門有車接,稍冷一點就趕緊把孩子關在屋子裡,天氣一熱就把空調開得很足,生怕寶寶感冒或者中暑。越來越豐富的物質條件,使有些孩子一年四季那生活在20-25℃的恆溫環境里,風吹不著,日曬不著,成了典型的溫室里的花朵—恆溫兒童。

3、「恆溫兒童」最大弱點是什麼

「恆溫兒童」最大弱點是弱不禁風,對溫度的變化難以適應,在季節交替的時候,特別容易得病。過度保溫、缺乏鍛鍊,過度零食、營養不良,過度包辦、獨立性差是造成恆溫兒童的最根本的原因。

4、6個月至3歲以內的孩子為何多病

6個月以內的小兒身體中仍有較多從母體帶來的免疫球蛋白,可以抵禦多種病毒和部分細菌的感染。因此,一般較少發生感冒,也較少發生其他感染性疾病。6個月以後的小兒,其體內從母體獲得的免疫球蛋白逐漸減少,並開始產生自己的免疫球蛋白,從免疫能力形成來看,6個月至3歲的小兒是抗病能力最低的時期,因此這一年齡組兒童容易患感冒、扁桃體炎、中耳炎、氣管炎、肺炎、腦炎、肝炎等感染性或傳染性疾病。

5、小兒的抗病能力是怎樣發展的

在正常情況下,2歲以內的小兒每年要患5-6次感冒,而且還容易並發肺炎,如果小兒未注射過疫苗,還容易患麻疹、百日咳、猩紅熱等傳染病。3-5歲的小兒,其抗病能力逐漸增強,但每年仍要患3-5次感冒,5歲以後小兒體內產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明顯增強,抗病力越來越強,大約到了8-9歲,兒童的抗病能力基本上和成年人是一樣的。

6、為什麼要給嬰幼兒吃些硬食

嬰兒出生後4個月,其顱骨與牙齦就已發育到一定程度,足以咀嚼半固體甚至固體食物。乳牙長出後更應多吃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如烤饅頭片、麵包乾等,通過咀嚼動作牽動面肌及眼肌運動,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牙床、頜骨與面骨的發育。當孩子前門牙和磨牙都已萌出,可增加些芹菜梗、粗糧等食物,以保持對乳牙良好的刺激作用,促使乳牙按時脫落,換牙順利完成。引起乳牙滯留遲脫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進食過於精細,沒有充分發揮牙齒的生理性刺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