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想要懷孕的女人來說,怎樣掌握排卵期的規律可算是件頭等大事。排卵期是否有跡可尋,它一般會出現在月經後的第幾天裡?每個月的幾天身體都會鬧點小彆扭,那段日子是否就是排卵期在作怪的原因呢?怎樣才能懷孕,就得看排卵你會咋做了!
月經後幾天是排卵期
排卵期第一天=最短一次月經周期天數減去18天
排卵期最後一天=最長一次月經周期天數減去11天>>>怎樣才能懷孕 快速懷孕360度無死角支招
排卵期怎麼算?在採用此公式計算之前,要求本人連續8次觀察、紀錄自己的月經周期,得出本人月經周期的最長天數和最短天數,代入以上公式得出的數字分別表示該婦女「排卵期」的開始和結束的時間。(月經周期的計算是從此次月經來潮的第一天到下次月經來潮的第一天)如:某一育齡婦女前8個月的月經周期最長為30天,最短為28天,代入公式為:
排卵期第一天= 28天—18天= 10天
排卵期最後一天= 30天—11天=19天
排卵期有幾天
排卵期有幾天?女性排卵是受腦下垂體和卵巢的內分泌激素的影響而呈現周期性變化,兩者的周期是非是一致的,都是每個月1個周期,而排卵發生在兩次月經中間。女性的月經周期有長有短,但排卵日與下次月經開始之間的間隔時間比較固定,一般在14天左右。那麼根據排卵和月經之間的這種關係,就可以按月經周期來推算排卵期。推算方法就是從下次月經來潮的第1天算起,倒數14天或減去14天就是排卵日,排卵日及其前5天和後4天加在一起稱為排卵期。
不排卵如何治療?
第一步:明確病因:通過全面、規範的檢查,確定不孕的原因;
第二步:消除炎症:針對病因給予抗炎治療;
第三步:輸通輸卵管:輸卵管通液或造影,了解輸卵管通暢性,並給予相應的治療;
第四步:促排卵治療:運用中西結合的方法促進排卵;
第五步:調節機體內環境:全面的調理機體環境。
排卵期有幾天?正確的把握排卵期,對於年輕女性來說很重要:想懷孕的,在排卵期的第一天開始,保持兩天一次的頻率,堅持幾個月,如無特殊情況,一般會懷孕的。而不想懷孕的女性,則需要錯過這幾天過性生活,這時候,排卵期就會被稱為另外一個名詞:危險期。
排卵期有什麼症狀
1、白帶增多
白帶是女性的在排卵期的陰道分泌物。正常女性的白帶是一種無氣味,微酸性的粘稠物,具有濕潤陰道、排泄廢物、抑制病原菌生長的作用,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2、體溫升高
在排卵期這段時間內,女性的體溫會比以往有所升高,但由於體溫受到外界的影響比較大,故這個方法如果不依靠溫度計,不對體溫進行長期測量,一般是無法察覺的。
3、食慾下降
研究表明女性在排卵期的飯量是一個月經周期中最低的,專家指出這是人類的自然本能保留至今的結果——排卵期的雌性動物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尋找異性交配上,而不是尋找食物。
4、精力旺盛
這也是遺傳自人類的自然本能,為了能夠成功地吸引異性,排卵期的女性會變得神采奕奕,愛表現自己。
5、性慾高漲
總體來說,女性在排卵期的性慾會特別旺盛,這是女性希望懷孕的身體信號達到最高值的體現。
6、抵抗力下降
在排卵期,女性的陰道粘液會變得稀薄,這是為了讓精子能更容易地通過從而增大受孕成功的機會,與此同時,女性的鼻腔粘液也會減少,這就增加了細菌侵入人體循環系統的機會。
7、排卵痛
有些婦女在月經周期前14天左右,會出現一側下腹輕微疼痛,有時只是隱隱約約的不適,也有極少數女性疼痛十分明顯。通常疼痛持續1~2天後消失。這種痛被稱為「排卵痛」。
8、排卵出血
部分女性在排卵的同時還有伴隨出血。這是由於雌激素水平短暫下降,使子宮內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出現部分子宮內膜脫落引起有規律性的陰道出血,也稱為排卵期出血。
通過以上徵兆我們可以簡單的判斷自己是否正處於排卵期。但排卵期並不等同於排卵日,排卵日是指卵子排出的當天,在排卵期行房不一定能夠受孕,而在排卵日受孕的機率要遠遠大於排卵期受孕的機率。
怎樣才能懷孕 排卵期懷孕做法
1、射入要深
這點主要是減少精子的勞動力,將它儘可能的送到卵子身邊,從而提高受孕能力。
2、不用擔心的最佳體位
很多人認為男上女下式體位可以增加懷孕機率,一般來說,在排卵期,每隔幾個晚上的同房會增加懷孕機率。此外,大量吃豆類食物的男性精液濃度相對較低。
3、同房之後立即躺下
專家建議:同房之後在床上躺10到15分鐘,但是沒有必要雙腿朝天。不過,也不要在這個時間段去浴室。10到15分鐘後,流向子宮頸的精子就已經在那裡了。
4、做任何可以減壓的事情
壓力可以影響排卵期,還可以導致男性性功能障礙和性操作焦慮。有證據表明針灸有助於減壓,增加懷孕機率。過度飲酒也不利於懷孕。
5、不孕疾病要及時治療
如果是病理性的不孕,這就需要及時治療了。再多的排卵期都不會受孕,不管是什麼病因造成的,都不能輕視它,要知道,病都是越早治越好的。
結語:基本上只有夫妻兩個人身體正常,必須按排卵期進入受孕,過不了多久都會懷孕的。而排卵期內受孕的一些小技巧也可以助你們一臂之力哦~想做爸媽的,就先找准排卵期吧!
來源: 三九養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