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新航母貪大求全,遠遠沒有中國務實
近年來,俄羅斯海軍司令在媒體面前經常乾的一件事情,就是多次披露要造航母。每次披露之後,也就沒有後文,所以俄羅斯海軍司令又再次披露,然後又是沒有後文,周而復始,冬去春來。但驕傲的俄羅斯水面艦艇部隊,在主戰艦艇逐漸老去的時候,是決不允許自己成為一支二流,乃至三流部隊的,反反覆復,冬去春來。一次次的的披露之後,擁有100多年歷史的老資格艦艇設計與研究機構克雷洛夫國家研究中心給出了一個方案。
無論是在沙俄時期,還是在蘇聯時期,克雷洛夫國家研究中心都是大名鼎鼎的設計研究中心之一。它參與設計過許許多多非常知名的戰艦,「莫斯科」級巡洋艦、「基洛夫」級巡洋艦,「庫茲涅佐夫」級航母都有這家機構設計人員的汗水。克雷洛夫國家研究中心不但還參與水面作戰艦艇的設計,許多潛艇也是出自它之手,而且還有民船這塊業務。然而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的訂單是一年比一年少,人才流失嚴重。
進入21世紀,克雷洛夫國家研究中心陣勢比較大的一件事情,是幫助打撈「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如果說軍船是克雷洛夫國家研究中心的主業,那麼現在看來它有些不務正業了,儘是幹些設計破冰船、石油鑽井平台的活兒了。不是這家設計機構的實力不夠強悍,而再強大的設計機構也耐不住沒有訂單來啊。
於是乎,這麼多年都沒有參加設計航母,卻一鳴驚人,拿出了個10萬噸級航母的方案。這就好比一個大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不得不輟學三年出去干打雜的活兒,最後回來快要畢業的時候,導師說,我們系最難的這個課題,就交給你來干吧,我看好你哦。於是乎,鴨子被趕上了架,管它三七二十一,只要整出來就行。
克雷洛夫國家研究中心拿出的方案代號為Project 23000E,國內用音譯將它稱作「施托姆」,也有人按照意譯稱其為「暴風」。從紙面上看,「暴風」級航母是非常強大的,排水量達到10萬噸級,最高航速可以達到30節,艦載機能夠最多搭載100架,包括T-50艦載版、米格-29K、卡-27、卡-52和鰩魚無人機等。有人指出,這個配置,簡直可以和美國最新型的「福特」級航母比肩了。
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其實只要稍微有點常識的人看到這個方案,都會瞪大眼睛驚嘆,這不科學啊,處處充滿矛盾。首先是起飛方式既採用滑躍又準備安裝彈射器,其次是既準備採用核反應堆又用雙艦島設計,再次是足足要裝100架飛機,這個有點太嚇人了。眾所周知,一型裝備裡面有太多的「既和又」,則意味著設計冗餘度太多,要麼是對分系統技術吃不准,要麼是總體設計上有問題。
更深層次的解釋是,本來俄羅斯海軍現在就沒有多少盧布,所以希望儘可能地在一艘航母上實現儘可能完備的功能。克雷洛夫國家研究中心正是看中這一點,才採取了投其所好的做法,反正不管能不能造出來,我既然給你設計了一種能力堪比「福特」級航母的戰艦,俄羅斯海軍的老爺們你總得掏錢吧!
「暴風」航母太過大而全的的另一個原因在於,這艘「強大」的航母使用的很多技術都還是沒有的事情。如果採用核動力,至少得為它專門研製核反應堆。如果T-50戰鬥機得上艦,那麼必須該改改。十萬噸級的航母,沒有彈射器怎麼行?那就給設計上,反正不管俄羅斯這種裝備在沒在研製,研製成功沒有。對了,為保險起見,給它加上滑躍甲板。克雷洛夫國家研究中心或許還會強調這種設計的另一種優勢,即便彈射器壞掉了,滑躍甲板也會讓艦載機飛起來。
如此這般設計,倒不是像為俄羅斯海軍提供一個可以付諸設施的方案,而是像把航母比作一個框,什麼技術都往裡面裝。甚至裡面還有不少貓膩,克雷洛夫國家研究中心的這種方案把一切技術拉進來,各個分系統供應商也不用得罪,它們還會給自己提供不少好處。
歷史上有很多這種大而全的設計,但最終都不得不被廢掉。相比之下,中國發展新一代航母的時候,各種功能性的技術已經在研製了,其中包括電磁彈射器的研製。同樣類型同樣作戰能力的航母,我們肯定會比俄羅斯快。
全文完,謝謝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