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20戰機一開始就為上艦準備 局座說的你敢不信?

@ 2016-01-12

殲-20上艦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很多軍迷認為殲-20不適合上艦,而殲-31才是中國五代艦載機的最佳選擇。然而筆者通過分析中國航母戰鬥群未來將面對的威脅,以及艦載機本身的性能特點,卻得出了如下結論:殲-20不僅更適合上艦,而且必須上艦。

在可預見的未來,國產航母的最終目標應為與福特級類似的電磁彈射型超級航母。在此之前,中國將採取慣用的「小步快跑」的造艦方式,逐步走完從滑越式、蒸汽彈射到電磁彈射,從常規動力到核動力航母的研製歷程。因為每種類型的航母所採用的技術都將是中國首次涉及,所以這個歷程可能比較漫長。因此在一定時期內,中國的航母數量可能不會太多,這將使中國的艦載機部隊在面對敵方岸基航空兵和美軍艦載機部隊時處於數量劣勢。隨著以蘇-35為代表的四代半戰機和以T-50和F-35為代表的五代機在全球的擴散,中國的艦載機部隊還將面臨質量上的劣勢。數量和質量上的雙重劣勢,就需要中國海軍未來的艦載機必須具有極強的作戰性能,才能以少敵多。很顯然,殲-20比殲-31更能勝任。

殲-20上艦想像圖

那麼殲-20與殲-31誰更容易改裝為艦載機呢?

岸基戰機改為艦載機後,其性能會有明顯的下降。航空母艦上空間狹窄,因此艦載機一般都要針對航空母艦使用進行專門的設計和優化。首先是採用大量的增升手段,如增大翼面積,以降低起降速度;其次是加強機身結構,以應對彈射起飛和攔阻著艦產生的強烈過載;最後是飛機的機翼甚至是平尾需進行摺疊,以儘可能的減少停機占用的面積。以上三項主要需求,使得艦載機設計需要作出大量的妥協,導致重量大大增加,進而使飛機性能下降。

由此可見,低速性能好的飛機改裝後增重幅度較小。低速性能好,無需過多的增升手段,由此帶來的增重也小;低速性能好,其起降的過載也小,用於結構加強的重量也大大減少。當然,如果飛機無需摺疊機翼的話,增重將進一步減少。

我們對比一下已有的改裝案例:採用常規布局的F/A-18為了上艦增加了1400千克左右的空重,增幅高達18%;採用升力體設計的蘇-27空重增加1700千克,增幅約10%;採用鴨式布局的陣風增重約500千克,增幅僅5%。這與三種飛機的低速性能恰好吻合。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陣風戰機的增重最小,也與其艦載型並未採用摺疊機翼有關。陣風采用的是後掠角較大的三角翼,整機布局十分緊湊,摺疊機翼後減少的占地面積並不顯著。權衡利弊後,法國人選擇了機翼不摺疊的方案。

殲-20著艦想像圖

通常認為,殲-20是一款高速飛機,實際上殲-20的低速性能亦十分優秀。殲-20採用了鴨式布局+升力體設計,其低速性能比陣風更優異,這一點在已有的試飛視頻中已得到了印證。因此,殲-20改裝艦載機的增重幅度可能比陣風更小。除此之外,殲-20也採用了與陣風相似的三角翼,其後掠角甚至更大,因此很可能與陣風一樣,沒有必要為上艦而摺疊機翼。

那麼殲-31呢?殲-31採用的是常規布局的升力體設計,且翼面積較小,其低速性能並不突出。採用類似氣動布局的F-35A改為艦載型的F-35C後,翼面積從42.7平方米增加到62.1平方米,空重從13300千克猛增到了15800 千克,增幅達到18%!可以想像,殲-31上艦後的增重也將十分可觀。

資料圖:國產殲-20隱形戰機

聊到這裡,相信殲-20和殲-31誰更應該上艦的答案已經十分明了:殲-20不僅比殲-31更適合改裝為艦載機,中國海軍也更需要殲-20成為艦載機。一旦在中國航母上服役,殲-20將成為全世界唯一一款第五代重型制空艦載機,將能有效壓制全球絕大多數國家的岸基戰鬥機,並對美軍航母上的F-35C形成巨大壓力。(西山)

ps: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局座曾稱,殲-31上航母不成問題 殲-20困難很多,好吧言盡於此,大家懂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