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衰落無力掌控中東 不惜一切重返亞太 到底有多害怕中國

@ 2016-01-11

當前,中東局勢進一步陷入混亂。以反恐為名,沙烏地阿拉伯政府日前處死包括著名什葉派教士尼米爾在內的47人,引發伊朗的憤怒和抗議。隨即,伊朗民眾衝擊沙特駐德黑蘭使館,導致沙伊斷交。隨後,同由遜尼派掌權的巴林、蘇丹、阿聯等國也相繼宣布斷絕與伊朗外交關係或降低兩國外交關係級別。然而,其中最耐人尋味的是,美國似乎無意對中東事務做出更加積極的干預。

自鄂圖曼帝國崩潰以來,中東地區一直缺少一個核心國家。過去60年里,美國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這一角色,成了中東事務的仲裁者。美前助理國防部長傅立民指出,「有趣的是,這次美國沒有在沙特和伊朗之間選邊站,立場改變的意義頗為重大」。

的確,沙特與伊朗過去發生摩擦,美國總是倒向沙特。但此次,美國批評沙特的聲音甚至更多一點,這在近代美沙關係史中「前所未有」。美國白宮、國務院均呼沙伊兩國保持克制,避免採取可能激化局勢的舉動,表示「外交接觸和直接對話仍是解決對話的核心」。相對於美政府似乎「不偏不倚的表態」,主流媒體《華盛頓郵報》刊登的「一個魯莽的政權」社評文章似更為直白。文章指出,沙特處決什葉派教士尼米爾的行動魯莽,其做法「有風險、殘酷且毫無道理,將必然進一步煽動中東地區教派衝突」。

之所以一改1979年巴列維國王以來「逢伊(朗)必反」的中東政策,首先源自美國的對外政策調整。一方面,美國決心「重返亞太」,即便面對歐洲遭遇俄羅斯挑戰、中東「伊斯蘭國」尾大不掉局面,歐巴馬仍舊斷然決定讓美軍大部分撤離伊拉克、阿富汗。另一方面,「頁岩氣革命」使得美成了石油、天然氣凈輸出國,對中東能源的需求大幅度減少,美朝野對在中東地區進行新的干預意興闌珊。

其表現在於,美四年前不肯挑頭,將對利比亞動武的領導權拱手讓給法國;在2013年敘利亞化學武器危機中應對失據,歐巴馬未遵守自己劃定的「紅線」;回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冒起,美國的表現也是心不在焉。

最令沙特等盟友感到驚懼的是,美國不顧其反對執意與伊朗達成「核協議」,直接後果是讓伊朗崛起成為海灣地區乃至整個中東的大國。為避免被美更進一步「拋棄和出賣」,在地緣政治博弈中長期甘於低調的沙特「任性」起來。一是與以色列之間組成「奇怪的」、以阻撓美伊接近的「准聯盟」,為此薩爾曼國王拒絕參加去年召開的美國—海合會「戴維營峰會」,讓歐巴馬感到顏面盡失。二是未與美充分協商,領導一些海灣國家空襲作為伊朗盟友的葉門胡塞武裝。三是雖未退出由美主導的打擊「伊斯蘭國」國際聯盟,卻高調宣布與三十多個國家另起爐灶「反恐」。四是官員公開聲稱,在處決尼米爾問題上「並不關心美國怎麼想」,並對歐巴馬政府向伊朗所謂「資助恐怖主義」、「試射彈道飛彈」等行為的視而不見「受夠了」。

在不斷「狂刷存在感」、展現中東地區大國角色的過程中,沙特讓國際社會意識到美國在中東影響力「日漸式微」。

其實,美不顧沙特甚至盟友以色列的公開反對而執意「交好伊朗」,原因在於其希望實現在中東地區的三大關鍵政治目標,即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政治調解敘利亞內戰以及履行「伊朗核協議」。首先,儘管美政府拒絕承認,但在打擊盤踞在伊拉克、敘利亞兩國領土上的「伊斯蘭國」中伊朗已成為美事實上的「夥伴」。其次,如果伊朗政府拒絕配合,西方調解敘利亞內戰的所有前期努力都將化為烏有,而不得不坐視俄羅斯在中東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事實,歐巴馬總統視「伊朗核協議」為其執政七年以來的一項重要外交遺產,表示無論遇到何種阻力都不會半途而廢。正如美國務卿克里1月7日所說,如果「一切進展順利」,實施「伊朗核協議」指日可待。

此間分析家指出,中東地區當前的結盟、敵對關係正處於洗牌重組階段。除美國外,俄羅斯、土耳其等利益相關的大國也以打擊「伊斯蘭國」之名夾帶私貨,強力介入地區事務。對美而言,前「敵人」伊朗崛起、現「盟友」沙特疏遠,清晰地折射出其在中東影響力、控制力的衰落。而美國「欲走還留」 的不爭事實,於中東國家而言「究竟是溫柔良夜還是長久黑暗」卻不得而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