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高二的學生來找我治療疾病,是因為進入高中以後,由於學習緊張,用腦過度,得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癥,徹夜不眠,整天無精打采,曾經在專業的失眠門診進行治療,效果不佳,後來到中醫院進行針灸治療,剛開始效果很好,後來逐漸又失去了效果。斷斷續續加起來已經治療了兩年了,幾乎已經喪失信心,現在學習成績一路下滑,家長和孩子本人都很苦惱。
我對他進行診斷以後,除了採用常規的診療手段,還建議他每天午後和晚上睡覺前練習靜坐。要求端坐床上,大腿平放,小腿要直,兩腳分開,放鬆腰帶.頭頸正直,下頷微收,背伸直,兩肩下垂.全身放鬆,閉目閉口,舌抵上齶,兩手交叉放於腹部,兩拇指按於肚臍上,手掌捂於臍下,然後排除雜念(初練時難以排除,以後雜念會逐漸消失,切忌操之過急),主動調整用腹式呼吸,要盡量慢慢地鼓起下腹作深吸氣,再慢慢地呼氣使腹部恢復正常。同時,將意識集中在臍下手掌捂處(丹田穴上),如此便可達到調身、調心、調息的「三結合」境地,進入一種似有似無、如睡非睡的忘我虛無狀態,這就是所謂「入靜」,會使你感到全身非常輕松舒適,一般地每日早晚做2次,一次做30分鐘。結束後,兩手搓熱,按摩面頰雙眼以活動氣血。家長聽我講解完以後半信半疑,覺得這樣有用麼。但是在這種絕望的狀態下,答應回去就試試。
一個星期以後,孩子的家長拿著大包小包來找我,興奮異常,忙不疊地說:「神了,孩子坐到第三天,晚上就能睡覺了,雖然中途會醒,但比起以前已經是很大進步了。」我也很高興,建議他把靜坐當成一種每天的功課去做。
以後每過一段孩子或者他的家長就會向我報告好消息,一年後孩子順利的考上了一所全國重點大學。
美國哈佛大學的醫學教授稱,習靜坐能降低肌肉的緊張度,減少血清乳酸量的分。測試表明,每天練習靜坐20 分鐘,持續一周後,專註力和情緒控制力都有所改進,焦慮、情緒低落、憤怒等負面情緒則大幅下降。不僅如此,靜坐訓練還可以疏通腦部的血液循環,使腦部反應從「對抗或逃避」轉為「接受現實」,從而增進一個人的幸福感。
《黃帝內經》認為「百病生於一氣」,此「一氣」即指情誌失調而言。中醫認為認為,生氣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內經》提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的論點。氣上、氣緩、氣消、氣下、氣亂、氣結,即指生氣、情誌失調而引起的體內生理機能失調所出現的病理變化。在日常生活中,好動怒、脾氣暴躁的人容易患高血壓。《黃帝內經》認為善於涵養精神的人「亦可以百數」,即可以活到百歲以上,並提出養生學說的至理名言,即「淡泊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是《內經》調攝精神的養生之道的理論原則。從而達到防老抗衰,延年益壽之目的。坐禪延年益壽的道理也本於此。 相關機構曾經對一批高血壓患者進行過靜坐幹涉療法,結果發現,靜坐訓練讓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降低了4.7 毫米/ 汞柱和3.2 毫米/ 汞柱。可見靜坐對於降低血壓十分有效,從而可以大大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不會產生藥物副作用。
中午11點到下午1點,在傳統醫學中被稱為午時,普通人可以選擇睡一個小覺,其實還有更好的休息方式,那就是午餐後靜坐半小時左右,再去做別的事情,這對肝臟保養很有必要。人們在吃完飯後,血液都集中到消化道內參與食物的消化,當身體由躺下到站立,流入肝臟的血流量會減少30%,如果再走動起來,流入肝臟的血液繼續減少。如果肝臟處在供血不足的情況之中,它的正常新陳代謝活動就會受到影響。所以,吃完飯後靜靜坐下,閉目養神10 ~ 30 分鐘,盡可能使血液多流向肝臟,供給肝細胞氧氣和營養成分。
當雙腿盤坐時,原來滯留於腿部的約人體血液總量1/3的血液,向上返流。上體的血液供應量一下增加了1/3,臟器和大腦就得到了充分的滋潤,大腦相對貧血的現象得到改善,神經系統的疲勞就會很快消除,使人體工作系統保持清潔狀態,同時有助於把體內的毒素和廢物排出體外,從而可以大大提高免疫力。靜坐時,腦海中原來活躍的意識漸漸趨於平靜,全身精神漫漫鬆弛,直至「深度放鬆」,使大腦得以充分休息。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全身各臟器的活動會隨著其功能的加強而更加協調有效。靜坐可以改善全身的「體液循環」,補充臉部皮膚的水分,增加其營養,變得容光煥發,頭發烏黑,眼睛清澈。靜坐能加快體內氣體交換的速度,消除精神緊張,放鬆肌肉,緩和某些病痛癥狀,使人體內的溫度、血液的酸堿度、血壓、血糖、血脂以及鉀、鈉、磷等穩定在一定的範圍內。實踐證明,靜坐有助於肺結核、神經官能癥、神經衰弱、心臟病和頭痛、失眠等疾病的治療,另外對增強耐寒和消化能力均有好處。
最後祝福大家!在修持靜坐的過程中,精進,快樂,平安!
想了解更多傳統中醫穴位養生、偏方、健康醫療相關資訊 可到此社團>>>
多少人拚命掙錢存款再又把錢轉存到醫院!都說很無奈卻從不反思…想要健康。為了以後生活的質量,不要光拚命賺錢,要注重我們的身體健康!為了自己的健康多留意身體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