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最失敗的拐杖企業:從巫統朋黨耶哈也阿末的驟然死亡,透視普騰國產車的前世今生!
這篇文章協助你全面了解當年馬哈迪如何催生普騰國產車、並且把國產車訓練成扶不上壁的爛泥!
文字整理:張丹楓
文章開始先讓大家了解誰是丹斯里耶哈也阿末(Tan Sri Yahya Ahmad)。他是馬哈迪在上個世紀80年代培養出來的其中一位馬來企業精英,典型的巫統朋黨企業家。
在全盛時期,丹斯里耶哈也控制著四家上市集團,即:
一:多元資源重工業控股執行主席(DRB-Hicom Bhd)
二:普騰控股執行主席(Proton Holding Bhd)
三:嘉德控股執行主席(Gadek Holding Bhd)
四:英德拉哥打控股主席(Intra Kota Holding Bhd)
丹斯里耶哈也阿末來自登嘉樓州,他也是霹靂江沙馬來學院畢業生。1981年,在馬哈迪決定推動國家汽車工業的時候,他是第一批進入普騰賽佳公共管理層的馬來企業精英之一。
他後來在馬哈迪栽培馬來企業家計劃下,離開普騰,拿著政府提供的一筆資金,成立《多元資源有限公司》(Diversified Resouces Bhd,簡稱DRB),接著又收購嘉德控股。一口氣控制了兩家上市公司。
DRB加強了它原有的裝配線,除了為重型機器進行裝配之外,也裝配生產巴士,供應給國內多家長途巴士公司。
接著,耶哈也提出重整吉隆坡交通系統計劃。在這個計劃之下,原本川行於巴生谷的10多家公共巴士公司(幾乎清一色由華人經營)必須接受重組。耶哈也在政府授意下成立《英特拉哥打》(Intrakota)和《綜合長途巴士有限公司》(Konsortium)。半強迫性的給原本在巴生谷川行數十年的公共巴士公司兩個選擇;要他們解散,加入他的新公司成為小股東;或者改行。
在政府的強勢配合下,耶哈也得嘗所願,成為巴生谷公共運輸大王。Intrakota所使用的公共巴士,全是由DRB裝配廠生產的《國產巴士》。
耶哈也的成功,獲得馬哈迪賞識,親自點名由他接手國家汽車工業的發展大計。經過特殊安排,耶哈也從國庫控股(Khazanah Holding)手中收購國家汽車工業的32.9%股權。
按照股票交易所規定,任何收購行動,如果股權達到33%就必須向所有股東發出公開收購獻議。而這將令耶哈也面對資金不足的窘境。所以國庫控股的特殊安排,只差0.1%,讓耶哈也巧妙避開了困境。
但是,事實證明耶哈也始終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接過國家汽車工業掌舵權之後,決定除了日本三菱之外,還跟法國的雪鐵龍汽車公司(Citroen)合作,將兩款已經在歐洲屬於過時的車款進行翻新,引進大馬,變成Proton的新車款。就是後來銷售量奇差的Proton Tiara和Proton Juara。不但無法為Proton帶來新局面,反而讓它的營業虧損進一步擴大。
慢著,看到這裡,或許你會奇怪的問:國產車在國內市場的銷量不是排第一的嗎?怎麼可能虧本?何況有馬哈迪政府全力護航,虧本是說不過去的。
然而,事實勝於雄辯。Proton只是在開始那幾年賺錢,踏入90年代中期,Proton就蒙受虧損,欲振乏力了。
要知道在世界汽車工業領域裡,Proton只能算是一家小型的汽車裝配公司罷了(因為幾乎所有車款都是拿日本三菱產品略作修改換個招牌而已)。馬哈迪為了保護國產車,不惜向入口汽車徵收高達300%入口稅!使他們的售價無法與國產車競爭。但是針無兩頭利,Proton要將汽車銷售到國外,人家也一樣禮尚往來,向你徵收高額入口稅!這樣一來,Proton想開拓國外市場,基本上,看不到成效。
耶哈也的另一個敗筆,是收購英國的蓮花汽車公司(Lotus)。它的原意是想獲得蓮花的引擎技術來提升Proton的品質,奈何此路不通。蓮花從此成為Proton汽車公司一個《尾大不掉》的負累。
無論如何,巫統致力栽培耶哈也成為大馬交通大王的目標沒有改變。1997年1月1日,醞釀了3年的《巴生谷公共巴士交通大合併》計劃正式開跑,Intrakota在這一天取代其他由華商經營的公共巴士公司,成為巴生谷大城市地區最主要的交通運輸公司。然而也因為讓一家公司獨大,立竿見影的影響,就是偏遠的地區減少了巴士川行的次數,或甚至完全取消!未見其利,先見其弊。
1997年3月2日晚上,耶哈也與妻子乘坐Agusta A109P型直升機回返登嘉樓老家探視病重的母親,直升機從吉隆坡泗岩沫起飛約30分鐘後發生故障,在靠近彭亨州瓜拉立卑(Kuala Lipis)上空發生爆炸墜毀,耶哈也夫婦和機師罹難!也提早結束了馬來交通大王的傳奇故事。
耶哈也的驟然去世,留下Proton一堆爛攤子,由他的生前好友兼事業夥伴丹斯里莫哈默沙列蘇隆接手。然而,國家汽車工業當時已經沉疴難治,沙列蘇隆也無法令它起死回生。
3年後,2000年,經歷97年經濟風暴打擊,自顧不暇的DRB-Hicom,獲得巫統政府拯救,指示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以每股RM7的代價,從DRB-Hicom手中收購25.8%國家汽車工業股權,總值9億8千1百萬元。
沙列蘇隆在一篇文稿中承認,受到人力及財力資源的限制,國家汽車工業無法在日新月異的世界汽車領域中與其他外國知名品牌汽車競爭。因此他宣布DRB-Hicom退出小型轎車市場,專注在原本的大型客貨車裝配業務。
國油拿出將近10億的資金拯救國家汽車公司之後,將後者的控制權交回給國庫控股。換句話說,從當初提供資金給耶哈也收購Proton,到最後買回Proton,一來一回之間,超過20億的資金就在市場上蒸發了!這些錢,本來就是屬於人民的啊!
除了這20億,連年虧損的國家汽車工業,過去30年來,到底耗掉人民多少血汗錢?我們的汽車工業與韓國的《現代汽車工業》幾乎同時起步,可是,看看人家的現代汽車,如今已是世界知名品牌;Proton呢?卻連東合國家都沖不出去!30年來耗掉人民血汗錢何止百億?在汽車世界裡,Proton已經成為一個國際笑柄!
後來的發展,就是普騰終於再次易手,新老闆變成了馬來人目前最成功的《商業奇才》丹斯里賽莫達。但是賽莫達接手後的普騰,已經是一個渾身是癌細胞、而且已經病入膏肓的國產車集團。內憂是集團資金周轉不靈,員工工作態度散漫,每年繼續蒙受巨大虧損,加上毫無研發新車款的能力,連產品的品質都無法與本地裝配的外國汽車相提並論,唯一勉強維持的只有價格優勢。外患則是外國品牌汽車的強烈競爭,加上第二國產車Perodua更受國人歡迎,普騰明顯回天乏力。
沒有自己研發新車能力,怎麼辦?賽莫達把前首相敦馬哈迪請回來擔任普騰執行主席,老馬繼續用著老舊而且不長進的方法:抄!
普騰過去有多少車款是明顯抄襲自日本和法國?相信大家心知肚明,賽莫達接手後第一件事就是向日本三菱Mitsubishi收購已經被淘汰的就車款的生產線,推出Inspira新車,這車款99%抄襲日本原款車,唯一令賽莫達自豪的1%就是Proton 的Logo罷了。
接著現在又準備推出抄襲自日本本田第八代Accord的普騰將相Perdana,這車款早在前年底就率先推出只限公務員的車款;2016年初即將推出《平民款》,售價大約11萬令吉。
實際上普騰這些年的虧損一直是由國陣政府補貼,賽莫達接手後情況並未改善。商界盛傳賽莫達敢敢向納吉開口索要30億令吉《研發金補貼》,據說口袋缺錢的納吉不肯答應。結果賽莫達把馬哈迪擺上台,由馬哈迪向納吉開口,沒想納吉還是不答應;據說這也成為馬哈迪最近一年來對著納吉猛烈開炮的其中一個導火線。這是題外話了。
=================
普騰PROTON國產車是「國家重工業」的產物。1985年生產面世,馬上掀起了一股激情,占領了國內汽車市場80%的份額,令人側目。但起得快, 落得也快,到今天,市場份額下滑到一半左右。為什麼呢?說來說去,是政策出了差錯,在「想當然」與實際之間出現了極大的落差,反映了「民族工業」政策虛有 其表的實質。
一開步就走錯
實際上,國產車是與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聯營的一家企業,卻被套 上冠冕堂皇的「國產車」的美名,所以一開步就走錯了方向。三菱是日本重要的跨國大企業之一,與國產車聯營時,正值它的業務出現瓶頸的時候。在合約中,三菱 保留了關鍵的技術,無論如何也不轉讓,普騰實則是它在馬來西亞的裝配廠與銷售代理。國產車的設計人上了當(當然,他們不承認,即使在十字路口上徘徊的今 天,仍然矢口否認),但三菱取得的厚利也沒有能夠挽救三菱的厄運,不幾年,它潛在的瓶頸危機全面爆發,迫使它不得不改組
國產車從高峰跌下來之後,與三菱的合約也告滿 期,國產車失去了拐杖,這是普藤面對自力更生道路上第一波的考驗。普騰花了高得驚人的以億計的代價,收購已經老朽和行將倒閉的英國「蓮花」汽車公司(這個 令國內外評論家掉眼鏡的行動,當然是得到國家的祝福的),目的在於藉助它的日落西山的技術與「聲望」,挽救普騰的命運。
普藤這個舉動,被國內外評論家視為 「同是天涯淪落人」一廂情願的愚蠢的買賣。最近面市的GEN-2,就是普騰兼并蓮花後的第一個結晶。它上市已有年多的時間,口碑不佳,不用說,又一次令普 騰的目標落空。現在,正傳出普騰與傲視世界市場的德國「人民車」(VOLKSWAGAN)談判「合作」的消息,進行第二波的挽救行動。在競爭激烈的世界市 場中,普騰的命運如何呢?這第二波的結果,將考驗當局的工業政策,在高度競爭的世界市場中的生存能力。這一次的努力,即便不是對表里正相反的「民族工業」 最後的,也將是致命的一次打擊。
被催生出來的「私營化」產物
說來普騰「生辰八字」犯了天條,它是上世紀80年代「私營化」正在發燒的時候被人工地催生出來的。設計者原以為普騰首先立足於國內市場,然後擴張到國際上去,進退自如,成功在望的,因而不惜花巨資,孤注一擲。為了使普騰成功,還設立了相應的工業,如伯華諾鋼鐵廠和許多支援性的中小工業。伯華諾首先出大問題,本身自顧不暇,更奢談支援他人了。當局依樣畫葫蘆,按政策,70%零部件交給本國製造廠生產,其中的80%又由政府扶的土著廠商承包。銷售線也如此。 這樣,從原料到生產、組裝和銷售,普騰一條龍地「國家化」了,建立了「國家民族」重工業的典型,並以之為整個工業的核心和支柱,以帶動國家經濟前進。
要著重地指出的是,在這個如意算盤中,人們一眼就看出,「國家等於民族」,「民族等於大資本家」的邏輯公式,如俗話說的,「單眼佬看老婆」,一清二楚,任何 分析都是多餘的。一句話,所謂「國家」即是大資產階級,所謂「民族」也是大資產階級,特定民族的大資產階級。這些貪得無厭的大資產階級舉起「國家」、「民 族」漂亮招牌,行階級剝削與掠奪之實。這就是普騰故事根源之所在,也即是各個領域的所謂國家工業的實質。
「馬來西亞特色的資本主義」
我 國在上世紀80年代崛起的土著新興大企業家,有一個天生的弱點,就是深諳「KNOW WHO」(人脈),卻懵懂不知「KNOW HOW」(技術),外行主宰內行,製造了特權不容外人置喙的壟斷階級。俗話說,「娶老婆包生子」,拐杖一直保護到失敗的最後一天,拍拍屁股走人了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馬來西亞特色的資本主義」的寫照。
在這樣關閉的/甚至排外的體制下,老闆唯一關心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賺取最大的利潤。換句 話說,私有化與社會需要嚴重地對立,生產關係嚴重地妨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這種特殊形態的經濟,管它叫「抽傭經濟」可以,「拐杖經濟」也可以,反正不為國際 上任何正統資本主義經濟學家或社會學家所認可的主義就是了。
普騰科技和生產技術先天不足,後天虛脫,即使拼購了蓮花,也趕不上世界市場日新 月異演變改進的速度。每一款的汽車,產量和銷售量在一或二年時間內達50萬輛或以上,才有推陳出新的條件,才有競爭的能力。普騰成本高,產量低,銷售量不 大,更新速度慢,缺乏國際市場支持,這些殘酷的事實不是花言巧語所能改變的。
繼續還是改弦易轍?
當 前,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地催化著國際汽車大財團拼購較小的或競爭力較弱的汽車廠商。在這樣的環境下,國內外工商業界密切地注視著普騰的走向。作為國民的老 百姓,我們關心的是,馬來西亞的「國家工業」,或「民族工業」如何適應與生存,也就是政府如何處置工業政策的大問題 -- 繼續假的「民族工業」政策還是改弦易轍?這些問題,說起來相當複雜,但核心所在,是否放棄種族政策,以社會經濟的立場來調整民生與民權問題,從而以多元主 義代替單元主義,解放生產力,讓經濟獲得持續成長的空間。這是普騰問題之所系,也是一切工業問題之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