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uki 2016 閒話大排量(終)

@ 2017-02-03

在中國,鈴木品牌的「水貨車」數量是龐大的,本人就曾擁有一輛98年的鈴木「大眼」。但是,在國外廠家紛紛在中國市場擺攤設點輸入大排量車之際,鈴木公司先是按兵不動,只是穩穩噹噹地在中國的合資企業里生產小排量民用車,甚至連經營許久的金城鈴木也撤掉了。

在中國摩托車行業,日本四大家族之一的川崎公司早已鎩羽而歸,剩下本田、鈴木、山葉三足鼎立,都做得紅紅火火。在合資三巨頭中的本田和山葉都開始涉足大排量領域,「金翼」、R1等日系頂級車型先後登陸中國市場後,面對漸漸升溫的中國大排量市場,鈴木也太能沉住氣了。

從90年購買我的第一輛車——A100以來,我先後購買了GS125、GN250和「水貨」DJEBEL250四輛鈴木車,算是鈴木車的老用戶了。我了解鈴木公司的歷史和產品,也知道做為「老牌」合資企業,鈴木在中國的知名度和車迷支持率是相當高的,所以,曾對鈴木在大排量推廣上的遲鈍很失望。

我想,鈴木此舉或許只能證明一點:在目前的中國摩市,還沒到吆喝大排量的最佳時機。鈴木公司缺乏本田的大氣和山葉的活力,但他的穩健和謹慎卻是本田和山葉所缺少的,相信鈴木正在觀望和等待中,只要時機成熟,就會毫不猶豫地殺進大排量領域,與其他廠家兵戎相見。

可是,等到鈴木真的引進大排量之後,本人的失望卻不斷上升,在最近更是達到了頂峰——看看新近發布的V-Strom 650吧,有這麼定價的嗎?估計在國內市場投放同類車型的川崎和寶馬早已笑歪了嘴……

鈴木,別說你的車是純日本進口,在成本控制上無法與其他廠家設在東南亞等地的低成本工廠車型相比,市場不相信成本,只相信價格。對你,不想多說了,呵呵一笑之後,祝你一路走好。

大排量進入中國,我們該如何應對

文/張歡

種種跡象,都在證明國外摩托列強已對中國摩市覬覦已久,中國摩市大排量遍地開花只是早晚的事情。國外性能優異的大排量車型進入中國,是車迷的福音,能在家門口與世界頂級車型面對面並任意挑選、無憂使用,多美的一件事情!但是,做為摩托車愛好者,面對迷眼名車,只是「買」和「騎」那麼簡單嗎?

我們的駕駛技術、總體素質是否也應隨著排量的增加、功率扭矩的增加相應提高?我們騎著重金買來的大排量是炫耀、飆車還是闖紅燈、挑釁警察、在大庭廣眾下疾馳而過製造噪音和不安定因素?以上種種,值得每一個有意購買大排量的車迷深思。

面對大排量,車迷需要高超的技術、平和的心態,否則,非但體會不到駕駛的樂趣,還會花錢買罪受甚至是花錢找罵。騎大車就要有騎大車的樣子,在出手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騎得了、騎得好嗎?

國外廠家的大排量進入中國市場,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摩企的發展。國外大廠在大排量的研發生產上浸淫已久,實力雄厚,非國內廠家可比。可以說,真要面對面地與國外企業展開大排量之爭,中國摩企基本沒有勝算,甚至連招架之力都沒有。

中國摩企在技術實力上與國外同行的差距不是十年、八年,而是幾十年,就像輕量級與重量級選手之間的拳擊比賽,憑什麼打?人家一拳就把你放倒起不來了。或許有企業寄希望於價格戰,真有這種想法,只能是痴人說夢——寶馬、本田、比亞喬等國際著名企業早就打入中國摩托車內部,能「合資」小車當然也能「合資」大車了,中國憑藉廉價的生產力、遠遠低於國外的生產成本早已成為「世界工廠」,人家利用先進的技術和中國的低成本生產投入在你的家門口建廠生產,你沒有技術優勢又失去了成本優勢,憑什麼跟人家斗?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福與禍其實是相互依存的,可以互相轉化。所以,我們也要辨證地看待進口大排量的「入侵」。表面上看,中國本土摩企似乎無力與國外列強抗爭,但是,如果我們抱著學習的態度,把實力強大的國外著名企業當成送上門的老師,「壞」是不是也能往「好」的方面轉變呢?

翻開中國摩托車的發展史,從一窮二白到枝繁葉茂,靠的就是學習借鑑和消化吸收,以小排量車型的研發為例:從被日系列強牽著鼻子亦步亦趨到具備一定的開發生產實力直至在技術上可以完全有實力與其分庭抗禮,用了20餘載的光陰,面對漸漸滲入的大排量,中國摩企可不可以再來一次學習借鑑和消化吸收,將國外摩企在大排量研發生產上的先進技術和生產經營方面的經驗洋為中用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