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精銳部隊系列》 之 光武雄師
一、神秘的王牌部隊
眾所周知,毛澤東認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這些雄才大略的君王都有所短,但是,他卻對歷史上的一位皇帝推崇備至,稱其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這個人就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
漢光武帝劉秀,出身沒落的貴族家庭,他27歲跟著兄長劉縯起兵反對新莽政權。在著名的昆陽之戰中,他率三千敢死隊突破新莽大軍封鎖,搬來救兵,最後憑藉兩萬多人就大破四十二萬敵軍,威震天下。
劉秀率軍進駐長安城的時候,一位老吏看到劉秀的軍隊軍容整肅,當即潸然淚下,說道:「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
劉秀雖然名震天下,但是後來由於政治原因,哥哥劉縯被更始皇帝劉玄殺死。劉秀隱忍不發,設法逃離長安,去河北避禍。
而當劉秀「單車空節」出巡河北的時候,那片土地上卻已經風雨詭譎,戰雲密布。當時河北有人數眾多的農民起義軍「銅馬軍」,還有一個也是自稱漢室後裔的王郎在邯鄲稱帝。
後來我們都知道,劉秀在河北大放異彩,他先後掃平王郎,擊敗銅馬軍,擁兵數十萬,開始有實力與群雄逐鹿中原。因此,後人稱劉秀為「銅馬帝」,並認為這是他日後建立東漢王朝的最主要的原因。
但是實際上,相對了收編的銅馬軍而人數眾多的優勢,很多人忽視了劉秀手中一支王牌部隊,其實他正是用這支部隊消滅了王郎和銅馬軍,最後也是用這支部隊掃平天下群雄。
甚至可以說:沒有這支部隊,劉秀根本就無法建立東漢帝國。
那麼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支精銳之師呢?
二、突騎掃河北
「漁陽突騎,天下所聞;長戟勁弩,無出其右。」---《後漢書》
「突騎」指衝鋒陷陣的精銳騎兵。
《漢書·晁錯傳》說:「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 匈奴之眾易撓亂也」 ,顏師古批註:「突騎,言其驍銳,可用衝突敵人也。」李賢注《後漢書》:「突騎,言能衝突軍陣。」
更始2年(公元24年),河北巨鹿城外。
巨鹿,秦漢時期的軍事重鎮,此刻正在進行著一場艱苦的攻防戰。交戰的雙方,攻城的是更始皇帝的大司馬劉秀,守城的一方是河北的王郎軍。
劉秀這次率領大軍進攻巨鹿,久攻不下,劉秀的漢軍已成「老師」,士卒疲憊。無奈之下,劉秀將南門的包圍圈打開,希望巨鹿守軍由此缺口奔命。結果,他的計劃被敵守將王饒看破,王饒寧死不走,固守待援,他是在等待王郎派來的援軍,要給劉秀來個裡應外合。
而這恰恰也是劉秀所擔心的。
劉秀這次進攻巨鹿,幾乎動用了他的全部兵力,沒想到卻被這座巨鹿城死死絆住,進退不得。王郎的主力尚未達到,一旦敵軍前後夾擊,劉秀軍勢必難以支撐。
果然,數日後,後方傳來消息:劉秀數萬大軍的運糧樞紐信都城,已經被王郎派遣大軍攻占,同時,王郎已經派出了他的主力馳援巨鹿,由心腹大將倪虹、劉奉二人率領。
顯而易見,王郎是要一舉將劉秀主力一舉殲滅在巨鹿城下。
而劉秀麾下除了自己的早已疲憊不堪的嫡系部隊,就只有更始皇帝所派謝躬的人馬,還不歸自己節制,面對來勢洶洶的王郎主力部隊,劉秀幾乎沒有勝算。
就在這最最危機的關頭,一支規模不算太大的騎兵部隊出現在了劉秀軍的北方,據說他們千里迢迢從漁陽、上谷兩郡趕來,一路過關斬將,所向披靡,到這裡來支援劉秀。
他們的到來使劉秀喜出望外,漢軍再次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他們的到來扭轉了整個戰局,影響了劉秀的一生,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時代。
這支部隊就是由景丹、耿弇、吳漢等人率領的「幽州突騎。」
劉秀久聞幽州突騎勇猛無比,此刻他雖然僅有四千騎士,但劉秀最終還是決定派出手中的這支王牌部隊,去對抗王郎數萬主力。
王郎的大將倪虹、劉奉率領大軍浩浩蕩蕩殺奔巨鹿而來,劉秀命諸將出戰,但只許敗,不許勝,引誘王郎軍追擊。
王郎軍前鋒與劉秀軍剛一接戰,劉秀的兵馬望風而逃,倪虹、劉奉認為劉秀的兵馬不堪一擊,於是揮師急追。
當王郎大軍追擊到巨鹿城外的南巒時,幽州突騎四千突然殺出,一場大屠殺開始了。
劉秀在遠處督戰,他雖然聽說幽州突騎是精銳部隊,但畢竟沒有前沿目睹,他深恐突騎兵不是王郎大軍的對手,所以督率嫡系在後方做預備隊,隨時準備出戰。
可當久經沙場的劉秀看到戰鬥的時候,他的心放下了。只見幽州突騎一個個騎術精良,剽悍無比,他們的衝擊力將王郎軍沖的七零八落,四散奔逃。突騎兵身披鎧甲,戰馬身上也有輕甲,他們揮動長戟和環首刀,跨騎高鞍。他們以風馳電掣的速度沖入敵陣後,戟刺刀砍,簡直就如同切瓜砍菜一般。王郎軍陣線頃刻間便崩潰。
在河北戰場上一度占盡優勢的王郎軍主力遭到了前所未有了打擊。突騎直撲王郎部隊的中軍,王郎的大將倪虹、劉奉心驚膽戰,不敢迎敵,調轉馬頭,率軍敗逃。
景丹率領四千幽州突騎窮追不捨,追殺敵軍足足十餘里。各路突騎所向披靡,王郎軍浮屍遍野,血流成河。
前者幽州諸將對劉秀說:「我們一路南下,斬殺四百敵將,消滅三萬敵軍,攻占二十二座城池。」劉秀還半信半疑,畢竟四千騎兵取得這樣的戰績太過令人驚訝。
但今日一戰之下,劉秀對於的戰果已經深信不疑。劉秀驚嘆道:「吾聞突騎天下精兵,今見其戰,樂可信邪。」
意思是「我雖然早就聽說幽州突騎的威名,但直到今天親眼所見,才知道所言不虛啊。」
早在劉秀初得這支精兵時,他就十分歡喜。他曾這樣說:「邯鄲王郎多次希望要徵調漁陽、上谷的兵馬來打我們,我也希望徵調兩郡的兵馬。我本來是沒有把握的,竟不料兩郡的精英歸附我而來!我們一起建功立業不在話下!」
此戰之後,劉秀大發幽州十郡突騎收為己用。
他對幽州突騎可謂推崇備至,每逢戰鬥,必令突騎當先衝鋒。幽州突騎所到之處,無堅不摧,無敵不破。
破王郎時,吳漢率突騎「揚兵戲馬,立馬馳騁環邯鄲城」,對王郎耀武揚威,王郎軍無人敢出城與其野戰。
消滅了王郎後,劉秀在河北最大的對手就是擁兵百萬的農民起義軍「銅馬軍。」由於義軍內部不統一,協調不力,在與劉秀對峙不久後,終於被劉秀擊敗,而擊敗銅馬軍的關鍵正是幽州突騎。
大破百萬銅馬軍後,劉秀收編其部隊,自此,劉秀占有河北,兵馬盛眾,聲勢極大,人稱劉秀「銅馬帝」。但實際上,真正支撐起劉秀在河北勢力的基礎是以幽州突騎為骨幹,以河內為糧倉的河北豪強集團。
劉秀手握天下無敵的幽州突騎,以河北為基地,開始積極籌划進取中原。
三、狂飆天下
漁陽突騎猶精銳,赫赫雍王都節制。
猛將飄然恐後時,本朝不入非高計。
祿山北築雄武城,舊防敗走歸其營。
系書請問燕耆舊,今日何須十萬兵。
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作《漁陽》。在這首詩中,杜甫毫不掩飾他對「漁陽突騎」的推崇。劉秀正是憑藉這樣一支精銳部隊擊敗盤踞各地的群雄,統一了中國。
幽州突騎的統領吳漢、耿弇等人率領幽州突騎幾乎參加了劉秀所有大的戰鬥,每次到了關鍵時刻,劉秀總要派出他的這支王牌。而幽州突騎也從來沒有讓劉秀失望過。
依靠幽州突騎強大的戰鬥力,劉秀僅用兩年時間就掃平了河北。於是開始著手進取中原,統一天下。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據州跨市,帶甲百萬」,定都洛陽,並派鄧禹進駐關中。
結果鄧禹和赤眉主力交戰,屢戰不利,只得暫避其鋒芒。劉秀看鄧禹難以取勝,便派大將馮異率軍增援,援軍中就有精銳的幽州突騎。
馮異先退守崤底,面對數十萬赤眉大軍,馮異放手一搏。命部將張宗率領幽州突騎穿上赤眉軍的服裝,埋伏在道路兩旁,他則率主力佯裝敗退,引誘赤眉軍追擊,等赤眉軍進入伏擊圈,在兩翼以逸待勞的幽州突騎猛然衝出,因為他們都穿著赤眉軍的服飾,導致赤眉軍一時分不清敵我,頓時陣腳大亂。幽州突騎勇猛衝鋒,一場激戰,赤眉軍主力土崩瓦解。
劉秀為了斬草除根,匯合吳漢、耿弇等將,急追南下的赤眉軍殘部,在宜陽附近,雙方相遇。這次劉秀王牌盡出,前軍為吳漢的幽州突騎,左路軍為劉隆、馬武、陰識的驍騎部隊,右路統帥為大將朱祐、王霸率領,中軍則是包括耿弇突騎部隊在內強大兵團。雙方實力太過懸殊,赤眉軍毫無勝算。這樣的情況下,赤眉皇帝劉盆子帶著「百官」率殘部十餘萬眾投降劉秀。橫行山東十餘年的赤眉軍就這樣被劉秀殲滅。劉秀所得赤眉軍械物資極多,與山齊高。
在消滅赤眉的同時,劉秀東征在梁稱王的梁王劉永。其戰鬥異常慘烈,以耿弇所部突騎為核心的劉秀大軍,與梁軍二十餘萬連番血戰,雙方勝負難分,最後耿弇「乃自引精兵以橫突步陳於東城下,大破之」,殺得梁軍「八九十里殭屍相屬」,於是梁及魯地皆平,耿弇率突騎「振旅還京師」。
消滅了赤眉軍及山東各路義軍之後,劉秀的下一個最大的對手就是盤踞在隴右的隗囂。
隗囂是東漢初年的強大軍閥,他割據西北,占盡地利,又有涼州精兵,聯合巴蜀公孫述,稱雄一方,極難平定。建武四年,劉秀大軍西征,一伐隗囂,但這一次很不順利,被隗囂的大將王元在略陽阻擊,大軍敗退。
劉秀不得不第二次組織進攻。這一次卻因為公孫述的蜀軍救援到達,導致再次失利。
終於在隗囂死後的建武九年,劉秀才終於攻滅盤踞在西北的這支軍事集團,而攻破敵軍要塞的,仍是耿弇、蓋延所率的突騎部隊。
消滅了隗囂,劉秀開始征討在巴蜀稱帝的公孫述,史書稱當時的巴蜀「蜀地肥饒,兵力精強。」為了一舉掃平這個割據勢力,劉秀先派大將岑彭出戰,但岑彭卻被公孫述所派刺客刺殺,於是劉秀再次派出他的得力大將吳漢,令他督率幽州突騎迅速南下。
吳漢違背劉秀方針,孤軍深入,遭到公孫述攻擊,暫時失利。但吳漢所部十分精銳,重整旗鼓後,漢軍奮勇突擊,斬殺蜀軍五千餘人,打破了僵局。
吳漢兵鋒直指成都。在最後的決戰中,吳漢督率諸軍與公孫述大戰於成都平原,「八戰八克」,最後逼的公孫述親率近衛軍出城會戰。
平地野戰,正是幽州突騎的強長,蜀軍雖然精銳,但又怎能抵擋吳漢麾下的百戰精騎?幽州突騎幾番衝鋒就徹底擊潰了蜀軍,混戰中,吳漢的部將高午擊殺公孫述,漢軍大獲全勝。吳漢於是進駐成都,公孫述滅亡,吳漢「振旅浮江而下。」
王船山曾說:「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而尤難矣!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就是說:劉秀打江山比漢高祖還難。所謂「允冠百王」意思是「超越了所有的帝王,是所有帝王中的冠軍。」
這個話並不誇張,縱觀劉秀一生面對的對手,從王莽到王郎,從銅馬軍到赤眉軍,從據險死守的隗囂到寧死不降的公孫述,沒有一個是軟蛋,也沒有一個是莽夫,一個個都是雄心勃勃,智力超群的豪傑。
只不過,他們遇到的劉秀是一位更加傑出的人物,更因為劉秀麾下有一支天下無敵的精銳部隊「幽州突騎。」所以他們這才會被一個一個的迅速消滅,「允冠百王」的殊榮不能沒有幽州突騎的戰功。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劉秀經過15年的浴血奮戰,終於結束了亂世,重新統一了中國,「幽州突騎」的名號也伴隨著一個王朝的到來而名垂青史。
突騎諸將名列雲台者不在少數,耿弇平定四十六郡,破城三百,從未敗績,吳漢則官拜大司馬。
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依靠的核心力量是豪強地主,而豪強地主派系中除了劉秀的老家宛城舊部,就屬幽州諸將最為顯赫。原因很簡單,他們手中掌握著那個時代最強大的騎兵部隊---幽州突騎。
那麼幽州突騎究竟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消亡的?它的真實面目到底是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