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報!中國官方證實運-20大批量建造:令俄唏噓追不上中國腳步
在2016年1月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網站上的新年致辭《致敬2015 擁抱2016》我們欣喜的看到了如下一段描述:
2015年,航空業務發展亮點紛呈。航空裝備研製生產再創佳績。作為我國「三個大飛機」研製的主力軍,圓滿完成了大運研製的各項工作,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全面進入總裝,全力支持的C919大型客機順利下線。民機和通用航空產業發展進入歷史新階段,「新舟」700獲185架訂單,首個部件下線,運完成適航取證。
「圓滿完成了大運研製的各項工作」這句話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運-20我們人見人愛的胖妞,已經完成了研製工作和試生產工藝,設備的組件工作,完美進入了工廠小批量生產轉大批量生產中。最新看到的785照片就是最好的印證。一方面說明我們的胖妞,已經拿到了准生證,大規模開始準備服役了。另一個也是我們戰略空軍的遠程投送力量,必須要獲得加強。而且運-20是我們目前能夠自主掌握在手的最新一代大型運輸機,承擔戰略運輸投送任務!這個,不能等!
當然也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看到我們的運-20成功服役心甘不甘,搞出一堆歪理邪說來。比如:運-20是伊爾-76的複製品,運-20發動機用的是俄羅斯的所以不行等等奇談怪論。運-20在設計之初,借鑑俄羅斯伊爾-76非常正常。一是我們之前沒有這樣的大型運輸機設計經驗,很多子系統直接學習伊爾-76是很正常的。比如尾艙門設計,還有艙段內的布局,大飛機的液壓控制系統。這些都是中航人承認的,不過你要說運-20是伊爾-76的複製品,明顯是沒帶眼鏡啊!如果說四發大型運輸機都是抄襲伊爾-76這樣才說得通,比如美國的C-17。
運-20是一種多款優秀機型的融合產品,雖然我們的子系統學習了伊爾-76,但是我們的航電水平已經超越了俄羅斯的伊爾-476。這個不是說仿製就能仿製來的。還有我們的運-20採用的超臨界機翼,這個是我們大飛機工程的重點攻關科目,突破一個超臨界機翼,運-20,C-919,蛟龍600都收益,飛行速度更快,阻力更小,可操控性大幅提升,耗油量明顯下降。這些福利你伊爾-76是享受不到的。誠然我們的發動機是引進的,但是我們自己的WS-20也已經裝機測試了。大型運輸機4發的冗餘設計更適合安裝國產發動機進行更大規模的測試。
並且還有一點,這些突破的背後其實都跟我們在大型計算機領域的領先有非常大的關係,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數字磨具的組裝,調試,新型材料的理論公關等等等等紅利才剛剛實現。所以俄羅斯人的感嘆並非沒有道理,在賣給我們蘇-35時候就談過這個問題:這可能是我們最後能賣給你的整機了,以後就該我們追趕你們的中國速度了!
全文結束,謝謝,歡迎更多理性點評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