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0.10竟然可以變RM1500?】快點去翻你家看看有沒有這個年份的1角錢~

@ 2016-01-07

周敬晃展示由Ali Abusan簽名的未發行1令吉鈔票。

你是否了解每日握在手上的錢幣呢?除了錢幣上顯示的數目價值,它其實也可以有令人驚訝的價值,例如一枚1971年的10仙硬幣,千萬不要隨手就丟掉! 「怡保錢幣展」主辦人周敬晃指出,我國在1971年面市的10仙硬幣,目前在古玩界裡可賣價達300至1500令吉!

他說,有關硬幣叫價超高,因為它是我國歷來數量最少的10仙硬幣,估計少過3萬枚。 他接受《南洋商報》專訪時披露,我國擁有許多有價值的稀有馬幣,其有價值因素是出產量很少,少過0.01%,應驗物以稀為貴的定律。

「例如擁有橫紋(Milled edge)的50仙硬幣,更可賣價1000至8000令吉,產量少至不詳,它的最高記錄是有一次在新加坡的拍賣會上賣得超過1萬令吉。」 他補充,2000年在檳城國家銀行出產,但未發行的1令吉紙鈔,其未流通的品相(UNC)也可賣價5000令吉,由Ali Abusan簽名,編號均始於CR72,少過5萬張。

他說,市民每日使用的錢幣,有些可是非常有價值的,但當中也有偽造品,因此需要專業的鑑定和評估。

編號始於CR72的1令吉鈔票可賣價達5000令吉。

不願嗜好淪為搖錢樹 「只要懂得分辨,特別系列及古舊的錢幣能讓人了解過去到現在的歷史,甚至能帶來豐厚的回酬。」 無論如何,雖說舊錢幣或可帶來利潤,但他不希望該健康嗜好變得太商業化,特別是在網上有人收購特定的錢幣,使到很多人開始也收藏,但只單單為了賺錢。 「現在很多人開始會分辨哪些錢幣是稀有且價值不菲的,但他們不了解背後的歷史,即為何它會如此有價值及稀有,展覽會的使命,正是要推廣其意義,讓更多人了解。」 不同年代象徵不同史跡 周敬晃指出,大馬經歷過不同的時代,有海峽、英殖民、日據,才到現今的馬來西亞,而當中每個年代都有各別的錢幣,象徵著那個年代的歷史、事跡及文化。

「身處在歷史如此豐富的國家,我認為,我有這個責任,將就錢幣當中的奧妙,推廣給大眾,特別是年輕一代,讓他們知道以前的人經歷過多少辛酸,明白現在的他們是多麼幸福。」他說,時下年輕人多數喜歡上網、吃喝玩樂,希望該舊錢幣文化能介紹給他們,讓他們懂得更多,認識更多朋友,且都是有學識的朋友,因舊錢幣需要去研究。 擁200年前錢幣 從小就對舊物情有獨鐘的周敬晃說,他一開始收集的是舊郵票,因比較容易接觸到,無需花錢也能得到,也喜歡古董如黑膠唱片、舊文件、瓷器等。

「後來看上公公爺爺留下來的紙幣、銀幣,便開始去研究及收集資料,擁有歷史最悠久的是200年前的錢幣。」 大馬史上唯一由華人簽名的錢幣——這是一張英國統治馬來亞時的10元錢幣,是1961年的,由敦李孝式簽名,之後便不曾有過華人簽名的錢幣。

大馬史上唯一由華人簽名的錢幣——這是一張英國統治馬來亞時的10元錢幣,是1961年的,由敦李孝式簽名,之後便不曾有過華人簽名的錢幣。

籌組公會聚集愛好者 以往的怡保舊錢幣愛好者圈子有限,但如今已改變局面,面子書功不可沒! 周氏披露,早前怡保有一群熱愛舊錢幣的人,但大家都是各自收藏各自的珍藏,沒有平台給他們交流、研究,亦缺乏可為他們的收藏品進行鑑定和評估的管道。

他補充,他們只能通過參考書或與古董店店主、老前輩交流而得到關於錢幣的相關知識,該圈子是極小,因網絡還未發達,無法將舊錢幣文化推廣給大眾。 「直到2011年,我們在面子書創立了一個群組,聚集全馬各地熱愛舊錢幣的人,在那裡互相分享相關資料,教導如何分辨舊錢幣的品相、品相的等級等。」他說,1970年代,全馬的舊錢幣玩家人數不到1000人,發展至今已超過5萬人。

「目前,我們也正在籌備霹靂州的錢幣公會,以便在不久的將來,以該公會繼續在霹州推廣舊錢幣,聚集全霹州喜歡舊錢幣的民眾,再教育他們,讓他們了解更多。 失蹤的錢幣——當年英國政府在英國印了這款錢幣,稱為「靂幣」,在運送來馬來亞的途中,船隻突然被敵軍攻擊,導致這款錢幣不見了,因而顯得珍貴。

失蹤的錢幣——當年英國政府在英國印了這款錢幣,稱為「靂幣」,在運送來馬來亞的途中,船隻突然被敵軍攻擊,導致這款錢幣不見了,因而顯得珍貴。

怡保錢幣展今登場

闊別20年,怡保錢幣展再現,從明日起至9日一連三天,早上10時至晚上10時,在怡保Angsana Ipoh Mall舉辦。 屆時將有來自檳城、吉隆坡、馬六甲、彭亨及怡保的收藏品,除了供民眾欣賞,也提供免費評估及鑑定舊錢幣,亦有收購有價值的錢幣。 展覽會上也有售賣舊錢幣、有歷史價值的郵票以及古董等,歡迎民眾踴躍出席,欲知詳情也可撥電013-5000 163。

代表勝利的錢幣——英國在二戰打贏日本軍後,在當時的馬來亞流通著的日本鈔票,蓋上「VJ」(代表Victory勝利),並寫著「悲痛的經歷」,隨後將這些鈔票從飛機撒下。這錢幣被稱為「勝利的傳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