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李同日出京調研,中國另一大戰略呼之欲出

@ 2016-01-06

在科學和啤酒都不能安撫的夜晚,總有讓人仔細琢磨的消息。

事情是這樣的:昨晚12點多,差不多就是俠客島文章發出來沒多久,新華視點就連續發出了幾條消息:元旦假期剛過,習近平和李克強就開始忙著去外地調研了。前者去了重慶,後者去了太原。

通常來說,觀察一個領導人的思路,看他調研的路線就能管窺一二。而當調研這件事前後聯繫上時間、地點、新近發生的事件,就可以讀出別樣的意義。

下面,島叔就給你示範下。

奔向供給側

新年首次出京,習李選擇在自己調研的版圖上再加一地。

昨天俠客島推送的是一篇關於權威人士的文章,談的話題重點就是供給側改革。按照他的說法,供給側是在新常態下地方官員抓經濟的一個主要抓手——「新常態」的論斷告訴人們應當怎樣看待中國經濟,而供給側改革則是告訴外界、尤其是地方官員應該怎樣抓經濟。

把重慶和山西放在一起,會看到非常有意思的畫面。

看數據就非常明顯。雖然現在不唯GDP論英雄,但GDP確實是衡量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比較重要的指標。2015年上半年,31個省市區中,重慶的增速最快,11%;山西則是倒數第二,2.7%,僅僅領先遼寧0.1個百分點。

絕對數字似乎還不能完全反映情況。那就比較看吧——2012年,山西的GDP增速還是10.1%;2011年,則是13%;3年時間,數字則從8%、4.9%掉到了2.7%。而在從2002年起至今的十餘年間,重慶的增速則一直維持在兩位數。

換言之,在供給側改革這一議題中,重慶和山西,就是最典型的兩個極端。

重慶

講真,習總昨天去調研的幾個地方,島叔4個月前都去過。在港口看重慶水運;在渝新歐的起點站看火車怎樣開往歐洲;在創業基地看網際網路創業項目;甚至是和習總一樣參觀土豪企業京東方——這個自主研發液晶螢幕的企業全程不讓拍照,只能用雙眼看看他們的晶片,看看幾乎有一面牆那麼大的超大電視屏,再看看可以觸摸手寫的冰箱門之類。

在中國經濟普遍困難的局勢下,重慶卻呈現出逆勢上揚的局勢。連續兩年,重慶的GDP增速都已經領跑全國。這一點,俠客島此前就發布過黃奇帆的文章《中國經濟的風險在哪兒》(點此閱讀),非常值得重讀。

重慶的數據估計會讓習總印象深刻。重慶的房地產,是按照實用面積出售的;過去15年,全國鋼鐵產量從1億噸躍升到10億噸,重慶始終是600萬噸;過去8年,全國煤炭產量從20億噸到達50億噸時,重慶一直維持在4000萬噸;全國火爆、進來頻頻引發事端的P2P信貸,重慶的態度是「基本不碰」;2014年,重慶的電子信息和汽車則增長20%,加起來在全市工業總產值中占比達到25%;京東方,今天都快漲停了。

換句話說,供給側改革強調的「去產能、降庫存、防風險」,哪兒做得最典型?重慶。

經過習總的調研,重慶經濟發展的模式能否在試點中全國推廣?不是沒有可能。要知道,在三中全會的宣講團名單中,黃奇帆的名字就赫然在列。

山西

相對而言,山西就苦得多。

山西現在有多難?這麼說吧,根據媒體日前的報道,在山西的119個縣當中,有103個縣財政困難發不開工資。財政部的數字則顯示2015年上半年,山西9個市、86個縣級財政出現負增長,50個縣收入降幅達到20%。

在煤炭的「黃金十年」里,煤海山西也迎來過快速的增長。但三年來,隨著產能過剩、下遊行業需求不足、進口加劇競爭等因素,山西煤炭的價格也一路走低。僅2015年前四個月,北方港口的煤炭平倉價格的跌幅就超過14%,跌破山西普通煤企盈虧平衡點以下水平。

在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下的五大任務中,第一條就是「去產能」——這一點,顯然山西是完美匹配的。

而在山西的產業結構中,2010年時,煤炭、焦化、冶金、電力、化工建材六大高耗能產業的消費量,就占到了全省工業消費量的90%以上,其單位產值能耗更是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同時,山西過去的高增長,當然也有官商的灰色生態鏈,這一點在反腐風暴中體現無遺——今天的紀檢監察報,就有報道稱一千多名山西基層幹部「主動向組織交代問題」、「感謝組織給了第二次政治生命」。舊的規則被打破了,新的增長點還沒出來,經濟轉型當然道阻且長。

這也就是為什麼李克強到山西後,選擇在煤礦、鋼鐵廠、棚戶區、雙創基地進行調研的原因:前兩者,屬於典型的過剩產能待消化領域,讓他說出「好產能要優勝劣汰」、市場出清的話;後兩者,一個需要政府進行投入,產出有效供給;另一個,則希望以社會和民眾的力量生產出創新的增長點。

戰略

你們時常在後台調皮地留言,非要讓島叔談談自己也被套的股票的問題。

其實,除了今天俠客島推送的第二條文章專業談股市之外,島叔還想跟你們聊聊趨勢——這也是最能體現島叔政治判斷力的地方。

島叔的看法是:習近平調研重慶,除了肯定重慶的經濟發展、考察重慶在供給側方面已有的良好做法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落地國家三大戰略之一的「長江經濟帶」。

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被視為是本屆中央層面定下的三大區域發展戰略。前兩個,已經進入到了實質落實階段,出台了相應的實施計劃、規劃綱要;長江經濟帶雖然名詞也早已提出,相關的會議也大大小小開了多次,但始終沒有上升到習李的高度予以落實。

島叔下這個判斷是有理由的。作為區域發展戰略,我們可以類比一下京津冀的推動過程:2013年5月,習近平調研天津;3個月後,研究河北發展,提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之後,才是多次批示、三地落實、直到前不久推出規劃綱要。

而在昨天,習近平調研的首站,恰好就選在了重慶果園港,聽取的就是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鐵路公路水路聯運的情況介紹。「一帶一路」的節點、長江中上游城市群建設、新型城鎮化、土地流轉等國家在推進的重點戰略,重慶都是政策的交匯點。

大約這兩天,習李考察調研的新聞稿就會出來了。島叔估計,大體的議題還是會圍繞供給側和長江經濟帶這兩點來談。至於你能看到多遠的趨勢,島叔就只能幫你到這裡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