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伊朗斷交,ISIS喜出望外。

@ 2016-01-04

(2016年01月04日)

沙特、伊朗近日宣布斷交,翻臉之勢不可阻擋,令人擔憂中東爆發危機。美國急忙勸阻卻「火上澆油」非但未能平息事態,反而被指是美國逼迫沙特所為,還讓恐怖主義ISIS暗中得了利。

綜合媒體1月4日報道,2016年第一個工作日,中東又搶了個頭條:沙特宣布與伊朗斷交。前一天,因不滿沙特處決了一名什葉派宗教人士,伊朗示威者衝擊並焚燒了沙特駐伊大使館,沙特國旗被扯下。伊朗外交部呼籲民眾冷靜,卻使兩國矛盾欲蓋彌彰。對此,有觀點認為,這不是導火索,而是炸藥桶。

伊斯蘭教世界遜尼派和什葉派矛盾由來已久。這次友盡的雙方,伊朗由什葉派主導,沙特則是遜尼派的天下。沙特2日處決的「犯有恐怖主義罪行」47人中,大部分是遜尼派,教士尼米爾是其中僅有的4名什葉派之一,但卻是特殊的一個。

按照中國官媒法新社的描述,尼米爾是位極富領袖魅力的宗教領袖,經常為生活在沙特的什葉派民眾代言,他更是2011年沙特爆發「阿拉伯之春」示威運動的核心人物。尼米爾和伊朗政府關係密切,這也讓他成為沙特之「砒霜」,伊朗之「蜜糖」。

近期備受關注的葉門衝突,因其內部遜尼、什葉兩大教派分立,演變成沙特與伊朗的「代理人戰爭」,同樣的故事在黎巴嫩、敘利亞上演:沙特向黎巴嫩政府提供30億美元軍援,打擊其境內由伊朗支持的真主黨武裝。在敘利亞,伊朗和沙特也分別支持對立方。

但觀點指出,並不遙遠的2007年,伊朗總統內賈德訪問沙特,沙特國王阿卜杜拉專門到機場歡迎,彼時,兩國尚被輿論形容為「兄弟般的國家」。可見教派矛盾絕非博弈的全部,實際利益更容易製造宿敵,比如爭奪出海口。

伊朗已然控制了波斯灣的荷姆茲海峽。除了埃及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沙特能爭奪的出海口,只剩下扼住紅海咽喉的葉門。所以,當伊朗支持的什葉派胡塞武裝在葉門攻城略地時,沙特果斷出手干預。

爭奪出海口,目的無外乎兩個,要麼出貨,要麼出兵。觀察者稱,「出貨」問題,畢竟這是兩個石油大國之間的糾葛。因為人口較少,沙特奉行「增產降價」方針;負擔沉重的伊朗,只有在油價達到每桶135-140美元才能實現財政平衡,於是「限產保價」。能源政策自然成為沙特削弱伊朗的武器:沙特挑起的價格戰,促使國際油價從最高115美元/桶,狂跌至現在不到40美元/桶。

一旦伊朗控制了紅海與印度洋的咽喉曼德海峽,等於塞住了沙特向亞洲市場出口石油的大動脈。同理,若沙特封鎖曼德海峽,伊朗的巨型油輪將無法經蘇伊士運河直達地中海,而得南下繞過非洲大陸,方能跟歐美做石油生意。

報道稱,沙特和伊朗任何一方獨自控制了曼德海峽,都會影響國際原油供應。兩國斷交沒多久,國際油價跳漲3%。「出兵」問題,是兩個崛起中的地區大國爭奪地區「一哥」時的針鋒相對。雖然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但伊朗卻並不屬於阿拉伯世界。沙特干預葉門衝突,打的是「阿拉伯聯軍」的旗號。也就是說,一個波斯國家,要在阿拉伯國家遍布的中東地區當老大,且在什葉派主導的穆斯林國家中有不少盟友,沙特第一個不服。

2011年中東劇變後,阿拉伯世界的穆巴拉克、卡扎菲等「強人政權」紛紛倒台,這些國家也隨之陷入動盪;加上美國戰略重點向亞太轉移,在中東地區影響力下降。沙特與伊朗在各自陣營中的地位順勢提升。

一個試圖主導阿拉伯世界,一個要當中東領袖,勢必冰炭不能同爐。無怪乎,沙特宣布跟伊朗斷交後,美國試圖介入調停。沙特一點不給盟友面子:受夠了!

報道指出,無論是宗教問題,還是經濟和政治角力,沙特和伊朗衝突一旦升級,勢必對中東乃至世界造成巨大負面影響。別說美國要第一時間呼籲雙方冷靜,誰都不願這兩國的衝突升級—除了ISIS等恐怖組織。

被沙特處死的47名囚犯,罪名是恐怖主義行為;支持和培訓恐怖分子,也是沙特指責伊朗的罪狀之一。真相也好,藉口也罷,中東地區的恐怖主義,正是在各方勢力的爭鬥中,覓得了生存空間。若沙特伊朗不選擇克制,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將再次上演。

也有觀點認為,沙特、伊朗斷交完美是被美國所逼。美國對俄讓步,接近伊朗,這些都能讓沙特感覺自己無法再相信美國,而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沙特的盟友。沒有了美國這個盟友,沙特自感陷入絕境。不論是出於絕境的過激行為,還是出於對美國的不滿,作為中東地區強國的沙特必須奮發有為。沙特不惜處死什葉派教士尼姆爾,冒著可能導致中東宗派衝突激化升級的危險,不惜與伊朗斷交,必然影響國際社會打擊極端組織ISIS的進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