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入門—調漂測水深
今天我們聊點比較釣魚入門的,當然,簡單歸簡單,但也並非所有人都了解。我們在野釣過程中,特別是陌生的水域,首先耍了解當地的水情, 比如水的深度、河水是否干過、觀察水色和水質、聞一聞水的味道、水位的變化、水裡是否有魚星。在不知道水深的情況下,那我們只能自己測量,測量水的深度其實就是找底,不同的淡水魚情動的水層深度不同,釣底層魚要知道水有多深, 我們測量水的深度,才能判斷水裡是否有魚,應該釣多深的水,使用什麼樣的線組,用什麼魚餌釣,採用哪種釣法等。
測量水深, 需要引用物理學的兩個概念: 即福利和重力。浮力是指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休受到液體或氣體向上托的力,重力是指地球對物休的吸引力,我們暫且用F浮代表浮漂的浮力,G重代表線組的重力。在不考慮、水的密度的情況下,浮漂在水中有三種狀態,當F浮> 重時,浮漂呈現上浮狀態;當F浮=G重時,浮漂呈現懸浮狀態;當F浮< G重時,浮漂呈現下沉狀態。如果浮漂的浮力遠遠大於線組的重力, 釣鉤始終沒有沉底,無法測量水的深度。同樣的道理,如果線組的重力遠遠大於浮漂的浮力,浮漂始終處在水裡,也不能測量水的深度。因此,測量水的深度必須要有一個前提條件:浮漂的浮力=線組的重力,可以把它看成一個整體,方便測量水深。
在測量水深之前, 我們可以用兩塊相同大小的石頭丟進河裡初步判斷水深,為我們測量水深提供大概參考。把石頭丟進河裡,濺出的水花很高,聲音很大,說明河水很淺;濺出的水花很低,聲音很小,說明河水很深。我們以立式浮漂為例,通過移動浮漂的位置觀察浮漂不同的狀態,演示測量水的深度,步驟如下 :第一步,空鉤下水先找底,浮漂向上移動然後再向下移動, 當浮漂完全橫浮在水面,證明釣鉤已經沉底,浮漂之所以呈現橫浮狀態,是因為河水沒有這麼深。第二步,浮漂繼續向下移動,當浮漂呈現半傾斜狀態時(浮漂和水面有一定的夾角),水的深度還是調深了。第三步,浮漂繼續向下移動,當浮漂完全站立水面,露出水面2目左右,測量水深完成,釣鉤到浮漂的距離就是水的深度,也叫水線。
測量水深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漁具(浮漂)完好無損,浮漂是測量水深的工具,不能進水,使用前務必檢查浮漂是否完好無損,是否有裂縫,否則測量的水深不準確。2、先深後淺,先深後淺的意思是指浮漂先向上移動再向下移動,確保釣鉤沉底,然後再調整幾次浮漂的位置, 從而測量出水的深度。不能由注到深,浮漂的浮力和線組的重力相等,假如先淺後深,浮漂雖然露出水面二目左右,但是釣鉤始終沒有沉底,測量的水深不是真正的水深。3、空鉤下水, 測量水深首次下水找底必須是空鉤,空鉤下水才能保證浮漂的浮力等於線組的重力,掛上魚餌,線組的重力略大於浮漂的浮力,測量的水深會有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