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是機車新人想要購買自己的第一個頭盔,還是老手想要換掉陳舊或者摔壞的舊頭盔,最讓人頭疼的事情就是確定將要購買的新頭盔適合自己。坦誠的說,這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亞洲人的腦型確實多樣,形狀普遍比
無論是機車新人想要購買自己的第一個頭盔,還是老手想要換掉陳舊或者摔壞的舊頭盔,最讓人頭疼的事情就是確定將要購買的新頭盔適合自己。坦誠的說,這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亞洲人的腦型確實多樣,形狀普遍比歐洲人圓,腦袋上部寬,整體臉型則較方。更別提中國人還有個全世界人民都沒有的特殊傳統:小孩子剛出生的時候要睡硬枕頭,把後腦勺睡平。老人們說平的後腦勺比較好看,是不是真好看鱷魚說不清楚,但會給選頭盔帶來一定程度的麻煩是真的。
不過,尺碼錶的準確度相對來說還是有限的,試戴才是最準確的判斷適合自己頭盔的方法。戴頭盔的正確手法是從前至後用力的戴,而不是粗暴隨意的套上就行,這點很重要也很容易被忽視。如果發現自己每次戴完頭盔之後,耳朵都會折在頭盔里,必須要用手撥弄之後才能把耳朵展開,這就代表了你戴頭盔的手法不對。
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首先,用雙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頭盔兩側的固定帶子,把頭盔淺淺的套到腦袋上部四分之一處;然後,決定你戴頭盔手法是否正確的關鍵步驟出現了。通常來說,我們都會繼續往下用力拉帶子,直到腦袋整個進入頭盔,這樣其實是錯誤的。正確的手法是:腦袋初步進入頭盔後,用雙手除了抓帶子之外剩餘的六個指頭,扶住頭盔前下顎處,抓著頭盔前部往下拉,直到整個頭盔戴上。這種手法聽上去平平無奇,但絕對好用,試試你就知道了;最後,鎖上頭盔固定帶子。這是很關鍵的,不鎖上頭盔固定帶和不戴頭盔一樣危險,摔車時頭盔很可能從騎士的腦袋上脫出,起不到它應起的保護作用。
如果你戴的頭盔不是全盔,而是四分之三盔,半盔或者截面盔,並沒有頭盔前下顎部的設計,這種手法同樣也是可以使用的。頭盔淺淺的戴上之後,一隻手繼續抓住頭盔帶,另一隻手按住頭盔的前上部,然後雙手一起用力戴上頭盔。這個手法最重要的要求是戴頭盔時,主要向頭盔的前部,而不是後部施加力。
戴上新頭盔之後,首先前後晃動頭盔,保證頭盔不會輕易的被移動;然後,左右轉動頭盔,頭盔的內壁應該緊貼你的臉頰。轉動頭盔時,臉頰上的肉也會跟著移動;最後,儘可能長時間的試戴新頭盔,感受腦袋上是否有頭盔內壁帶來的壓力點。注意,就算是很輕微的擠壓點和疼痛感,在長時間騎行的時候也會因為時間的積累演變成難以忍受的疼痛。
很多新手在買頭盔的時候,喜歡購買尺碼稍大的頭盔,認為寬鬆不那麼緊貼的頭盔在長時間騎行的時候會更舒適,這種做法是完全錯誤的。從安全性考慮的角度來說,鬆動的頭盔不僅不能夠很好的吸收分散傳導到騎士腦袋上的撞擊力,還可能會因為頭盔和腦袋之間存在的空隙,產生二次碰撞,造成更大的傷害;從頭盔設計原理的角度上來說,「頭盔是否緊貼」和「頭盔是否舒適」這兩件事情其實是沒有衝突的。只要頭盔適合你的腦型,它就可以既緊緊的包裹住你的腦袋,又不會給你腦袋上任何一處施加過大壓力。鱷魚本人的腦型較圓,最適合我的頭盔是日版的Arai,戴的過程中會覺得進口很緊。一旦完全戴進之後,腦袋會被被緊緊裹住,但又完全不會疼。
不同頭盔生產廠家在腦型適配的設計上也不一樣,如果你的腦袋有那麼一點挑剔,頭盔銷售實體店的試戴過程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嘗試所有品牌的頭盔,找出腦型設計最符合你要求的那個品牌,之後就不要隨意更改品牌了,直到你發現更適合自己腦型的。
現在大部分頭盔都是通過代購渠道進入市場的,品牌官方代理在國內的市場並不強勢,,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不同地區代購回來的同一型號頭盔的版本會有所不同。因為就算是同一個品牌且同一個號碼的頭盔,在不同地區發布的頭盔在腦型適配設計上還是會有所不同的。以Arai第二檔次的全盔為例,這款頭盔在日本本土叫做Astro-IQ,在美國叫做RX-Q,在歐洲叫做Quantum-ST。就鱷魚本人的體驗來說,我戴日版的Astro-IQ可以完美貼合,非常合適;戴美版的RX-Q會感覺腦袋上部很貼合,但不會疼。下部則比較寬鬆,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晃動;歐版Quantum-ST整個頭盔的內部構造設計完全的不適合我,夾臉,夾頭,長途戴後腦勺會疼得我痛不欲生。
戴頭盔,最重要的目的是保護騎士的安全;第二重要的目的是保證騎行狀態下騎士的舒適度,以求不影響騎行;第三重要的目的才是頭盔的美觀程度能給你的形象加幾分。騎士切不可因太喜歡某個不適合自己腦型頭盔的外觀,或者因為某個版畫只剩下不適合自己的尺碼,就購買一個不適合自己的頭盔。這是舍本之末的行為,可能存在安全隱患,或者嚴重影響了騎行質量的頭盔絕不會是一個好頭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