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的征程:中國離建造10萬噸級航母還有多遠?

@ 2016-01-02

在2015年的最後一天,我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正式通過官方渠道證實,第2艘航母的設計建造工作已經展開。中國的第2艘航母排水量為5萬噸級,採用殲-15艦載機和滑躍起飛方式,吸取了「遼寧」艦科研試驗和訓練的有益經驗,在許多方面都有新的改進和提高。雖然之前多方媒體已經對國產航母的消息進行了報道,但是首次官方證實還是讓外界激動不已,這是我們2015年年底聽到的最好的消息。

與媒體之前的很多猜想不同,第二艘國產航母仍然採用中、常、滑這一基本配置,這個配置同許多軍事專家和愛好者猜想的國產航母形態有很大差距。在大家眼裡,至少也應該是中、常、彈這樣的配置,甚至一些人提出中國會在短期內建造10萬噸級核動力航母的預想。但實際上,根據筆者的判斷,我國航母仍然會按照「小步快跑」的方式,不斷地在性能方面得到提升。

首先是從我國艦艇建造的「章法」中可以進行判斷。建國後,我國艦艇工業的底子薄、技術功底差,在百廢待興的基礎上繼承了一些遺留下來的國民黨造船設施和戰艦。另一方面,蘇聯向我國提供大量援助,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艦艇工業基礎的奠定。而在我國艦艇設計建造的早期,大多是從仿製開始的。

隨著艦艇工業基礎的逐步奠定,我國開始自主設計建造多型艦艇,無論是小到護衛艇,以及護衛艦驅逐艦,再到萬噸級的船塢登陸艦,都可以看到是從技術不斷積累,不斷成熟的一個過程。在驅逐艦的發展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基本上屬於是「小步快跑」的範疇,二代艦的船體設計沒有大的變化,主要的是武器裝備的更新和升級。真正能夠實現升華的,也許將在055型萬噸級驅逐艦上實現飛躍。

在航母領域,中國算是一個「很靠後」的後來者。20世紀初期,海軍傳統國家的航母已經開始浮現於歷史舞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母展示了它巨大的威力,而且逐步開始主導著海面。美國從「蘭利」號走到今天最先進的「福特」級航母,用了接近上百年的時間。蘇聯從直升機巡洋艦到「庫茲涅佐夫」級重型載機巡洋艦的提升,也是用了數十年的時間。相比之下,我國從購買「瓦良格」號到進行改裝,再到現在,不過區區十幾年。而要從正式改裝算起,我國在航母領域的摸索時間更短。

官方給「遼寧」艦的定位是科研試驗艦,這裡面其實並不像某些人說的那樣是「欺敵」作業,而是實實在在的我們需要通過試驗,才能夠獲得更多的經驗。船體性能需要試驗,甲板運作需要試驗,艦機適配性,電子設備兼容性需要試驗,船上種類繁多的設備需要試驗,航母編隊的協同需要試驗。「遼寧」艦本質上還是從蘇聯航母的基礎上進行改裝的,也就是說,這是蘇聯艦艇專家對於航母的理解,而非我國自己的理解。

蘇聯海軍認為彈道飛彈核潛艇才是主角,而航母不過是承擔輔助角色。但現在,彈道飛彈核潛艇在中低烈度衝突期間的作用很小,反而是航母常常是海上作戰的核心。我國也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沒有延續蘇式航母風格,而是採取類似於美國航母的發展道路。「遼寧」艦的意義就在於,將蘇式航母融入於主流航母思想。這句話說著很簡單,但實際上很難,沒有長期的積累,最少也得有十多年的時間。如果沒有這個積累,建造符合我國需求的航母只是空中樓閣。

因此,即便是保守估計,我國真正建造10萬噸級的核動力航母,可能至少需要20年的時間。一下子就想連著走別人需要幾十年時間才能完成的道路,無論是在設計建造方面,還是在航母的使用方面,都會遇到太多太多的難題。凡事欲速則不達,建造航母,不是建造一輛坦克、一架戰鬥機,它可是要花費非常多非常多國防預算的巨型工程。坦克和戰鬥機出現問題,還可以更換設計和下馬。如果航母下馬,那後果就非常嚴重了,它足以影響一支海軍幾十年的戰鬥力高低。

國之重器,非同小可,穩步前進,方有大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