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是這樣長大的!。

@ 2016-01-01

貓是這樣長大的!

貓是這樣長大的!

小編:伍月

開始閱讀本篇內容之前,小編想先問幾個問題:

你參與了它的成長嗎?

對於它犯的錯,你能容忍的底線是什麼?

你見過它生病的樣子嗎?

第一次接貓咪回家時,你有想過它能陪你多久嗎?

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還會選擇帶它回家嗎?

以上這些問題,我相信大家在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答案,我也相信,你們都是真心愛著自家貓主子的,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確定一下這份愛的期限吧!

— 前言 關於貓的壽命

家養環境當中,營養充足並且能得到合理醫療的情況下,貓的壽命能達到十幾年,所有的家貓平均壽命是14.2年。

純種貓壽命相對較低,因為純種貓的基因比較單一。

土貓壽命相對較長,因為雜交使得基因更加多樣化,抵抗各類疾病的風險也就相對較強。

—上圖為辨別貓咪性別的方法

就像女性平均壽命高於男性一樣,雌貓的平均壽命,要比雄貓多2歲左右。做過絕育手術的貓,無論雌雄,平均壽命都要再多上2歲左右!!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些小激動,試問誰不想和自家喵相伴久一些,接下來我們就從貓咪的成長過程說起,分析一下威脅貓咪生命的各種因素,以及你在它們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新生兒時期(1~2周)

這時候的小貓眼睛沒有睜開,耳朵也只能聽見嗡嗡聲。此時的它們只能解決吃喝問題,拉撒則有貓媽媽幫它們舔舐代勞。此時的它們大多數時間都在睡覺,外界的一切對它們來說基本等於不存在,包括你——鏟屎官。

第1次社會期(2周~3月)

出生2~3周

2周左右時,小奶貓開始長乳牙,一共26顆呢~此時它們依然不能獨立解決大小便問題。

等到3周左右時,小奶貓開始睜眼,蹣跚學步。

出生1個月左右

1個月左右的小奶貓,牙齒差不多長齊, 也會獨立大便了,此時有一個重要的工作:教它上廁所。

如果貓媽媽在身邊,這個教育工作會由貓媽媽來完成。如果沒有貓媽媽,就需要由作為監護人的我們來代勞了。

需要知道的是貓咪掩埋糞便的習性也是數百萬年來野外生存的印記,這樣有利於遮蔽自己的氣味和蹤跡,這種印記足以形成基因級別的記憶。所以小貓很容易就學會用貓砂掩埋糞便,甚至都不需要教的!

出生2個月左右

作為監護人的你,此時總算派上用場了。

因為貓媽已經不願意再喂奶,小貓咪可以開始吃流食了。監護人重點看這裡:喂食做到三個定——定時,定量,定點。每天3~4次,固定時間,每次固定的量,放在固定的地點喂。這樣有利於小貓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

兩個月大也是培養貓咪和人類感情的起步階段,要抓住機會喲!磨爪子、舔毛、做遊戲這些習慣也是在這段時間形成。

這個階段,小貓從貓媽媽體內帶出的抗體也在慢慢消退,畢竟不是哈利波特,可以一直擁有媽媽的保護咒。為了保證貓咪的健康,也是時候接種疫苗了。(下文會有詳解)

第2次社會期(3~6月)

出生3~6個月

貓咪行為塑造的關鍵時期。

洗澡、散步等習慣都是在3個月左右的時候開始養成的。疫苗的加強針也大致在這個時期。

青春期(6個月~1年)

出生6個月左右

6個月左右的貓咪開始換毛,乳牙脫落,新牙長齊。

此時,不論是公貓還是母貓會迎來發情期。母貓來得早一些,公貓大約在7、8個月的時候到來。是否要進行避孕、絕育手術就需要貓咪監護人,在負責任的基礎上作出慎重的選擇了!

出生1年後

1年後,小喵終於變成大貓模樣,然後開始做成年貓該做的事情,比如:

劃分勢力範圍和做一隻自立的貓。

如果你家裡的兩隻成年貓突然開始打架,作為監護人,你需要履行好自己的義務,幫助Ta們把地盤兒分好,避免雙方激烈爭執,大打出手,最後兩敗俱傷。

成年期(1~10年)

這幾年的喵,體能和智能都處於巔峰時刻,也是性格、身體狀態最穩定的階段。

只要定期免疫驅蟲,注意飲食和運動,一般來說沒有什麼需要特殊對待的。

老年期(10年以上)

10歲的喵相當於人類年齡的52歲,算是步入老年了。

隨著身體的衰老,各項生理機能也會漸漸衰退,這時最好定期帶貓咪進行體檢,注意觀察飲食、排便情況,這樣便於掌握貓咪身體的狀況。

此時,貓的性格也會更加喜靜不喜動,在飲食上也需要特別的照料。

貓生十幾年,足夠陪伴我們從兒童長成青年,或是從青年長成壯年,我們怎麼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監護人呢?

校長在這裡向各位呼籲,尊重生命,科學決策。養貓的同學,在自家貓面前大家通常自稱貓奴、爸爸or媽媽。其實,我們和喵的關係從本質上講是監護和被監護的關係!

和狗狗的關係也是一樣,我們在從這些小毛球身上索取治癒的能量之前,必須要對TA們的身心健康負責。

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裡,有一些關鍵的決定左右著喵的幸福甚至生死,大家一定要慎之又慎!

一、吃永遠是第一課題

在貓貓大學的班群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

某牌子貓糧給貓咪吃好不好?

能不能給貓咪吃某東西?

兩個基本原則:

1.ta需要什麼;2.有哪些潛在的風險。

1.需要什麼

肉,當然是肉,不然怎麼說貓科動物屬於食肉目呢!食肉目動物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和營養,基本都要通過肉食來獲取,

至於穀物,對於喵來說,並沒有什麼用,頂多解解饞!

2.風 險

有毒的、可能致病的東西,對貓咪來說都是危險品!

有毒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真的會引起中毒的成分,比如百合花鹼,另一種是會造成代謝負擔的比如過多的鹽。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能給貓咪吃人類的飯,因為,人類攝入的鹽分相對於貓的腎臟來說,負擔太重,容易造成腎臟方面的疾病!

所以儘管它們的眼神充滿了渴望,我們依然要:

狠心拒絕!!!!

3.吃什麼?

一句話:

滿足日常所需的營養,注意避開有毒有害成分。

具體來說:各種貓糧,罐頭,各種零食,還有愛心滿滿的自製貓飯。

需要考慮的因素:

1.貓糧和罐頭的配料表(包括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等);

2.貓咪的飯量以及你每個月願意拿出的貓咪口糧預算;

3.你親自動手製作貓飯的時間成本;

4.貓咪的口味愛好;

5.貓咪的年齡;

6.貓咪的體重;

7.貓咪的牙口和消化系統狀況;

8.是否患有對飲食有特殊考慮的疾病,

9.……

二、打疫苗——第二個關鍵

疫苗,就是滅活或者活性低的病原體,少量的注入身體之後,產生輕微感染,這時機體自發的防衛體系就會對抗這些病原體,並產生抗體。有了抗體之後,再次感染同一種致病菌就不會引發致病反應了。這個過程就是免疫。

國內常用的疫苗,是三聯或者四聯,可以預防貓鼻支、貓瘟、貓流感,這也是我國家養環境下最易感染的幾種病。

在決定讓貓咪生寶寶之前一定要對準媽媽的身體狀況做一個深入了解!

因為小貓剛剛出生時,從母體繼承抗體的同時,一些病原體也會隨著分娩傳給小貓!母體帶來的抗體的保護作用能夠持續10周左右。

在抗體消退之前,就去打疫苗,會使疫苗的效果打折,有可能需要多打一針。

所以一般建議10周之後再開始打疫苗。除了常見的三聯或者四聯,建議大家再打一針狂犬疫苗。

這些疫苗的免疫期限通常是一年,為了保證免疫作用不斷檔,最好間隔11個月就開始注射下一次。

三、絕育——第三個關鍵

校長再次強調,作為監護人,做出關鍵決定必須是基於責任而不僅僅是個人無知的好惡。

做絕育有以下好處:

首先,避免生殖系統疾病。因為生理構造問題,以及頻繁發情造成的激素變化,很容易引發一些疾病生殖系統疾病,公貓母貓都難以倖免。

其次,寵物貓咪是季節性多發情的動物,一般在春秋季節發情。

母貓發情的時間一般在5-10天左右,在交配的季節中,母貓每隔2-3星期會發情一次。如果貓咪沒有進行正常的交配,在發情結束後很快就會開始新一輪發情。

公貓發情會到處尿,散發氣味。母貓會變得急躁,喜歡在夜間嗷嗷怪叫。這些都是荷爾蒙的作用,教育呵斥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最後,動物是沒有辦法從交配行為中獲得所謂樂趣和快感的,對母貓來說,反而還是一種痛苦的刺激!

至於說『子非貓安知貓之樂』的那些人,如果你見過小母貓被公貓強迫的情景,你應該就會明白了。站在監護人的立場上,也應該保護好自家姑娘,並且別讓自家小公貓去拱別人家的白菜。

小編伍月在這裡要插一句:

本節配圖之所以與文章不符,全是因為下圖,連百度都知道保護貓咪的隱私,作為監護人,更應該保護好自己喵喵的清白!

換個角度來講,

你願意每年春秋承受他們發情的表現,從6個月到十幾歲嗎?

你願意十幾年忍受它們到處撒尿,晚上不睡覺,食慾減退還嗷嗷亂叫嗎?

你說你願意,那你有能力照顧好所有小貓咪嗎?

全世界有無數的公益組織,致力於流浪貓TNR項目,即捕捉、絕育、放歸。我是大萌星在過去也對這個項目做了不少了的科普和宣傳。

泛濫的貓口,不僅影響貓咪族群的生存,也會對其他物種和自然環境造成過重的負荷!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就有很多物種滅絕就是拜野貓所賜。

自然環境中,出生率和死亡率通常保持在一個相對的平衡中,TNR項目的主旨就是:

把流浪貓的數量控制在環境和資源能夠承擔的合理範圍內,

並不是種族滅絕!!!

絕育並不是一個完美的方式,你可能有很多理由質疑它,但不得不承認,這是現階段我們能尋求的最合適的方式。

事實上,我們生活的社會,ta遠非完美,而是充滿了無奈的選擇。正如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感慨: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現在我國並沒有相應的伴侶動物保護法規定監護人的權利和義務。這條路還很漫長,校長再次呼籲各位同學,無論你作出怎樣的決定,請務必基於愛和責任,並且承擔你的選擇造成的後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