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遼寧艦上大批量停放殲-15的消息一時間占據頭條榜首,標誌著中國航母艦載機發展的新高度。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中國的航母艦載機飛行員的培訓和國際上有著重大的差異。
國際上,正常情況下一名飛行員要完成500架次以上地面模擬著艦和海上低高度繞艦飛行、觸艦復飛、阻攔著艦、滑躍或彈射起飛等課目,並連續完成6次以上艦上起降,數據打分和艦載機著艦指揮員打分都達到上艦飛行標準,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艦載戰鬥機飛行員,這之後才能駕駛艦載戰鬥機在航母上進行作業。而在這之前准飛行員都是駕駛著艦載教練機在訓練。
之所以標準如此之高是因為航母艦載戰鬥機飛行員是一項危險性極高的工作,其風險係數是航天員的5倍、普通飛行員的20倍。公開資料顯示,從1965年至1985年的20年間,美國海軍共摔過354架艦載機,其中多半是在著艦過程中失事的,有近1000名艦載機飛行員殉職。因此只有具備超越往常的飛行素質才能勝任艦載機飛行員這項工作。
中國艦載機飛行員則少了這麼一個環節——艦載教練機在航母上的模擬起降訓練。中國飛行員是在路上進行完相關訓練以後直接上殲-15進行航母著艦,這背後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國沒有一款真正的艦載教練機的存在。
專家表示,目前我國在艦載機飛行員的培訓方面,還面臨著許多制約因素,而缺乏相關專業教練機是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海軍航空兵目前使用的教練機型是殲教-9型教練機,此款飛機是在殲7戰鬥機的基礎上改進的殲教-7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對於殲教-9來說,在飛控和動力系統上都不能滿足真正的上艦訓練要求,平時只能讓飛行員進行基礎飛行訓練和模擬航母甲板的適應性訓練。而真機訓練也只能在單座殲15上進行,目前殲15數量還不足以滿足大量艦載飛行員的培訓,另一方面過多的殲15飛行時間消耗,也意味著殲15壽命的縮減,大大降低其正常作戰訓練的時間。
筆者認為,L-15獵鷹是中國艦載教練機的重要選擇,其目前也是國內最先進教練機,此型飛機具有整體氣動性能好、機動性能高、整機推重比大、使用壽命長、結構設計合理、製造技術先進以及任務使用彈性大和發展潛力高的優勢,在整體技術標準上與國外目前正在發展教練機達到同一水平。
L-15採用四餘度電傳操控系統,因此可以很好的模擬三代戰鬥機的操控性。我國大可以在此款飛機的基礎上進行改裝,增加尾鉤,加強機體結構,增加機輪強度以達到能夠上艦的標準,那麼對於加速培養艦載飛行員將會帶來很大幫助。
艦載機飛行員的每一次起降,都是過鬼門關。他們面臨著比其他崗位高的事故風險,承受著日復一日的身體傷害,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保障我國航母早日形成戰鬥力,以保衛祖國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