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罰的禍害遠比你想像中大!!5招教你無需動手也能改變孩子行為的方法

@ 2015-12-30

作為父母,田爸當然明白被孩子惹毛的心情。他們總是在我們最疲累、最煩躁的時候與我們作對,不聽指令,出言頂撞,甚至做出不可理喻的頑劣行為,往往令我們忍無可忍。通常這種時候,父母心情既憤怒,亦無助。我們在盛怒之下實在想不出其他應對方法,於是便以體罰結束孩子的胡鬧。

父母以暴力及權力上的優勢制止孩子,效果通常立竿見影,有些家長會認為這是有效的方法,亦有家長會認為體罰即是未算是好的方法,但也是在教養過程中無可避免的一部分。

上一代的長輩甚至深信棒下出孝兒,不打不成器,在他們心中體罰幾乎是教養的標準。田爸不評論體罰的對錯,不過心理學家們提出關於體罰的害處,作為父母卻不可不知。同時,從心理學的角度,有很多方法既不用出手,亦能有效處理孩子的行為,長遠還可改善孩子的情緒控制,更可促進親子關係。

我們先看看體罰到底會帶來什麼壞處。首先,體罰會傷害到孩子的身體,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傷痕或長遠的傷害。

另外體罰會對孩子的心理和價值觀造成負面的影響。被打的孩子會誤認為自己是個受討厭的人,這會令他們自我形象低落,影響將來他們與人相處。而且被父母打的孩子會以為使用暴力是合適的解決問題方法,將來他們遇到問題時,也會傾向以暴力解決。甚至孩子將來組織家庭後,也會有較大機會對親人施以暴力。

體罰亦會破壞親子關係,令孩子畏懼父母,兩代之間會有一條難以磨滅的疤痕。最後,孩子被打後,只有將怒火及鬱結埋藏在心裡,甚至將負面情緒指向自己,爆發起來隨時會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

那麼,想矯正孩子的行為時,父母應該用什麼方法呢?以下5點可供各位參考:

1. 清楚定下底線

舉例說,當你看見哥哥正在打弟弟,你可清楚表達你的底線是『不可打人』。如果要避免使用『不』字的話,就是『停手』。你可平靜而強硬地叫孩子:『停手,我們絕不可出手打人。』先用語言限制其行動,並讓其有機會先停一停,冷靜一下,然後再作出下一步。

2. 不要過早作出批判

父母不要憑片面的線索推斷未有親眼目擊的事件經過。例如見到哥哥打弟弟,應先集中討論『打弟弟』這行為本身。父母不應妄下判斷,例如說:『肯定是你先作弄弟弟』或『你每次都因雞毛蒜皮的事便發那麼大脾氣』之類。

父母胡亂推斷,如果結論與事實不符,孩子會覺得受委屈及不相信父母能公正處理事件,並會啟動防衛機制,及作出更激烈的反抗,到時便更加難處理。相反,如果父母讓他自己講述事發經過,由於討論過程孩子有份參與,他會更加合作,對父母的告誡甚至懲罰都會較易接受。

3. 制止他的行為,理解他的情緒

很多父母會認為發脾氣是不對的,但其實每個人都有情緒,我們應接納他們的情緒,同時糾正他們宣洩情緒的方式。我們可以說:『我明白你現在很憤怒,但即使憤怒也不可以打人。』將情緒和行為分開,孩子會覺得父母明白他的感受,較願意繼續傾談。

4. 深入了解事件

當孩子願意停下來與父母溝通時,父母應引導他說出事件的經過及自己的情緒變化,讓他學習以後應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剛才的例子,假設是由於弟弟搶了哥哥的玩具,所以哥哥盛怒之下忍不住出手打弟弟。

父母可再深入問他當時有什麼感覺,鼓勵他多用情緒有關的字眼。孩子學懂如何用適當字眼表達情緒,便不會因無法用言語表達而作出激烈行為。父母亦可幫助他表達,例如:『弟弟搶你玩具,你覺得很委屈,而且憤怒,所以便打他。』

5. 發掘事件的深層原因

一件事情的發生背後往往有較深層次的原由。父母如能將之發掘出來並好好疏導,對孩子將來的發展及親子間的關係也有莫大好處。上述例子中,表面上事件的導火線是弟弟搶哥哥的玩具,但深層原因則可能是哥哥覺得父母愛錫弟弟多一點,或覺得弟弟出生後分薄了父母的關愛,因此滿肚鬱結,藉這次事件爆發。

父母如發現頑劣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可跟孩子說:『你們兩兄弟都是爸媽愛惜的寶貝,所以我們不想你們任何一人受到傷害,你有事可跟爸媽說,千萬不可動手打人。』這樣,孩子會感到父母理解自己的感受,對父母會更加順服,親子關係也會更加穩固。

控制情緒說易行難,父母和孩子都要不斷學習。父母要時刻提醒自己你的每一個行為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

負面的行為如得到合適的處理,對孩子有莫大的好處。各位請謹記,千萬不要因一時衝動而令孩子身心受到損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