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價格暴跌,風光數十年的沙烏地阿拉伯連續三年出現財政赤字,GDP急劇萎縮超過20%,瀕臨破產邊緣。
更痛苦的是美國為了繼續拉低油價打壓俄羅斯、不但不准沙特減產,還指示它必須增產,導致國際原油供應量持續過剩;俄羅斯固然蒙受虧損打擊,但沙特也因此被自己搞得五勞七傷,得不償失。
29/12/2015 08:56
由於國際原油價格暴跌,全球最大的石油輸出國沙烏地阿拉伯預計,2016財政年將出現870億美元的財政赤字。
這將是沙特連續3年出現財政赤字。
沙特財政部在網站發布的聲明說,下個年度的財政收入為1370億美元,是自2009年以來最低的;至於總開支則將達到2240億美元。
沙特再現「資源詛咒」 油價暴跌致巨額財政赤字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一份新報告中強調,原油價格下跌對沙烏地阿拉伯的公共財政產生了全方位的巨大影響,並告誡各大石油出口國做好長期中斷預算的準備。
該基金半年財政監測報告顯示,過去三年中一直保持巨額預算盈餘的沙烏地阿拉伯如今的預算赤字已經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0%,該比例是英美兩國在2008-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最嚴重期間的財政缺口的2倍。
由於原油價格從2012年每桶130美元的峰值一路下跌至如今的每桶不足40美元,其他主要原油出口國——俄羅斯、利比亞、委內瑞拉、科威特、卡達、阿聯、阿曼以及安哥拉的公共財政也相繼出現顯著惡化。
該報告稱「由於2000年以來的近十年間金屬和石油價格達到歷史高位,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尤其受益。這為自然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實質性的福利,這得益於其財政收入的大幅提高以及促進經濟轉型與發展的機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顯示自2003年油價快速上漲,沙烏地阿拉伯公共財政不斷得到加強。這一全世界最大原油出口國的預算盈餘在2012年就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2%,但是在兩年後卻轉變為預算赤字,且占GDP的比例達到3.4%。
沙特的預算赤字預計將在今年達到頂峰,占GDP的21.6%,然後在接下來的五年中,這一比例緩慢下降到占GDP的14%。
其他國家的情況也大同小異。科威特預算盈餘曾在2012年達到頂峰,占GDP的34.7%,但是預計到2016年其財政盈餘僅占GDP的0.1%。
沙特這一中東王國需要油價達到每桶100美元才能平衡預算,但迄今為止,其僅能依靠消耗巨額外匯儲備去填補不斷上漲的預算支出以及稅收收入下降產生的差額。
儘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沙烏地阿拉伯的外匯儲備將在未來的五年中提供「重要保護」,該國的統治者卻已經決定他們不能繼續再按照現在的速度消耗金融資產。
該基金表示,這些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需要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時建立戰爭基金以承受價格下跌的衝擊。
IMF表示,近期大宗商品價格下滑「推動國內商品價格波動,並引發持久的衝擊,這也意味著大宗商品出口國需要適應一段時間——也很可能進入持續很長時間的低出口以及低財政收入的窘境」。
沙特財政部長阿薩夫(Ibrahim Alassaf)上個月宣布該國將削減開支以應對原油價格下跌,油價下跌已經導致其預算赤字膨脹至1200億美元。
該基金警告礦產和油氣財富枯竭將成為一個「資源詛咒」,其補充道:「這些國家要在消耗多少不可再生資源以創造財富和儲存多少金融儲蓄以及其他形式資產(比如公共基礎設施)之間做出權衡」。
安哥拉預算盈餘在2011年達到GDP的8.7%,而也在三年後出現占GDP達6.4%的預算赤字。但是安哥拉還不是最糟糕的,預算惡化最嚴重國家 是利比亞,其不僅有油價下跌的影響,還有國內衝突造成的生產損失。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利比亞曾在2011年預算盈餘占到GDP的11.6%,而在 今年其預算赤字將猛漲至占GDP的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