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出現編號為2101的「黃皮」殲-20戰鬥機的模糊照片,興奮的軍迷將它作為殲-20戰機正式開始量產的證據。相比過去的200X系列驗證機和201X系列原型機,2101號明顯意味著殲-20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網上傳出的2101號殲-20戰鬥機
這個消息絕對值得我們驕傲,因為去年11月,我國的殲-31戰鬥機已經正式亮相珠海航展。這意味著我國是美國之外唯一的研製成功兩種第五代戰鬥機的國家,厚積薄發,令人振奮!
珠海航展上起飛表演的殲-31戰鬥機
比較這兩種戰鬥機,不得不說,相比舉國矚目的殲-20,殲-31戰鬥機明顯低調很多。殲-20戰鬥機屬於雙發重型空優戰鬥機,殲-31戰鬥機則小巧得多。有人認為,殲-20和殲-31的關係就像美國F-22與F-35一樣,屬於「高低搭配」的兩種機型。
美國「高低搭配」的五代機 左為F-35右為F-22
但實際上,美國F-22和F-35兩者間的關係早就不是之前所預想的「高低搭配」。由於F-22技術複雜,生產成本高,美國在2011年底便關閉了其生產線,裝備數量十分有限。而F-35戰鬥機也並非人們想像中的「廉價」產品。
F-35並非「低檔產品」 是相當有實力的五代機
儘管被稱作多用途戰鬥機,F-35的空戰實力同樣不容小覷。美國空軍的內部測試表明,由於使用了強大的F-135發動機(推重比10.5)和先進的主動雷達空空飛彈,F-35的機動能力,空中格鬥能力完全不亞於F-22,只是在載彈量,航程和隱身性能上有所差距。
F-135發動機是美國航空工業皇冠上最閃亮的一顆明珠
那麼我軍的殲-20和殲-31究竟是「高低搭配」還是「平行發展」呢?其實,這從兩型飛機不同的「亮相方式」便可看出端倪。從有消息傳出開始,殲-20就一直處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態。相比之下,殲-31就「大方」多了,開始就以AMF(先進多用途戰鬥機)的方式公布,在珠海航展亮相後,大有躊躇滿志進軍國際市場的趨勢。
殲-31與殲-20的定位並不相同
我國出口軍機的歷史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長。軍迷耳熟能詳,中巴兩國合作開發的「梟龍」戰鬥機,就是極好的例子。但我軍軍機出口的最大輝煌,竟然是出自上世紀60年代的一款「仿製」飛機上。這便是守衛共和國天空超過50年的殲-7戰鬥機。
巴鐵裝備的殲-6和殲-7戰鬥機
殲-7戰鬥機被稱為「7爺」,一方面是因為它服役時間長,資歷老;另一方面,其超強的改裝能力也一直為人稱道。殲-7仿製自蘇聯的米格-21戰鬥機,60年代中期正式在我國空軍服役,直到2013年6月25日才結束生產,在漫長的服役期內,有多達12種改進型號。
龐大的殲-7家族
殲-7是我國出口規模最大的戰鬥機。由於價格低廉,技術可靠,廣受第三世界國家的歡迎。尤其是巴基斯坦使用的殲-7M系列戰鬥機,不光換裝了先進的電子設備,機載武器,甚至使用了我國殲-10戰機上的進氣道設計和三角翼設計,可以說是「最先進的二代機」。
巴鐵裝備的殲-7M系列採用了大量三代機技術
巴鐵使用殲-7M甚至取得了一項可以載入世界航空史的戰例。2014年,一架印度空軍的蘇-30戰鬥機進入了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兩架巴基斯坦的殲-7M超低空飛行,利用地形躲避對方的雷達偵查,並在預警機的配合下成功將印度的蘇-30戰鬥機逼退,創造了「二代機嚇走三代機」的罕見戰例。
巴基斯坦的殲-7M在國慶時編隊飛行
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對新型戰鬥機,尤其是第三代作戰飛機的需求大大增加。由於前些年我國的航空發動機尚不完善,自己也面對著換裝三代機的任務,使得孟加拉國、緬甸這些殲-7的老主顧選擇了其他國家的第三代戰鬥機,例如米格-29、鷹獅等。
我國的梟龍戰機目前只有巴基斯坦裝備了
儘管我國近年來推出了FC-1梟龍這一款「准三代」戰鬥機主攻這一市場,但其它的尺寸、噸位了它限制了它的多用途能力,而這正是經濟實力一般的中小國家迫切需要的。因此,梟龍在國際市場上反響一般,至今也僅有巴基斯坦裝備。
殲-31將會成為未來我國戰機出口的主力
錯過一次,還有一次。隨著航空技術的高速發展,換裝新一代戰鬥機的新一波潮流即將到來。可以說,我國的殲-31戰鬥機主打的多用途,隱身性和高性價比恰恰是為未來的這一趨勢量身打造的。以我國武器出口的慣例來看,殲-31必然能以更低的價格達到接近美國F-35的性能。並且我國出口武器並不像美國一樣附帶大量的政治條件,無疑對中小國家有更大的吸引力。
在杜拜航展亮相的殲-31戰鬥機
對於我國航空工業來說,殲-31無疑擔負著未來競爭國際戰鬥機市場的重任。頻頻高調亮相,也是寄託了延續殲-7在國際上曾經輝煌的期望。殲-31戰鬥機在海外的首個用戶應該是巴基斯坦,憑藉巴基斯坦和中東國家的良好關係,殲-31甚至能打開中東產油「土豪」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