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鏟屎官哪去了!
捉老鼠?這也太牽強了吧?
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西漢.戴聖《禮記·郊特牲》
然而因農業發展收益的並非只有人類。一些小型嚙齒類動物也得以伺機盜取人類勞動成果,這其中尤其以鼠科的幾種老鼠最為猖獗。有人要說了:一隻小小老鼠能吃多少糧食?這個看法可大錯特錯咯,老鼠的厲害全在於旺盛的繁殖能力:一隻幼鼠自出生起只需一兩個月就可性成熟,然後就可以以一年8胎,每胎6-8隻的驚人效率繁殖後代!如果食物充足,鼠群數量幾乎可以以幾何倍數增長,量變產生質變,如果放任鼠群自由繁衍,一窩老鼠吃掉你全家口糧也是很輕鬆的事。
此外,身為嚙齒類的老鼠牙齒一生都不會停止生長,為了保證正常進食,老鼠就需要經常啃噬木材磨牙,古人類建築、家具多為木質,被老鼠咬壞的更是不計其數。如果只是啃壞桌椅板凳也就罷了,啃壞了火把、燭台引起大火,那可真是苦不堪言。
老鼠最大的危害還遠不及此。老鼠身上帶的那些病菌,什麼鼠疫、瘧疾、出血熱,隨便抽一個出來都是要「你命3000」級別的,人類歷史上死在老鼠手上的人可比幾次世界大戰多的太多了。
在這種大背景下,一種小型貓科動物的出現,儼然成了人類社會的救星。這就是——斑貓。
貓之捕鼠,四足據地,首尾一直,目睛不瞬,心無他念,惟其不動,動,則鼠無逃矣——南宋.朱熹《朱子文集偶讀漫記》
野家貓。
和人類馴化的第一種動物——狗一樣,貓的馴化,更多的是基於與人類互利共生的前景,由貓自主的融入人類社會的生活環境當中。由於人類聚居地有大量的小型齧齒動物可供捕食,而且人類的生活垃圾中也能提供許多食物殘渣,許多斑貓逐漸適應了與人為鄰的生活,而人類顯然也意識到了貓的重要意義,對貓非常接納,在古埃及,貓因為能有效克制鼠災而被奉若神明,殺貓者將被處死。大約在5000年前,人類終於完成了對貓的完全馴化,家貓這個亞種即告誕生。
而後的五千年中,貓因為萌屬性逐漸成為了一種陪伴性寵物,但這仍不能掩蓋它們對防治鼠患的重要意義。
公元4世紀,貓經由義大利引進西歐,但進入中世紀之後,由於天主教認為貓是異教的神獸(古埃及),便給貓扣了一個惡魔的帽子,普通民眾也在教會的慫恿下,把貓看做是魔鬼和妖女的使徒,每逢宗教節日,教會都會組織信徒現場殺貓,以表對上帝的忠誠,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歐洲的貓數量銳減。
正當虔誠的信徒為親手斬殺了「午夜的惡魔」歡欣鼓舞的時候,老鼠大軍早已蠢蠢欲動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城鎮化規模加劇,生活垃圾、污水管線等都給老鼠的生存提供了肥沃土壤,沒有了貓的制衡,鼠災迅速泛濫開來。1346年,一場鼠疫從黑海沿岸向歐洲蔓延開來,在隨後的300年里,它一波又一波的滌盪在歐洲大陸,奪去了至少2500萬人的生命,這就是黑死病。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住著一群神秘的貓
我們在遺忘的角落裡
尋找目標
除了遊戲就是睡覺
黑夜是我們的舞台
我是舞台的主角
巷道是我們的地盤
我的世界誰也管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