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品的自給率只有百分之四十,依靠進口食品的日本社會,國產食品的造假屢禁不止。
轉自微信公眾號:看日本
長按二維碼可關注
用視頻和圖片
看最真實日本
—看日本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08年發生在日本的食品造假事件!日本九州的水產公司將中國產蛤仔假冒成日本國產,從業者謊稱廉價的外國產食品是國產食品,從而謀取暴利,消費者卻不得不支付高額費用。
經過舉報,政府的介入和調查逼得九州水產走投無路,九州水產的社長自首,面臨他的即將是嚴重的處罰。
光08年,政府收到的檢舉已超過4000件,檢舉如今還在持續。這類似假冒國產食品的事件為何屢禁不止?
其背景是由於日本食品, 如今不得不依靠國外進口的事實。單從蛤仔來看過去20年間,國內的捕獲量已經銳減至三分之一,國產量不夠才依靠進口,將廉價的進口貨標註成國產,便能售個高價。這類偽裝中,最近尤為引人矚目的是鰻魚!
大家都知道鰻魚在日本非常暢銷,烤鰻魚,鰻魚飯是日本人的家常便飯。這是日本人食用鰻魚數量的圖表,而從中國大陸及台灣進口的佔了8成,國產鰻魚少的可憐。然而國產鰻魚人氣很高,極易成為偽裝的目標。
日本食品的現狀已歪斜,曾經的非法銷售了7億7千萬日元的鰻魚造假事件,規模之大,說明造假已經蔓延到了全行業進口、批發、加工等流通的所有環節。但這些造假,幾乎所有都是將進口假冒成國產。因為進口賣不出價格,進口不被日本人待見。
此前,外國的鰻魚只要是在日本國內加工,標註成日本國產,在法律上是沒有問題的。但1992新規定出台後,企業有義務標明產地之後,如不寫明是外國產則有可能違法被追究責任。
久保田社長(鰻魚造假事件的主人翁)曾以為僅僅是改個包裝的標註,對銷售額不會有影響。這是台灣鰻魚與日本鰻魚屬同一品種,業界認為二者並無品質差別,然而當標註改為台灣產之後,無人下單了。
曾經評價很高的東西,由於法律條例的更改,不復存在了某種意義上講評價降低。這就是在日本販賣台灣鰻魚的嚴酷現實。
久保田社長還有存貨,於是開始造假,把台灣鰻魚做成烤魚片。裝入國產箱子裡後,銷路不錯,但很快就出事了,工廠被人舉報了,接受行政處分後,將原產地改回了台灣。
在全國超市採購商匯集一堂的年貨食品展覽會上,久保田社長帶去了台灣鰻魚,超市的負責人又一次把殘酷的現實擺在了他面前。
與品質、口味無關,只是原產地標註不同,國產就賣得相當好,非國產價格狂跌,甚至呆滯,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但導致這種結果的正是消費者的一種心理:雖然國產量很少,但卻只想食用國產食品。其背後便是消費者對原產外國食物的越發不信任,中國冷凍餃子事件等等,動搖食品安全的事件相繼發生,消費者漸漸希望進一步了解,入口的食品究竟產自何處,另一方面食品產業界卻開始擔心標註明確之後銷售額會下降。
這種背景下,消費者與食品製造商的矛盾與日俱增。這是某個廠商主動標明的原材料產地名稱,然而這些材料中只有部分是採購自中國,但「中國」二字仍然十分顯眼,標明了中國產,顧客恐怕就不選這種產品了。這樣一來,寫得越明確銷售額越低。
中國產品受到冷遇,造假進一步擴大,是因為廠家對消費者的解釋不夠完善,如果全盤否定中國工人,一味地抵制中國製造,那過不了多久日本就沒有食物了!木下,你去哪裡找吃的?
對於食品標識,消費者與從業者的認識依然相差甚遠,日本消費的鰻魚六成來自中國,如今它與日本的關係正在悄然改變!
這是中國福建一位漁民承包的池子,現在統統都空掉了,水也沒有了, 魚也沒有了,因為最近的日本的訂單減少,三分之一的養殖場陷入困境。
養殖場方面不得不進行戰略改革,出口國不再是日本,而且美國,韓國,馬來西亞。曾經中國向日本提供了大量廉價的食物,如今開始疏遠日本。
日本食品現狀岌岌可危,有些從業者偽造原產地,欺騙消費者,從中謀取暴利;而另一些希望傳達正確信息的從業者的,努力卻得不到回報。消費者始終拘泥於國產食品,而一直給日本提供食物的中國,正在漸漸遠離日本!
無論對於哪個國家的製造商應該要求的,並不是是否標識國產或者原產外國,而是建立一套真正能夠辨別品質是否良好、是否安全的系統,並將此信息正確地傳達給消費者。而消費者也不能只是看產地和原產國,一味地追求口碑效應,理性地選擇購買商品才是真正需要注意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