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遠征軍,現在已為國人所熟悉,這群熱血的國民黨男兒為了抵抗日本鬼子的侵略,慷慨出國。他們來到異國他鄉的緬甸,與英美盟國共同作戰,以傷亡二十萬人的慘重代價,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抗日一家,不分彼此,只要抗日,都是偉大的民族英雄。
說到中國遠征軍的國軍名將,衛立煌、戴安瀾、孫立人、宋希濂都是大名鼎鼎的,但有一位將軍,他在現代知名度很小,但他的愛國故事卻深深讓人感動,他的一舉一動,體現了中國好男兒的正直與坦蕩。
面對強寇侵略,跪著活的是漢奸,站著死的是英雄。
這個站著死的民族英雄,他叫齊學啟,一個非常陌生的名字。遠征軍名將緬甸被俘,他寧死不降,日軍對他肅然起敬
齊學啟是湖南寧鄉人,生於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世紀交替之際。
當時的名將,無論國共,很多都上過軍校,就是著名的黃埔軍校。齊學啟也上過學校,但不是軍校,而是中國最著名的高校之一,他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孫立人也是。到了後來,齊學啟才讀了軍校,還不是黃埔軍校,而是美國著名的諾維奇軍事學院,是當時的軍事「海歸」。
回國後,齊學啟被任命為南京憲兵六團團長,隨後又來到上海,帶著憲兵六團參加了著名了淞滬抗戰,作戰英勇,絕不退縮。中日停戰後,齊學啟率部駐紮在上海,直到幾年後,日軍全面入侵上海,齊學啟繼續打鬼子。
齊學啟的軍旅生活,和其他國軍將領不同,其他人打過鬼子也打過紅軍,而齊學啟從來沒有和紅軍交過戰,他一直在與日軍戰鬥。在上海與日軍交手後,過了幾年,到1942年,因為國際國內戰略的需要,中國成立了入緬遠征軍,孫立人任新38師師長,齊學啟任副師長,同時兼任政治部主任。
齊學啟的軍事才能在入緬作戰期間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打的相當漂亮。比如在仁安羌救出了被日本鬼子圍困數日的英軍第一師,把日軍打的稀里嘩拉,挽救了幾千英國士兵的性命。英國人知道是中國人拯救他們的士兵,非常的感動,如果這些英軍士兵落在嗜血的日本鬼子手中,是非常危險的。
遠征軍名將緬甸被俘,他寧死不降,日軍對他肅然起敬英國政府為了感謝中國遠征軍,特意下令嘉獎38師,孫師長、齊主任,以及113團劉放吾團長,及眾將士都受到嘉獎,也增加了他們打擊日本鬼子的決心。以前的中國軍隊屢戰屢幾,英國人有些瞧不起,但經過此次仁安羌救援後,英國改變了對中國軍人的看法,並不是所有中國軍隊都是不堪一擊的。
接下來,日軍和遠征軍開始了爭奪卡薩地區的戰鬥,指揮遠征軍在卡薩作戰的正是齊學啟。齊學啟此時並不在38師師部,而是在第五軍軍部中進行工作。齊學啟要尋找新38師的下落,這在當時原始叢林密布的緬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齊學啟帶著十幾名敗退下來的新38師傷兵,艱難的在烏有河邊行進。
很遺憾,齊學啟和傷兵們在荷馬林一帶遭遇了數量不少的日軍。區區十幾人,還都是傷員,根本無法與日軍抵抗。但齊將軍說了,今日之勢,不過一死而已,面對日寇,不成功便成仁,斷無投降之理。每一顆子彈都射向日本鬼子,沒有子彈,自己想辦法自殺殉國。
十幾名傷兵都是好漢,沒有一個當亡國奴,他們在齊學啟的率領下,幾乎是以自殺的方式與日軍血戰。結果不意外,所有傷員全部殉國,齊學啟也被子彈打中,昏倒在地。日本人很快就知道了他的身份,竟然是中國軍隊的副師長,那可是大人物。日軍知道齊學啟對他們有大用處,不能讓他死,馬上為他療傷,並尊重齊學啟的人格,不敢欺負。
齊學啟醒來後,發現自己竟然是被日軍所救,頓時大怒,他大罵鬼子,說自己寧死不降,不要打他的主意。如果日軍還敬重他是條漢子,就立刻打死他,讓他落一個殉國的英名。低級的鬼子軍官不知道該怎麼辦,把齊學啟送到上一級軍事單位,齊學啟在轉押的過程罵一路鬼子,他只求速死,別的他什麼也不會做。甚至是見鬼子不備,要奪鬼子的佩刀自殺成仁。鬼子見中國軍人如此有骨氣,不像那些跪地投降的漢奸,值得讓人尊重。日軍頭目立刻奪下刀,並向齊學啟敬禮。鬼子雖然是渣,但他們至少還知道尊重強者,哪怕是失敗的強者,他們也會發自內心的尊敬,比如張自忠將軍。
鬼子還想勸降齊學啟,齊學啟怎麼可能答應?他故意大罵鬼子,就是想激怒鬼子,早點殺他。日軍見他如此不合作,又不能隨便殺,便把齊學啟關在了戰俘營中。
戰俘營中關押著被日軍抓獲的各軍士兵,這反而給了齊學武以用武之地。因為齊學武留學美國,英語說的極為流利,而各國士兵也多以英美印士兵為主,也會英語。齊學武還是搞政治的,知道如何在宣傳戰線上繼續發揮自己的餘熱。齊學啟用嫻熟的英語對這些士兵講了國際大勢,說日軍必敗,盟軍必勝,鼓舞了他們的士氣。
因為齊學啟是名將,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也吸引了汪精衛偽政權的注意,他們想拉攏齊學啟當偽軍。遠征軍名將緬甸被俘,他寧死不降,日軍對他肅然起敬汪偽陸軍部長葉逢親自來戰俘營勸降,被齊學啟大罵為認賊作父,並拒絕投降,他只求死不求生。齊學啟知道一旦他投降,日軍和汪偽就會利用此事大作文章,醜化中國軍人,打擊中國軍民的抗戰士氣。齊學啟熱血忠腸,當然不會做此等污構之事。葉蓬實在拿齊學啟沒有辦法,又不能不完成勸降齊學啟的任務,便通過戰俘中一些意志不堅定的中國俘虜來做齊學啟的工作。
有幾個中國俘虜,如章吉祥和蔡宗夫,他們是想投降日軍的,可齊學啟不降,他們不想當這個出頭鳥。如果齊學啟投降了,他們就有人替他們擋箭了。這些人勸降齊學啟不果,便破口大罵齊學啟,齊學啟以國家大義為重,勸這些人不要做親痛仇快的事情。這些人哪裡肯聽,見勸降不成,乾脆動了殺齊學啟的心思。
1945年5月9日晚上,章吉祥在廁所中刺傷了正在上廁所的齊學啟,但還有救活的機會。日軍勸降不成齊學啟,也不打算讓他再活下來,拒絕盟軍戰俘對齊學啟的救治,坐視齊學啟死去。
4天後,5月13日,齊學啟將軍壯烈殉國,英年45歲。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追授齊學啟將軍是陸軍中將,並把齊學啟將軍的遺體運到長沙,安葬在嶽麓山,真可謂是青山有幸埋忠骨。
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於泰山。齊學啟的生命結束了,但他死赴國難的慷慨氣節和民族大義,卻成為永恆。
說到中國遠征軍,現在已為國人所熟悉,這群熱血的國民黨男兒為了抵抗日本鬼子的侵略,慷慨出國。他們來到異國他鄉的緬甸,與英美盟國共同作戰,以傷亡二十萬人的慘重代價,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抗日一家,不分彼此,只要抗日,都是偉大的民族英雄。
說到中國遠征軍的國軍名將,衛立煌、戴安瀾、孫立人、宋希濂都是大名鼎鼎的,但有一位將軍,他在現代知名度很小,但他的愛國故事卻深深讓人感動,他的一舉一動,體現了中國好男兒的正直與坦蕩。
面對強寇侵略,跪著活的是漢奸,站著死的是英雄。
這個站著死的民族英雄,他叫齊學啟,一個非常陌生的名字。
齊學啟是湖南寧鄉人,生於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世紀交替之際。
當時的名將,無論國共,很多都上過軍校,就是著名的黃埔軍校。齊學啟也上過學校,但不是軍校,而是中國最著名的高校之一,他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孫立人也是。到了後來,齊學啟才讀了軍校,還不是黃埔軍校,而是美國著名的諾維奇軍事學院,是當時的軍事「海歸」。
回國後,齊學啟被任命為南京憲兵六團團長,隨後又來到上海,帶著憲兵六團參加了著名了淞滬抗戰,作戰英勇,絕不退縮。中日停戰後,齊學啟率部駐紮在上海,直到幾年後,日軍全面入侵上海,齊學啟繼續打鬼子。
齊學啟的軍旅生活,和其他國軍將領不同,其他人打過鬼子也打過紅軍,而齊學啟從來沒有和紅軍交過戰,他一直在與日軍戰鬥。在上海與日軍交手後,過了幾年,到1942年,因為國際國內戰略的需要,中國成立了入緬遠征軍,孫立人任新38師師長,齊學啟任副師長,同時兼任政治部主任。
齊學啟的軍事才能在入緬作戰期間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打的相當漂亮。比如在仁安羌救出了被日本鬼子圍困數日的英軍第一師,把日軍打的稀里嘩拉,挽救了幾千英國士兵的性命。英國人知道是中國人拯救他們的士兵,非常的感動,如果這些英軍士兵落在嗜血的日本鬼子手中,是非常危險的。
英國政府為了感謝中國遠征軍,特意下令嘉獎38師,孫師長、齊主任,以及113團劉放吾團長,及眾將士都受到嘉獎,也增加了他們打擊日本鬼子的決心。以前的中國軍隊屢戰屢幾,英國人有些瞧不起,但經過此次仁安羌救援後,英國改變了對中國軍人的看法,並不是所有中國軍隊都是不堪一擊的。
接下來,日軍和遠征軍開始了爭奪卡薩地區的戰鬥,指揮遠征軍在卡薩作戰的正是齊學啟。齊學啟此時並不在38師師部,而是在第五軍軍部中進行工作。齊學啟要尋找新38師的下落,這在當時原始叢林密布的緬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齊學啟帶著十幾名敗退下來的新38師傷兵,艱難的在烏有河邊行進。
很遺憾,齊學啟和傷兵們在荷馬林一帶遭遇了數量不少的日軍。區區十幾人,還都是傷員,根本無法與日軍抵抗。但齊將軍說了,今日之勢,不過一死而已,面對日寇,不成功便成仁,斷無投降之理。每一顆子彈都射向日本鬼子,沒有子彈,自己想辦法自殺殉國。
十幾名傷兵都是好漢,沒有一個當亡國奴,他們在齊學啟的率領下,幾乎是以自殺的方式與日軍血戰。結果不意外,所有傷員全部殉國,齊學啟也被子彈打中,昏倒在地。日本人很快就知道了他的身份,竟然是中國軍隊的副師長,那可是大人物。日軍知道齊學啟對他們有大用處,不能讓他死,馬上為他療傷,並尊重齊學啟的人格,不敢欺負。
齊學啟醒來後,發現自己竟然是被日軍所救,頓時大怒,他大罵鬼子,說自己寧死不降,不要打他的主意。如果日軍還敬重他是條漢子,就立刻打死他,讓他落一個殉國的英名。低級的鬼子軍官不知道該怎麼辦,把齊學啟送到上一級軍事單位,齊學啟在轉押的過程罵一路鬼子,他只求速死,別的他什麼也不會做。甚至是見鬼子不備,要奪鬼子的佩刀自殺成仁。鬼子見中國軍人如此有骨氣,不像那些跪地投降的漢奸,值得讓人尊重。日軍頭目立刻奪下刀,並向齊學啟敬禮。鬼子雖然是渣,但他們至少還知道尊重強者,哪怕是失敗的強者,他們也會發自內心的尊敬,比如張自忠將軍。
鬼子還想勸降齊學啟,齊學啟怎麼可能答應?他故意大罵鬼子,就是想激怒鬼子,早點殺他。日軍見他如此不合作,又不能隨便殺,便把齊學啟關在了戰俘營中。
戰俘營中關押著被日軍抓獲的各軍士兵,這反而給了齊學武以用武之地。因為齊學武留學美國,英語說的極為流利,而各國士兵也多以英美印士兵為主,也會英語。齊學武還是搞政治的,知道如何在宣傳戰線上繼續發揮自己的餘熱。齊學啟用嫻熟的英語對這些士兵講了國際大勢,說日軍必敗,盟軍必勝,鼓舞了他們的士氣。
因為齊學啟是名將,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也吸引了汪精衛偽政權的注意,他們想拉攏齊學啟當偽軍。
汪偽陸軍部長葉逢親自來戰俘營勸降,被齊學啟大罵為認賊作父,並拒絕投降,他只求死不求生。齊學啟知道一旦他投降,日軍和汪偽就會利用此事大作文章,醜化中國軍人,打擊中國軍民的抗戰士氣。齊學啟熱血忠腸,當然不會做此等污構之事。葉蓬實在拿齊學啟沒有辦法,又不能不完成勸降齊學啟的任務,便通過戰俘中一些意志不堅定的中國俘虜來做齊學啟的工作。
有幾個中國俘虜,如章吉祥和蔡宗夫,他們是想投降日軍的,可齊學啟不降,他們不想當這個出頭鳥。如果齊學啟投降了,他們就有人替他們擋箭了。這些人勸降齊學啟不果,便破口大罵齊學啟,齊學啟以國家大義為重,勸這些人不要做親痛仇快的事情。這些人哪裡肯聽,見勸降不成,乾脆動了殺齊學啟的心思。
1945年5月9日晚上,章吉祥在廁所中刺傷了正在上廁所的齊學啟,但還有救活的機會。日軍勸降不成齊學啟,也不打算讓他再活下來,拒絕盟軍戰俘對齊學啟的救治,坐視齊學啟死去。
4天後,5月13日,齊學啟將軍壯烈殉國,英年45歲。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追授齊學啟將軍是陸軍中將,並把齊學啟將軍的遺體運到長沙,安葬在嶽麓山,真可謂是青山有幸埋忠骨。
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於泰山。齊學啟的生命結束了,但他死赴國難的慷慨氣節和民族大義,卻成為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