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將於2016年接收美國生產的首批4架F-35戰鬥機,之後日本國內陸續自行組裝38架,2017年日本本土將組裝出第一架F-35。未來中國該如何應對呢?
目前成熟的空軍大國戰機一般採用輕重搭配的方式進行戰鬥機的配備,重型戰鬥機優勢明顯但是造價高昂,於是少量生產。輕型戰鬥機可以彌補產能數量,還能節約成本。比如美國的F-16和F-15,俄羅斯的米格29和蘇27/蘇30,我國的殲-10和殲-11。
對於第四代戰鬥機而言,輕重搭配的實際意義已經很小了,因為此代戰機在成本上更多的是研發費用、機載電子設備、雷達、發動機等,而輕型四代機又不可能為了節約成本在這些項目上進行縮水,機體結構的輕量化根本就無法拉開價格優勢。F-35項目啟動之初,美國宣稱的價格是3000萬美元,但是目前實際上的價格是1.6億美元一架,而F-22的價格是2億美元。那麼看來很顯然,這兩款戰鬥機購買F-22明顯比F-35划算。
日本最初希望購買的就是F-22戰鬥機,只不過被美國言辭拒絕了而已。美國自身對於F-35的需求根本就不是為降低成本,其主要的購買型號是垂直起降和短距起降版,也就是說F-35的更多用途是用在未來的海軍身上。可是日本卻吃了啞巴虧,因為沒的選,所以只能購買一款價格高昂的輕型戰鬥機。反觀俄羅斯的T-50和中國的殲-20,從設計之初就以高性能重型空優戰機來定位,這兩款戰機針對的目標不是F-35,而是F-22。至於殲-31,現在的定位也非常明確,就是出口!國內未來裝備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F-35作為一款輕型戰鬥機,採用單發動機,但是為了隱身性能,需要彈倉內置,於是戰機的內置彈倉只能設置在機腹的兩側,因此導致了戰鬥機顯得異常臃腫,即使採用了比F-22使用的發動機還要先進的F-135型發動機,也無法進行超音速巡航(超音速巡航是四代機的重要指標之一),其航程僅能達到2200公里左右,而作戰半徑估計也就在850公里上下。在這樣的作戰半徑下,日本F-35如果未來在本土部署,將根本無法覆蓋中日最容易產生爭端的釣魚島地區。而唯一能讓F-35威懾到釣魚島地區的那霸基地,可部署的數量也不足以對我國空軍構成實際的威脅。
一般的戰鬥機編隊配合作戰都是同代機種編隊,2016年日本接收了4架F-35後只能單打獨鬥,無法與本土其他戰機編隊配合,因為一旦編隊飛行,其隱身性能將被其他型號的戰鬥機嚴重拉低。我國於2016年交付的首批4架蘇-35卻沒有此些顧忌,由於有蘇27的經驗,未來蘇-35可以完美的融入到中國空軍的戰鬥編隊之中。隱形戰機並非是對方雷達完全偵搜不到,我國甚至可以利用蘇-35的雷達優勢來照射敵方目標,編隊其他飛機發射飛彈對其引導,末端飛彈開啟主動雷達完成目標打擊。因此,蘇-35的服役將為中國空軍整體戰力帶來一波顯著的提升,而F-35在短期內數量優勢不明顯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形成戰鬥力。
F-35將要裝備日本之初,國內有很多人提出應加快殲-20的研發進度,迅速服役,以克制日本。筆者反而持有了不同的態度。我們都知道殲-20的發動機目前使用的還是渦扇-10,此款發動機根本不具備超音速巡航的能力,渦扇-15目前的還在研發之中。如果說為了應對F-35而讓殲-20倉促服役的話,那麼對於戰鬥機的性能將大打折扣。戰鬥機發動機的換裝不像其他設備,不同型號的發動機換裝需要對機體發動機艙室進行改造,目前殲-20因為沒有正式服役,所以暫時使用渦扇-10進行測試時可以理解的。我們在四代機的研發上,還是應當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把所有的技術難關都解決了,一切指標都成熟並且完美達到設計標準了,再進行定型服役。
就單機性能來講,F-35的綜合能力還是比較先進的。但是若中日發生衝突後,不可能出現戰鬥機一對一單挑的局面。未來兩國的衝突不會發生在中國本土,也不會發生在日本本土。所以就兩國爭端最嚴重的釣魚島和東海地區而言,蘇-35若能與國內其他機型進行多機種配合,針對F-35還是綽綽有餘的。日本這次外購戰機,實際的作戰意義並不大,獲取四代機技術才是這次購買美國f-35的真實意圖,日本自身也看出了其作為一款輕型多用途戰鬥機在奪取制空權中的弊端,因此國內希望自行研發「心神」四代戰機。所以說日本裝備F-35並不對中國構成過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