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誕生地,南亞蕞爾小國,尼泊爾憑什麼敢無視印度威脅而向中國「靠攏」?

@ 2015-12-24

佛祖誕生地,南亞蕞爾小國,尼泊爾憑什麼敢無視印度威脅而向中國「靠攏」?

以地緣視角判斷,尼泊爾是印度的天然附屬國。但在現實中,這個山麓小國卻跟中國保持了非常緊密的 聯繫,即便這種做法引發印度極大不滿,尼泊爾亦在所不惜。在中印存在結構性矛盾的情況下,尼泊爾作為一個地緣受制於印的彈丸之邦,又憑什麼敢與中國勾搭? 印度又為何馴服不了它?在這裡做個簡單分析:

尼泊爾國土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除北面與西藏相連;其餘方向被印度三麵包圍。國土面積約14.7萬平方千米,人口2600萬。在內部地緣結構上,尼泊爾由北至南,依次為山脈、河谷丘陵與草場平原,屬於典型的內陸山地小國。

雖則同時跟中印接壤,不過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存在,在中尼之間構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地緣屏障,因此地緣屬性上,尼泊爾是南亞次大陸的組成部分。

既然是南亞,那自然得受印度影響。鑒於尼印二國實力懸殊,尼泊爾似乎更應該是印度的一部分,而非一個獨立國家。

實際上,在古典時期,尼泊爾確實是印度文明的一部分。佛祖釋迦牟尼就誕生在今尼泊爾國土。

不過,雖則文明體系上歸屬印度,但這並不意味著尼泊爾在政治上也必須聽命於印。南亞次大陸特殊的地緣結構,導致印度文明在政治上天然具備分裂屬性,各板塊邦國林立,整個次大陸更是四分五裂。

連 本土核心區都難以整合,尼泊爾這樣的邊緣山地那就更不必說。鑒於尼泊爾雖則自身地理條件相對惡劣,但卻靠近富饒的恆河平原,所以在這片山林草場中生活的尼 泊爾民族,很自然的會產生洗劫恆河平原的動力,並由此培育出驍勇善戰的民族性格。後來近代聲名赫赫的廓爾喀騎兵,就是由尼泊爾人組成(廓爾喀乃古代尼泊爾 的別稱)。

不過工業時代到來後,人類的戰爭模式發生了變化。騎兵在戰場上的優勢,逐漸被被熱兵器取代。

熱兵器的發展,是以工業為基礎的;而擁有豐富水資源的低地平原,是發展機器化大工業的最佳之選。這也就是說,工業文明條件下,恆河平原和印度半島沿海地區的 地緣價值大幅提高;工業文明遠強於農牧文明的實力,也使獲得工業加持的印度本部,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壓制邊緣地區的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尼泊爾雖不至於徹底被印度征服,但也不可避免的淪為其附庸,內政外交都受被印度深度控制。

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尼泊爾對這種附庸地位自然心有不甘。只不過特殊的地緣區位,決定了它不可能靠一己之力,擺脫印度鉗制,所以它必須藉助外力,而這個外力只能是中國。

其 實自從元朝吸納西藏,中尼就已成為鄰邦。清朝乾隆時期,清軍大將福康安還曾兩度率軍討伐廓爾喀——這場戰爭被列入乾隆「十全武功」。只是古代落後的文明發 展水平,決定了中原王朝甚至對西藏都不能直接控制,再想把自己的影響力跨越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投射到尼泊爾,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兩征廓爾喀的勞 而無功,證明在整個古典時期,中尼的所謂鄰居關係,只存在與地圖上,兩國幾乎毫無實質性交流。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局面才出現了變化。

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科技的進步和現代交通工具的出現,使中國第一次有能力將影響力直接覆蓋到整個青藏高原;甚至具備了跨國喜馬拉雅山脈,向南亞施加影響的可能。

而中國對印自衛反擊中,則成為中尼關係由疏向親的轉折點。在中印戰爭中,中國以少勝多,大敗印度。雖然因為地緣格局因素,使中國在戰場獲勝後依然無法奪回藏南。但這場軍事勝利,卻依然讓世界對兩國的看法大為改觀。

而尼泊爾由此窺到了擺脫印度鉗制的契機:

在現代文明條件下,青藏高原已不再像農耕時代那樣無法逾越,中國已有初步具備向南亞投射影響的能力。基於這種地緣關係的變化,尼泊爾適度與中國合作,能夠對印度形成有效制衡。

而就中國而言,雖然邊境戰爭已經結束,但中印之間的結構性地緣矛盾卻不可能消除。所以與尼泊爾加強合作,則也能夠起到遏制印度之效。

郎有情妾有意,中尼關係隨即升溫。這種變化反應到現實中:就是中尼公路開建,並於1967年正式通車。

中尼公路的建成,使中國獲得了進入南亞的直接陸上通道,對尼泊爾、乃至南亞次大陸的影響力大大增加。

當然,地緣格局決定了,中國絕無可能像印度那樣控制尼泊爾——所以尼泊爾對中國影響力的進入毫無顧忌。中尼戰略通道的建成後,尼泊爾底氣大增,對印度的鉗制,也不再全然默默忍受。

1969年,尼泊爾迫使印度撤出派駐尼國陸軍總部的軍事代表團,以及北部邊境哨所的軍事人員——這在之前是難以想像的。

當然,一條中尼公路的作用終歸有限,不足以徹底改變尼泊爾受印鉗制的格局。

尼泊爾作為內陸山地小國,對外交通必由中印兩國。雖然中國強於印度,但與尼泊爾交界的卻是西藏這個高寒的世界屋脊。這就決定了中尼公路的作用更多隻反映在政治和軍事層面,在經濟上,中尼公路對尼泊爾的作用並明顯。

經濟上受制於印,再加上單單一條中尼公路,其功能遠不能印尼之間的天然地緣關係相提並論,故而尼泊爾在總體上依然被印度深深控制。

但近些年,格局又出現了新變化。現代科技的發展和中國國力的爆髮式增長,使中尼關係有了進一步深入的可能。

青藏鐵路通車後,中尼鐵路被搬上議事日程。如果這條鐵路建成,那尼泊爾的的戰略轉圜空間就會出現質的飛躍:

首 先,中尼鐵路的建成,將大大增強中國對南亞的政治軍事影響力。雖然印度肯定不會允許中國軍事力量進入尼泊爾,但只要這條戰略通道存在,尼泊爾與博弈的底氣 就大大增強——印度膽敢繼續像以前那樣對尼泊爾肆意欺壓,那尼隨時能夠引華為援。這種格局下,印度自然投鼠忌器,尼泊爾的政治獨立性會大大增強。

而經濟層面,一旦中尼鐵路建成,尼泊爾經濟上對印度的依賴程度將大大降低。較之於公路,鐵路的運輸效能更高、成本更低,受惡劣環境的影響也更小;而現在中國的經濟實力和溢出能力,也遠非印度可比。

基 於這兩點因素。中尼鐵路如若建成,其對尼泊爾的經濟拉動作用,將遠勝之前的中尼公路:首先,尼泊爾的高價值自然資源能夠通過鐵路運輸至中國中東部核心區; 第二,乘鐵路而來的中國旅客,也會大大超過之前(2014年,中國赴尼旅客已超過10萬,一旦鐵路建成,該數字必將直線上升)。作為一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僅有700美元的內陸小國,中國遊客對尼泊爾的經濟拉動非常明顯。而中尼雙邊經濟活動的增長,還會有效破除印度對尼泊爾的經貿壟斷。

當然, 西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存在,決定了無論是鐵路還是公路,都無法將中尼之間的地緣關係拉近到尼印之間的高度。但它們仍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尼泊爾受制於印的政治困境。再考慮到中國國力遠超印度,這非但能夠在經濟交往中彌補中尼地緣疏離帶來的局限(尼印地緣關係雖勝於中印,但印度的經濟能量,卻較中國 差之萬里),也表示著中國可以對尼泊爾提供更加強勁的支持。

總而言之,只要中印國力的懸殊差距長期保持,那麼中國對尼泊爾的影響力,就有機會接近印度的水平——換句話說,中印對尼泊爾的影響力有較大機率接近均勢。

一旦中印形成或者接近均勢,尼泊爾的這個地頭蛇的態度就至關重要了,它的選擇,將對中印在南亞的政治格局產生巨大影響(在被印度徹底鉗制的情況下,尼泊爾是沒有能力決定自身命運的)。

當然,尼泊爾要是不想讓自家淪為中印的逐鹿場,那就肯定不會輕易倒向任何一方。在秉持中立的原則下,暗中助弱遏強,維持中印在尼均勢,最符合尼泊爾的利益。

尼泊爾本就是南亞國家,地緣決定了,中國本就不可能將其徹底掌控。能把其由印度的附庸,拉回成中印之間的戰略緩衝,這對中國來說已經是很大的突破,對此中國當然是滿意的。

可印度就慘了。本來是自家後院,稀里糊塗的就成了中印兩家之間的緩衝帶,印度的鬱悶可想而知。

可 是,由於印度遲遲無法完成工業化轉型,以致中印之間的國力差距越來越懸殊。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對中尼的走近也沒什麼好的辦法。隨著時勢的發展,一旦中印在尼泊爾實現均勢。那時即便印度心有不甘,也只能無可奈何。尼泊爾獨立 自主的夙願,也就能夠如願形成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