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未解之迷?明清兩代的皇宮,這裡曾居住過24個皇帝

@ 2015-12-24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迄今已歷經560多年的滄桑歲月。這裡曾居住過24個皇帝,既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召見群臣、行使權力的場所,也是皇帝和后妃、皇子們居住、遊玩的地方。3公里長、10米高的宮牆,儼然是一座森嚴壁壘的城堡,留下了一個個不解之謎。

故宮

天人合一紫禁城

許多人都知道北京有個故宮,也知道北京有個紫禁城,相信很少有人會了解故宮為什麼又被稱作紫禁城。這裡面隱藏著什麼玄機呢?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皇家宮殿是在明成祖時期開始修建的,先後有明、清兩代24個皇帝在此執政。關於金碧輝煌的皇家宮殿被稱為紫禁城的原因,大致說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這與古時候「紫氣東來」的典故有關。相傳春秋末年,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即將出函谷關的時候,守關人看見有紫氣從東而至,不久,老子騎 著青牛從東方而來,自然守關人便認為他是聖人。於是守關人請老子寫下了著名的《道德經》。因此紫氣便被認為是具有吉祥的含義,也預示著聖賢和寶物的出現。 對此,杜甫曾賦詩曰:「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從這以後,古人就把祥瑞之氣稱為紫雲,傳說中的仙人所居住的地方便被稱為紫海,將神仙稱為紫 泉,城郊外的小路則稱為紫陌。俗話說「紫氣東來,象徵吉祥」,由此可知紫禁城中的「紫」字是大有來頭的。又因為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備森嚴,尋常百姓難以接 近,所以被稱為紫禁城。

還有人認為紫禁城的來歷與迷信和傳說有關。在古代,皇帝都自命為天帝之子,也就是天子。天宮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也自然是天子的居住之地。《廣雅·釋天》上說:「天宮謂之紫宮。」因此皇帝住的宮殿就被稱為紫宮。

故宮又稱為紫禁城。把皇宮稱為紫禁城,有何解釋呢?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 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稱紫微宮、紫宮。它在北斗星的東北方。「太平天子當中坐,清慎官員四海分」,古人認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 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辦理朝政與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宮是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最高級別的「禁區」,便有紫禁城的「禁」字來強調 皇宮的無比尊嚴。既然古人將天子比作紫微星垣,那麼紫微星垣也就成了皇極之地,所以稱帝王宮殿為紫極、紫禁、紫垣,稱這座帝王之城為紫禁城確實名副其實。

太微垣南有三顆星被人視為三座門,即端門、左掖門、右掖門;與此相應,紫禁城前面設立端門、午門,東西兩側設立左、右掖門。午門和太和門之間,有金 水河蜿蜒穿過,象徵著天宮中的銀河。皇帝及皇后居住的乾清宮與坤寧宮,「乾」、「坤」二字就意味著天地的意思。其東西兩側的日精門與月華門,則象徵著日月 爭輝。東西六宮及其他諸宮殿也都分別象徵著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個星座。

故宮房間知多少

故宮的房間數不清。有人說,故宮有9999間房;有人說,故宮的房間應該有9999間半,那麼,又為何有9999間半呢?半間在哪兒?

原來,半間是指文淵閣樓下西頭的那一小間。實際上故宮所謂的半間房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淵閣西頭這間,面積頗小,僅有一作上下用的樓梯,但仍是一整 間。文淵閣是藏我國第一部《四庫全書》的處所,為了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文淵閣一反紫禁城房屋多以奇數為間的慣例,採用了不講對稱的 偶數——6間。但又為了布局上的美觀,西頭一間建造得格外小,似乎是半間房。故宮房屋到底有多少呢?據實地測量有8600餘間。

冷宮何處

來故宮參觀的人,總要找找「冷宮」在哪裡,看皇帝是不是真地過著「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生活。先談「三宮六院」。故宮中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稱 為「三宮」。六院分別指東路六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及永和宮。皇帝的妻妾眾多,說有「七十二妃」,或「粉黛三千」。據《禮記》記載, 周朝的制度是「天子後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這說明,早在我國周代,天子的妻妾就有夫人、嬪、世婦、御妻等名號,數量也相當驚 人。封建帝王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隨心所欲地挑選妃子。「宮中多怨女」,在封建社會裡,多少青年女子被關進宮內,終生不得自由!

至於選到宮中的女子,一旦失寵,便在宮中禁室里等死,更為悲慘。故宮的「冷宮」在哪裡?並無定所,但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即是乾清宮、長春宮;一說「冷宮」無固定地址,關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稱「冷宮」。

冷宮

查遍所見明、清史料,紫禁城無「冷宮」匾額,冷宮並不是某一處宮室的正式命名。根據一些文獻記載,明、清時代被作為「冷宮」的地方有好幾處。

明末天啟皇帝時,成妃李氏得罪了權勢赫赫的太監魏忠賢,被由長春宮趕到御花園西面的乾西,一住四年。先後被幽居乾西的,還有定妃、嬪、恪嬪三人。這個「冷宮」在紫禁城內之西。

光緒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據說關在景祺閣北邊北三所(現坍毀),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邊的山門裡。如果這一出自太監之口的傳聞屬實,則此地也算得一處「冷宮」。

故宮各門匾中「門」字末筆直下至底沒有向上的勾腳 。為什麼故意寫成這樣呢?

「門」字寫成「」,宋代就有了。據說宋偏都臨安後,玉牒殿失火,殿門燒光。宰臣奏說,宮殿匾額中的「門」字,末筆都有勾腳,帶火筆,因此招火,將這些匾額全部燒掉方能免災。從此以後,凡宮殿的匾額,書寫時「門」字末筆都直下,不勾腳。

有一個為寫「門」字而喪生的故事,更能說明宮殿匾額「門」字無勾的原因:明太祖在南京命中書詹希原寫太學集賢門匾,所寫「門」字,末筆微微勾起,多疑的明太祖便大發雷霆說:我要招賢,你詹希原這廝要閉門,塞我賢路!遂下令斬之。真是伴君如伴虎!

故宮誰設計

故宮這樣宏偉的建築,如果浩大的工程,由誰負責設計?又是誰主持施工的?這的確是個歷史謎團,難倒不少老北京人。因為故宮的建築上沒有如現代建築那 樣明確地刻上此建築物建於何年,由何人設計等字樣。目前大多數人都認為故宮是明代一位傑出的匠師,姓蒯名祥,人稱蒯魯班的人設計的。

但是,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高級工程師、年近古稀的於倬雲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曾經參加建造南京宮殿的蒯祥是故宮的設計者這個說法不確切,其實,蒯祥只是故宮的施工主持人,故宮真正的設計人應該是名不見經傳的蔡信。

永樂15年紫禁城宮殿開始進入大規模施工高潮時,蒯祥才隨朱棣從南京來到北京,開始主持宮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宮和北京城的規劃、設計和建造了。

三大殿院內為何不種樹

翻開故宮的興衰史,就能查閱到紫禁城裡少古樹原來跟清代的一次農民起義有關。1813年9月15日,北京宛平宋家莊(今大興縣宋家莊)人林清率領義 軍沖向東、西華門。東路義軍受阻失利,西路義軍攻入西華門,殺到隆宗門,門已關閉,義軍見宮牆兩邊樹木參天,便爬上大樹,奮勇翻牆,並砍折樹枝,準備火攻 隆宗門……

三大殿院內不植樹,有人說是怕隱蔽於樹叢中的敵人威脅皇帝的安全。這種說明乍聽似乎有理,實不盡然——故宮養心殿、御花園中古松蒼柏高大茂密,怎麼解釋?

有人撰文提出三大殿院內不種樹,主要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並稱外朝三大殿,是皇帝舉行盛典的地方,從位置上說居整個外宮建 築的中心,也是整個北京城的中心。為了突出這組宮殿的威嚴氣勢,建築上採取了許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內不植樹,從皇城正門天安門起,經端門、午門、太和門, 這之間的一系列庭院內都無樹木(現在端門前後的樹是辛亥革命以後種植的)。當時人們去朝見天子,進入天安門,經過漫長御道,在層層起伏變化的建築空間中行 進,會感到一種無形的,不斷增長的精神壓力,最後進入太和門,看到寬闊的廣場與高聳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這種精神壓力達到頂點。而這正是至高無上的天 子對自己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這些庭院內都種上樹,綠蔭宜人,小鳥鳴叫,那將會破壞朝廷的威嚴氛圍。

的確,寬闊的廣場、藍藍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襯得更加威嚴壯觀,讓人肅然起敬。三大殿院內不種樹是否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在遊覽中,我們不妨再探索、再思考,徹底解開這一名勝之謎。

故宮建築里隱藏的風水

古代風水文化的影響廣泛的波及到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對此,皇室一族對於風水方面則更是講究。作為古代建築代表之一,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其建築理念無疑深受古代風水學的影響,那麼,故宮裡究竟有哪些方面受過風水大師的指點呢?

故宮在設計建造時,遵循了許多儒家的原則,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前朝,後市,左祖,右社。」所謂前朝,是指宮殿的前面是百官議政的朝堂;所謂後 市,是指皇宮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交易市場,以滿足宮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宮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廟;右社,指皇宮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 神、穀物神的社稷壇。

故宮的建築都嚴格遵循對稱的規則,沿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排列,而這條中軸線上的建築,更以故宮為重心,這些建築都坐北朝南,體現著皇帝的至尊。午 門是故宮的正門,紅牆黃瓦,朱漆大柱,雕樑畫棟,飛檐翹角。平面呈「凹」字形,以聚生氣,中間洞開三門。在午門高大磚石墩台上建有崇樓五座,正樓九開間。 這些都是傳統思想「九五至尊」的象徵。

過了太和門就是三大殿。三大殿坐落在一個「土」形的三台上,這個三台一方面抬高了三大殿的高度,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中國文化陰陽五行中"土"居中,所以故宮的設計者將故宮最重要的部分用漢白玉砌成了「土」形三台。

故宮

坤寧宮與乾清宮的名字和功用都是對應的。《易經》中,乾對天,主陽;坤對地,主陰。清、寧二字都是安定、詳和的意思。

故宮的後門為神武門,位於中軸線之北。神武門原稱玄武門,為了避康熙玄燁之諱將玄武門改為神武門。故宮中有一條稱為金水河的小河,橫貫東西,將廣場 分為南北兩半。在中國人的環境觀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種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風水的形式被固定下來。金水河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宮中,併流經幾座重要的建筑前 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環境。按五行相生,金生水,故名金水河。

故宮的規劃與建築布局運用了五行學說的觀念。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古人認為世上萬物皆分陰陽,男性為陽,女性為陰;方位的前為 陽,後為陰;數字中的單數為陽,雙數為陰等等。在故宮,屬於陽性的帝王執政的朝廷放在前面,將皇帝、皇后生活的寢宮放在後方,這不僅適應使用功能方面的需 要,也符合陰陽之說。前朝安排了三座大殿,後宮部分只有兩座宮(即乾清和坤寧二宮,交泰殿是後期加建的),符合單數為陽、雙數為陰之說。又如天上五官的中 官居於中間,而中官又分為三垣,即上垣太微、中垣紫微、下垣天市,這中垣紫微自然又處於中官之中,成了宇宙中最中心的位置,為天帝居住之地。這天子在地上 居住的宮殿也應該稱為紫微宮。明、清兩朝把皇帝居住的宮城禁地稱為紫禁城自然是事出有據了。唐朝長安的皇城和宋朝汴梁的宮城,它們的南門都稱為朱雀門。 明、清朝紫禁城的午門也稱為五鳳樓,鳳本屬鳥類,所以午門也是朱雀門,北面的宮門自然稱玄武門。

五種顏色中,除了東青、西白、南朱、北黑以外,中央為黃色,黃為土地之色,土為萬物之本,尤其在農業社會,土地更有特殊的地位,所以黃色成了五色的中心。在紫禁城,幾乎所有的宮殿屋頂都用黃色琉璃瓦也就不奇怪了。

故宮

誰在故宮留下「戲帝圖」

眾所周知,古代的皇帝是萬人之上的「真龍天子」,其形象威嚴,臣子們稍有不慎,說錯一句話,就會招來殺身之禍。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在故宮御花園西側 千秋亭附屬的通道上,卻有四組用卵石嵌砌而成的畫,其內容儘是戲弄皇帝的。遊人移步這條通道,俯身細看,無不為之感到驚訝。這四組畫的第一組是皇帝頭頂花 瓶,跪於搓衣板上,兩手撐地,一宮女騎在其背上嬉戲;第二組是,皇帝頭頂一小凳子,跪在搓衣板上,向騎於身上的女人求饒,其女子卻手持一掃帚正在痛擊他; 第三組畫是,皇帝頭頂一陶瓷盆,雙膝跪於一女子面前;最後一組畫為,皇帝騎一快馬落荒而逃,一女子緊追不捨。

這些戲帝畫的嵌砌位置正好在皇妃居住的故宮西北角,常是「萬歲大駕」光臨之地,有人說這是某個明、清皇帝懼內(怕老婆)的真實寫照。但實際上,歷代 的皇帝們都不懼內的,皇妃們為人處事事事小心,生怕招來殺身之禍。但為何如此戲弄皇帝的畫赫然裝飾在「天子」們常移步的腳下,就不怕龍顏大怒嗎?目前,這 尚是一個不解之謎。

水井亭為什麼開頂口

遊覽故宮,人們會發現這裡的水井比比皆是。據統計,故宮內有72眼水井,這些水井一般都建有漂亮別致的井亭,如御花園的千秋亭等,而這些井亭的頂部都有一個口子,這在許多亭類建築物中是極為罕見的。

為什麼故宮的井亭要開頂口呢?有人認為這也許是皇城的規矩,水井不見陽光屬於「能陽水」,人吃了會生病,井亭開口可接納「天光天水」入井中,這種說 法雖然不太妥,但不無道理。井口頂端射入陽光,不僅能看清楚井中的水,而且還能用長竿等工具提水(舊時多用竹竿系桶提水),有利於操作。

東華門的門釘為何是偶數

故宮各門均有銅質鎏金門釘,按清代《工部工程做法》規定,有9路、7路、5路三種。即每扇大門上使用的門釘數為9路,則9行9列,共81個,等級最 高;7路,即7行7列,49個;5路,即5行5列,25個。這些門釘均為奇數,惟有東華門例外,門釘為8行9列,共72個,是偶數。

為什麼單單東華門的門釘數不按規定,採用偶數呢?一直眾說紛紜。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東華門的門釘原亦為81枚,明末李自成起義,攻陷北京,明思 宗朱由檢倉皇從東華門逃出,至煤山(今景山)自縊。清朝重修東華門時,為籠絡漢族官僚地主之心,將門釘減去一行,以責其未能擋駕之罪;並決定皇家的靈柩由 此出門,以符合「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人生屬陽,人死屬陰」的迷信傳說。

另一種說法是,在興建紫禁城時,原打算午門、神武門全用大號門釘。待神武門做好以後,發現錯把東華門的2號門釘用上了,故東華門施工時,只好將錯就錯,用神武門的大號門釘。由於東華門的門扇窄,每扇門就少用了一行門釘。

這兩種說法都有明顯的破綻。前者「清初重建東華門時,將門釘減去一行」的說法無史料可證。據史料記載,清初曾修過東華門,但只修理崇禎末年被火燒壞 的城樓,並未修理城門。另外,如果說靈柩進出的東華門的門釘應為偶數,那麼明十三陵及清東、西陵等門的門釘怎麼反而是奇數呢?後者「門釘用錯」說法不大可 能,因為給皇帝建造宮殿是絕對不能出差錯的,哪個監工也不會拿自己的腦袋開玩笑。因此東華門的門釘究竟為什麼少了一行,目前仍然是一個謎。

宮門:解讀故宮之謎的鑰匙

到北京故宮參觀遊覽時,人們往往會發現內廷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的,而外朝宮殿、宮門上的匾額則是只用漢文書寫,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在明朝的時候,宮城(紫禁城)所有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漢文來書寫的。只是到了清代,由於滿文代替漢文而變成了國文,在順治皇帝進駐宮城以後, 就把皇宮中所有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改成用漢、滿兩種文字來並列書寫的,而且少數匾額上還出現了蒙文,一般是滿文在左,漢文在右邊,這是由於人們習慣上都 以左為上右為下,所以滿文都寫在了左邊。

1911年爆發了資產階級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宣統皇帝也被迫宣布退位,但當時他仍然住在後廷里,也就是乾清門以北的宮中。而外朝的太 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宮殿都交給了民國政府使用。後來,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當上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但他貪心不足,還要恢復已經廢除了的帝 制。後來,經過他和謀士的籌劃,篡權成功,並自封年號為「洪憲」。由於他的行為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所以他剛復辟,就立刻遭到了全國人民的一致聲討,人們的 反帝情緒也一天比一天高漲。袁世凱深知自己太不得人心了,這個皇帝恐怕也當不了多久。可他自己又欲罷不能,於是就把自己的心腹一個叫王景泰的人召到密室, 商量對策。

王景泰說主要是想個法子穩定人心,所以就建議袁世凱把紫禁城所有宮殿、宮門上匾額的滿文都去掉,只留下漢文,以表示他們也是反對清朝的。如此做法, 老百姓或許就不會反對袁世凱當皇帝了。袁世凱一聽,此話還真有幾分道理,眼下一時又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就急忙寫了一道「聖旨」,要在十日之內,把紫禁城 內所有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都去掉。可「聖旨」剛要往下發,他又想到內廷里還住著宣統皇帝和清廷的遺老遺少們,怕遭到他們的反對,於是他將「聖旨」改了 一下,寫成了「把外朝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都去掉」。這樣清廷的遺老們不到外朝來,自然也就不知道外朝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沒了,也就不會對他的舉動 有所反感了。

王景泰接了「聖旨」後,就連忙帶著一幫人把外朝所有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都去掉了,從而改成漢文單書了。這就是為什麼內廷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的,而外朝宮殿、宮門上的匾額則是只用漢文書寫的原因。

不過,儘管袁世凱把外朝所有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都去掉了,並派人到宮外大肆宣揚了一番,還上了大報、小報。可老百姓到底還不買他的帳,討袁的呼 聲仍是越來越大,結果他的皇帝夢只做了83天就徹底破滅了。雖然袁世凱最終被趕下了台,但紫禁城中被他改過的外朝宮殿、宮門上的匾額卻都保留了下來,成為 了現在遊人所見到的奇特的景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