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工時萬五劃界,打工仔應否袋住先?
標準工時委員會日前開會,決定集中保障低收入但長工時的打工仔。政府傾向「劃線」規管工資1.5萬元以下職位的標準工時及超時津貼,並研究措施對勞資雙方的影響。梁振英政府這種「兩刀切」的做法,變相鼓勵僱主借辭加薪,然後繼續壓榨基層,而其他以薪資較高、工時漫長的職業如會計、教師,亦無從受惠,使規管工時廢了武功。
標準工時委員會在今年三月委託顧問進行的研究報告,指全港有近七十二萬八千名打
工仔每週工作超過51.5小時,而飲食業僱員每週工時中位數更達54小時。不過,標準工時委員會一開始拒絕制定統一標準工時,只建議修定《僱傭條例》,要求合約列明僱員工時、用膳和超時工作的安排,其結論無異於工時沒有任何客觀的標準可言。如今政府為標準工時劃線,表面上降低了叫價、較原本的建議進步,其實是又一套「袋住先」方案,迫使社會接受。
委員會的建議表面上是針對長工時的災難區(如飲食業),但是這種劃界為相關行業僱員所帶來的保障其實也不是太多。萬五元的劃線標準從何而來?這應該是以統計處去年計算的工資中位數作為參考(14800元)。但以廚師為例,其類別相當廣泛,收入中位數也各有不同。根據勞工處發表的《補充勞工計劃》資料顯示,由初級廚師到高級廚師,收入中位數由11000元至16000元不等。由此路進,高級廚師能否得到相應保障?薪資較低的初級廚師獲得加班補水,對僱主的成本壓力固然較低,即使多聘人手分擔工作量也沒有問題;至於經驗豐富的高級廚師,在市面上稀缺、薪資較高,如果把他們列入標準工時的保護網,僱主增聘人手的成本便會明顯增加。由此可見,委員會的方案對僱主仍然褊袒。
劃線的界限不應止於15000元,似乎是大部分打工仔的共識。根據街工早前抽樣調查,五百餘名廚師當中有8成人每週工作超過8小時,更有1成人工時超過72小時,無論職位和薪資高低,按理他們應獲得規管工時保障。至於起薪點高的教師,教協的調查指出其工時又比全港平均多近25%,每週近60小時。會計師的情況也不遑多讓,會計師公會在去年的調查也發現不少受訪者每周工作超過60小時,逾三成受訪者更表示考慮移民。政府建議一旦落實,表面上社會整體薪酬會因此提升,實際上教師、會計的工時依舊,香港人的生活質素並沒有因此提升。
更惹人擔心的是,根據梁振英年初的施政報告大包圍引入「專才」,為引入外勞舖路,變相降低本地僱員的收入。在僱員議價能力降低之下,規管工時的收效更微。工時依舊漫長,以此引申的一系列社會家庭問題仍然解決不了 – 打工仔無法進修,家庭關係疏離等等。如果標準工時委員會繼續虛委與蛇,香港將要為一小撮人的利益而斷送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