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戰機一戰成名 世界各國求購

@ 2015-12-22

當今世界武器賣得最好的是美國,除了美國在各領域技術的領先性之外,主要原因還歸功於其裝備的實戰性檢驗很有說服力。軍事評論員高峰指出,冷戰後的每次區域戰爭基本都是美歐先進武器的試驗場。而這些戰爭也為美歐軍火商帶來了有效推廣,隨之而來的是大批的高利潤軍火訂單。

俄羅斯在參與敘利亞空襲IS行動之後,出動了裏海艦隊的輕型飛彈艇和基洛級潛艇,並發射口徑巡航飛彈,展示性能的意圖相當明顯,另外俄羅斯蘇30SM和S400以及鎧甲彈炮合一防空系統,都可能因此此次海外實戰部署而得利。應該說,俄羅斯絕對有意借打擊IS的行動擴大俄軍裝備出口影響力。

中國彩虹4無人機

軍事評論員高峰稱,中國在近期的中東戰事中也有很多武器擁有上佳表現,比如89重機槍、87式榴彈發射器、紅箭8反坦克飛彈等。但是相比這些售價較低的陸軍輕裝備。中國有一款絕對稱得上重量級的裝備在伊拉克反IS戰場一戰成名。而且令在該領域之前擁有絕對優勢的美國都不得不佩服。

中國彩虹4無人機現身伊拉克

美國媒體網站近日發表題為《伊拉克軍隊的使用或許對中國制無人機而言是福利》的報道稱,伊拉克武裝部隊發布的一段視頻顯示,在重奪拉馬迪市的戰鬥中,士兵12月6日使用這款中國造無人機摧毀了「伊斯蘭國」組織的一個據點。國防部的一位發言人證實該視頻屬實。

專家說,這一致命打擊象徵著中國在爭取成為軍事裝備出口大國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該款無人機與通用原子能公司生產的MQ-9「死神」無人機極為相似。

在伊拉克戰爭進行十多年後,打擊伊拉克境內目標的美國無人機的名字已經逐漸為人熟知:「捕食者」、「死神」以及「哨兵」。中國彩虹4的異軍突起令很多國際觀察家倍感驚訝。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理察·比青格驚嘆:「這是我第一次聽說一款中國造無人機(CH-4)執行一場真實的戰鬥任務。包括彩虹4在內的系列無人機由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設計。該院目前已形成年產200架小型無人機和40架大中型無人機的能力,在天津建有無人機產業基地,產品體系涵蓋超近程、近程、中程、遠程等十餘型。

彩虹4無人機與美國MQ-9「死神」無人機極為相似

彩虹系列是中國批量出口最早和出口量最大的無人機系列,目前已出口10多個國家的20多個用戶,年交付國內外用戶無人機200餘架,成為全球知名無人機品牌。

彩虹4無人機實戰測試

毫無疑問的是,彩虹四無人機在伊拉克一戰成名必將刺激中國察打一體無人機外銷。加上之前的外銷基礎,中國最近已經在爆滿訂單催促下,加大新生產基地的建設以擴大產能。

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與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人民政府達成合作意向,將入駐固安新興產業示範區建設彩虹無人機產業基地。基地建成後,彩虹系列無人機科研和生產能力將獲大幅提升,彩虹-4等大中型彩虹無人機年生產能力將由40架增至150架左右,無人機的飛彈年產量將達1000餘枚。

中國彩虹4無人機測試新彈 理念技術雙重領先美國

在近日中航科工集團公布的視頻中,已出口伊拉克的CH4型無人機同時掛載50千克衛星制導炸彈與CS/BBE2型50千克航空殺傷爆破炸彈進行測試。測試中看似不起眼的衛星制制導炸彈背後實際上包含著中國在無人機領域在理念上的更新認識與技術上的巨大進步。這種進步不僅意味著中國在無人機領域內的成果,更逐步對美實現無人機理念與技術上的雙重超越。

50千克衛星制導炸彈:世界首款無人機專屬彈藥

作為無人機領域內的追趕者,中國似乎很難在該領域內取得技術上的第一,但此次測試中亮相的50千克衛星制導炸彈卻實現了突破,成為世界首款無人機專屬精確制飛彈藥。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美國「捕食者/死神」無人機的武器庫就會發現,其目前可搭載的精確制飛彈藥有GBU-12雷射制導炸彈與即將服役的SDB小直徑炸彈。但值得注意的是,前者是在500磅(227千克)的MK82型非制導低阻炸彈技術上改進而來,而後者儘管為全新研發彈藥,但仍重達250磅(113千克),因此,即使是「捕食者」家族中掛載能力最強的「死神」無人機,在掛載「海爾法」飛彈之後,僅能最多掛載2枚GBU-12型雷射制導炸彈,較低載彈量造成的持續作戰短板已在實戰中逐漸顯現。

造成這種短板的原因,不是彈藥與無人機本身存在技術問題,而是目前美軍配備無人機的全部彈藥均為空軍現役有人戰機配備的制式彈藥,儘管作為同系列彈藥中的最小型號對於有人戰機而言已經很小,但對於無人機而言仍顯得過大。相比之下,中國則完全從實戰需求與無人機的技術特點出發,為無人機量身定做的大量專屬彈藥,作為本文主角的那款50千克衛星制導炸彈正式該系列彈藥的代表。此前CH系列無人機總師石文在接受鳳凰網軍事頻道專訪時曾表示,CH系列無人機所配備的彈藥,都是由無人機研發團隊制定技術標準並進行研發。這無疑使得彈藥與無人機在技術上更加匹配,同時也能針對無人機實際面的目標,具備更有針對性,恰到好處的作戰性能,而這無疑是目前美軍不具備的。

專屬彈藥預示獨立地位 中國更拿無人機當主力

眾所周知,美軍無人機無論從裝備數量、質量還是在實戰中發揮的作用均在世界上居於首位,那麼既然如此,美軍為何不為如此重要的無人機研發專屬彈藥呢?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美軍無人機的承載能力普遍較強,其甚至在最初階段就是針對現役空軍最小當量彈藥進行設計的,因此採用空軍現役彈藥不會在承載能力方面面臨太大困難。另一方面,無人機在美軍的整體作戰體系中,畢竟還是一款在大戰結束後在無敵方威脅的環境中,執行低烈度作戰任務的裝備,其重要性還沒有大到讓美國投資研發一款乃至一系列價格不菲的,其他海空軍戰機無法裝備的全新彈藥。因此,無論如何宣傳,無人機在美軍中,仍是一種在體系與使用上從屬於有人戰機的附屬裝備,所謂無人機取代有人戰機不過是美國混淆視聽的炒作罷了。

相比之下,儘管在可預見的時期,無人機在中國不會成為與有人戰機對等的獨立裝備,但大量無人機專屬彈藥的出現,不僅預示了無人機的獨立地位,同時也為無人機日後真正具備獨立的作戰、保障、情報體系奠定了基礎。按照現有反恐戰爭的發展趨勢,日後恐怖分子與平民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摧毀敵方目標時造成平民誤傷的幾率也越來越大。面對這種情況,無人機專屬彈藥一方面要提升精度,另一方面也要具備更加符合實際需求的適中威力,能夠做到在打擊高速公路上恐怖分子車輛時,儘量不對近在咫尺的平民車輛造成傷害,以目前IS走私石油使用的油罐車為例,50千克級精確制飛彈藥的威力恰到好處,而如果是113千克的GBU-12型雷射制導炸彈則相當容易造成平民目標的誤傷。

以目前實際的各國的無人機技術發展狀況來看,像X47B那樣欲使無人機具備比肩有人戰機的性能是相當遙遠的,令無人機更適用於現有的反恐低烈度作戰需求才眼前發展的正途。中國作為無人機發展的後起之秀,在享有足夠技術儲備與需求的同時,又沒有美國那樣過多的高技術嗜好與牽絆,無疑將具有更遠大的發展前途。

港媒:中國發明強雷射 可「打瞎」敵方無人機

港媒稱,來自上海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光學快報》雙周刊上撰文稱,他們創造了迄今為止最強大的雷射,今後可能廣泛應用於核物理和高科技武器等領域。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5日報道,這種雷射的峰值功率為5.13拍瓦(1拍瓦等於1千萬億瓦),打破了日本科學家近期創造的紀錄。

報道稱,但最新的突破似乎有一個小而致命的弱點:據研究團隊稱,這種雷射無法長時間保持峰值輸出功率,持續時間不到30飛秒(1飛秒等於一千萬億分之一秒)。

新紀錄的締造者是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領頭人為李儒新。

大約6個月前,日本大阪的研究人員研製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雷射,功率為2拍瓦,持續時間僅為1皮秒(1皮秒等於1萬億分之一秒)。

報道稱,日本研製的雷射長度超過90米。其團隊稱,這種雷射的力度相當於地球上所有電子設備總電容的1000倍。

在日本研製出這種雷射之前,世界上最強大的雷射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發射的1拍瓦雷射。

目前還沒有一種雷射武器能夠達到拍瓦級別。在2013年的一次試驗中,德國一種軍用雷射摧毀了2公以外的一架無人機,最高輸出功率僅為50千瓦。相比之下,上海新研製的雷射是它的200億倍有餘。

報道稱,然而,由於功率持久性較差,單脈衝產生的總能量非常低——190焦耳,勉強夠熱一杯咖啡。煎雞蛋所需的能量是它的幾百倍。

就此而言,它沒有像擊落無人機這樣的軍事用途,因為這種等級的輸出功率是不可能擊落無人機的,李如康教授如是說。

在北京的中國科學院功能晶體與雷射技術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如康說:「傳統的雷射武器採取非常不同的設計。(上海雷射)的初衷不是製造雷射槍炮。」李如康沒有參與上海雷射的研製工作。

儘管如此,今後也不排除軍事應用的可能性,李如康說。

報道稱,由於這種強大的雷射脈衝可在高頻產生,所以它們可被用於破壞敵方無人機、飛機或戰艦的光學或電磁感應器。

這種雷射的強大能量可分裂原子,而通過分析這一過程,研究人員可能發現產生核能的新方法。

報道稱,例如在包括中國、美國和日本在內多個國家的研究設施,研究人員已經研製出強大的雷射,以便創造和維持核裂變。如果成功,這可能會永久解決人類的能源需求。

港媒稱中國便攜雷射武器有望成功 可偵查隱形飛機

港媒稱,在雷射技術上的突破可能會為中國軍隊提供一種能力,即利用行李箱大小的可攜式裝置就能令敵人飛彈上,甚至是衛星上的感應器失效,而不必利用通常安裝在戰艦上的貨櫃大小的裝置。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23日報道,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李志遠教授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報告稱,他們已經將能夠發射高頻雷射的精密裝置縮小至一塊晶體大小。

報道稱,這就意味著,目前安裝在戰艦上,用來令熱追蹤飛彈失效的大型超快雷射發射器的大小可能會縮小至手提包那麼大並被安裝在飛機、坦克上,甚至是放置在士兵身上。

位於北京的清華大學的雷射光學教授柳強說,這是一項突破性的成果。

柳強還說,以前從來沒有人可以利用一個晶體大小的裝置就能發射如此高頻率的雷射。

他說,他們的技術將顯著簡化發射高頻雷射的過程並縮小相關裝置的大小。

這個小組的部分研究內容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的最新一期《物理學評論通訊》上。

報道稱,自雷射技術發明以來,科學家們就一直在努力通過縮短波長來提高雷射束的頻率。頻率越高,光子所攜帶的能量越多。

通常一台超快雷射裝置產生的脈衝能夠達到千萬億分之一秒。然而,儘管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由於成本以及精密水平,它們的用處在很大程度上一直限於實驗室以及眼部手術中。

報道稱,儘管如此,很多國家一直在為軍事應用加快發展這項技術。

舉例而言,美國海軍據稱在2012年委託一項研究計劃,以研發一種超快雷射系統,令飛彈上的紅外感應器失效。

這以這樣一種邏輯為基礎,即利用高能光子攻擊感應器比依賴雷射破壞飛彈厚重的金屬外殼要容易得多。

報道稱,除了對敵人的目標造成傷害之外,超快雷射器還能夠用作一種便於使用的工具,處理加密通信以及偵查隱形飛機。然而,這種裝置對軍事應用而言十分笨重。雖然研究人員研發出了產生高頻雷射束的多種方式,但這些都需要在大型房間內組建這種裝置,而且裝置的零部件很容易受到震動等外部干擾的影響。

報道說,李志遠的小組稱已經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用鋰和鈮研製出了一種特殊的晶體,這種晶體能夠將普通雷射束轉變為高頻波長最短可達350納米的高頻光波。

這個小組在他們的報告中寫道,這項技術「指出了一種非常有前景的方法,這種方法能夠極大地提高」雷射技術的力量。

柳強說,最大的挑戰是在頻率轉換過程中的能量損失。

他說,雷射系統越大,能量損失的越嚴重。

報道稱,李志遠的晶體的轉換效率是18%,這就意味著有超過80%的能量將被損失。

但柳強說,對於一個超快雷射系統而言,這個效率仍然「很高」。

報道稱,柳強說,如果他們能夠實現他們宣稱的效率,我認為,他們的技術能夠很快在實地運用。

美軍F35C難敵殲20大機群 或裝備雷射武器對抗

美國海軍第六代戰機F/A-XX初始設計是為了提高對空作戰能力。一部分高層人士認為,第六代戰機將取代老化的現役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一些熟悉洛克希德·馬丁F-35C聯合戰鬥機和超級大黃蜂戰機的業內人士認為:美國這兩種「第五代」機型都不足以抗衡中國「第五代」戰機殲-20或者俄羅斯「第五代」戰機蘇霍伊T-50。一位業內高層官員表示:「中國戰機殲-20的威脅尤甚。」該官員有著豐富的戰機駕駛經驗。一位業內高層也稱:「目睹了中俄的新型戰機及其飛彈發射技術,就會發現我們的優勢正在縮小。我們的飛行員比較中俄戰機和我方戰機的優劣,以評估戰機能力並發現我方優勢。針對殲-20和T-50,對比飛行包線、空中加速和飛彈射程可知,我們只有F-22猛禽戰鬥機確有優勢。」

有關人士認為,美軍新一代戰機F/A-XX主要適用於執行空對空任務,原因包括:首先,F-35C戰機可以承擔攻擊任務。其次,未來美方將面臨敵方航母艦載機的絕對數量優勢。同時又一位官員指出,「對F/A-XX戰機的要求偏重於海上空防作戰能力。但主要的問題還是實現多維度的優勢兵力威懾。」該官員認為,F-35C戰機可以一對一應付殲-20,但是如果敵方力量大大超過我方,戰機攜帶飛彈不足以擊落所有來襲敵機,局勢就會發生變化。一架F-35C可以輕鬆對付一架殲-20,但是任何一個執行海上空防任務的機組都應付不了數量超過自己射擊能力的敵方機群。該官員還認為,「如果未來的F/A-XX戰機需要做到隱形並且攜帶更多的飛彈,戰機體積必然要增加。如果假定F/A-XX將會是超音速戰機,由於全向寬頻段隱形必須要求飛翼式設計,所以沿飛機長度方向沒有空間容納大型武器艙。高性能超音速戰機必然需要修長的身形,以便擁有良好的『長細比』,實現高性能。」

鑒於此,美軍亟須研發新型武器裝備。一架超音速飛翼戰鬥機要求配備體積更小的飛彈或高能雷射類的射線武器,以將內部載荷量降至最低。但是,全向寬頻段隱形對於艦載亞音速戰機而言是完全可能的,因為「長細比」不在考慮範圍之列。

一位產業官員稱,在他看來,海軍的需求是研發側重執行空對空任務的F/A-XX戰機,它應具備以下性能:可以在5—6萬英尺(譯者註:1英尺約合0.3048米)高空超音速巡航,能隱形,裝備先進的傳感器及武器。戰鬥機和攻擊機總是能很好融合在一起,F-22就做到了這一點。F-22目前是全球最好的戰鬥機。

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的一位分析員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下一代戰機也不必然是超音速戰機,因為亞音速隱形飛翼戰機能夠攜帶大量的遠程飛彈,簡而言之,相比傳統戰機設計時多考量飛行速度、高度和轉向能力,能隱形、高荷載和靈敏傳感才是新一代戰機需要優先考慮的因素。一位空軍的高層官員對此觀點一定程度上表示贊同。傳統戰機在設計時確實有所偏重,然而新一代的戰機依然會突出這幾方面的性能特點。明年,空軍和海軍有望展開合作研發工作,為改善F-X和F/A-XX戰機尋求協調有效的設計方案。但是,早先達成的共識卻是海軍和空軍將會分開建設各自的平台,分享核心技術。同時,考慮到未來預算的問題,針對海軍能否單獨完成F/A-XX的研發項目,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海軍還需要為俄亥俄級戰略潛艇替代方案支付巨額帳單,很難再承擔F/A-XX戰機研發所需資金,保證新一代戰機按時設計完成。

美媒炒作F35B火力嚴重不足

美國「每日野獸」新聞網站3月25日報道稱,目前F-35B戰鬥機存在嚴重的軟體問題,當多架-35戰鬥機同時盯住同一個威脅目標時,由於每架戰鬥機所處位置不同,計算機無法確定面臨的威脅目標究竟是一個還是多個。而且,該型戰鬥機的主支撐結構有發生裂紋的可能,這是一個嚴重的安全隱患。最糟糕的是,F-35B戰鬥機武器能力嚴重不足,不足以對抗俄羅斯或中國的先進戰鬥機。

報道稱,預計在未來數十年里,耗資4000億美元的F-35戰鬥機項目,會成為維護美國空中優勢的關鍵力量。不過,當這種戰鬥機從生產線走向前線時,其戰力未必會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報道稱,雖然目前F-35B戰鬥機尚存軟體缺陷,而且機動能力非常有限,但美國海軍陸戰隊依然決定加緊推進於今年7月部署F-35B前線戰鬥機中隊的計劃。

雖然F-35B戰鬥機軟體問題已經擁有了初步解決方案,但美海軍陸戰隊依然計劃宣稱使用尚未完全解決問題的舊版軟體的F-35B以具備初始作戰能力。對此,五角大樓F-35戰鬥機項目負責人、美國空軍中將克里斯·伯格丹指出,海軍陸戰隊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能夠通過採取應急措施來緩解這些問題。前線海軍陸戰隊飛行員可以過關閉一些系統和小心操縱戰鬥機來避免發生問題。伯格丹稱,「雖然這並不是五角大樓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更希望更徹底的根除問題,但海軍陸戰隊認為,現有軟體已經足夠戰鬥機初始作戰能力對軟體的要求。」問題存在於F-35戰鬥機複雜的軟體系統當中。

伯格丹解釋說,F-35戰鬥機的計算機必需整合併與其他戰鬥機相互分享數據。有時候,由於每架戰鬥機在四機編隊中的位置不事,令計算機無法恰當的令戰鬥機與目標相互匹配。他指出,這就意味著,在有些情況下,計算機會把同一個目標被當做多個「幽靈」目標,而在激烈的戰鬥中,這會導致混亂。伯格丹進一步解釋稱,假設有一個由四架F-35戰鬥機組成的戰鬥機編隊,這些戰鬥機都配備有傳感器,且相互分享數據。如果一枚地對空飛彈從編隊下方襲來,在理想的狀況下,四架戰鬥機的飛行員只能看到一枚來襲飛彈,但利用現有軟體,卻無法實現這樣的效果。

伯格丹稱,「我們發現,利用現有軟體,當兩架、三架或四架F-35戰鬥機盯住同一個威脅目標時,事實上它們所看到的目標往往並不完全相同。當那些戰鬥機看到的目標存在細微區別時,計算機軟體就無法確認面臨的究竟是一個,還是多個威脅」。不過,當一個戰鬥機編隊只有兩架F-35時,問題就不會這麼糟糕,但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完美之道。一旦超過兩架戰鬥機,情況就會變得更加糟糕。伯格丹指出,美國海軍陸戰隊希望通過先連結兩架F-35戰鬥機、然後再讓雙戰鬥機編隊兩兩相互連結,來繞過這個問題。與直接令戰鬥機相互連結相比,這樣做效果好了許多。不過,對於五角大樓而言,這並不是長久之計。

伯格丹指出,目前F-35戰鬥機項目正在解決這些問題,而且已經取得很大進展。軟體補丁的早期測試看起來很有希望,但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我們已經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有時候,當你解決了一個問題的時候,另外一個隱藏在這個問題後面的麻煩就會浮出水面。」

與此事時,伯格丹接受採訪時稱,F-35B型戰鬥機的主支撐結構存在裂紋問題。這個問題源自最初減輕戰鬥機重量的努力。為了減輕戰鬥機重量,許多應該利用鈦合金合金部件建造的地方,採用了鋁合金材質。報道指出,除軟體及結構問題之外,F-35B戰鬥機還存在武器掛載嚴重有限的問題。該型戰鬥機未來將能夠攜帶兩枚AIM-120 AMRAAM遠程空對空飛彈和兩枚炸彈,但最初只能攜帶1000磅重衛星制導炸彈或500磅重雷射制導武器。這種規模的火力太弱,特別是當F-35B戰鬥機迎戰俄羅斯或中國戰鬥機的時候。

美國空軍最關注的問題是,F-35戰鬥機無法攜帶足夠的空對空飛彈。一位高級美國空軍官員稱,「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們沒有足夠的空對空武器」。而且,未來新型俄羅斯和中國干擾器將能夠干擾AIM-120飛彈的雷達系統,美國軍方官員認為,F-35戰鬥機需要利用超出過去預期中所需數量的飛彈針對目標發動打擊才能夠建功。一位高級美國空軍官員稱,現役隱形戰鬥機「F-22攜帶6枚AIM-120,有時候這還不夠用」。

報道指出,短期內這種情況不會改善。據F-35項目辦公室稱,2017年底開發測試結束時,F-35戰鬥機只能 攜帶四枚飛彈。項目辦公室並未透露該型戰鬥機何時可投入前線使用,但據美軍消息人士透露,美國空軍在2019年前不會接收這種戰鬥機。F-35B戰鬥機的飛行速度也不會像推廣中的那樣快。伯格丹稱,雖然戰鬥機無法完全實現既定飛行性能,但卻足以滿足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需求。

美媒:對華出口F35戰機不會讓美喪失軍事優勢

美國Next Big Future網站1月1月30日文章稱,在保護軍事及其他機密方面美國存在問題,到目前為止中國黑客已經成功獲得了B-2隱形轟炸機、F-35戰鬥機、F-22戰鬥機、天基雷射器、飛彈導航和跟蹤系統,以及核潛艇/防空飛彈設計的情報。在這種情況下,文章認為,美國應該對中國開放出口F-35等先進軍用飛機,並把中國成為其飛機零部件的主要來源。

最近有關美國主要國防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50 萬億位元組數據資料被中國黑客竊取的消息得到證實。這相當於損失了5個美國國會圖書館那麼多的資料。到目前為止,中國黑客已經成功了獲得了B-2隱形轟炸機、F-35戰鬥機、F-22戰鬥機、天基雷射器、飛彈導航和跟蹤系統,以及核潛艇/防空飛彈設計的資料。

此前曾有美國高級官員指出,中國最終會完善其殲-20和殲-31戰鬥機,這只是時間問題。他們早晚有一天會做到這一點,目前的情況應該讓人們對中國的決心有所了解。

文章指出,在保護軍事及其他機密方面,美國遇到了問題,斯諾登和維基泄密事件就證明了這一點。如果美國向中國出口軍用飛機,那麼中國當然會對這些飛機進行逆向工程研究,並將從中獲得的知識及技巧運動在自己的飛機上。然而,美國製造商也可以讓中國成為其飛機零部件的主要來源。畢竟,中國的飛機及零部件成本還不到美國的一半。

到目前為止,美國為了研發F-35戰鬥機已經投入了4000億美元,預計還將投入另外6000億到1萬億美元,採購並運行更多F-35戰鬥機。向中國出口F-35戰鬥機也有助於擴大美國飛機的市場規模。

在這種情況下,文章認為,如果向中國開放F-35及F-22的出口及零部件製造服務,也不會令美國喪失多少對華軍事優勢,因為中國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相關技術。中國也能夠僱傭美國、歐洲飛機設計師及技術專家。

相反,美國則會因此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洛克希德及其他美國軍工企業也仍然會有其利潤空間,因為他們將能夠從中國採購更加低廉的零部件。而且,美國軍工企業也將擁有更多資金來開發新一代F-XX飛機。雖然美國嘗試保護這些秘密,但最終可能會功虧一簣。

美媒:中國對準美高科技 研發中國版F22和F35

外媒稱,2014年12月,一名曾就職於美國一家噴氣發動機製造商的中國公民被指控試圖竊取涉及噴氣發動機中鈦的應用的技術。被告人工作的地方曾為新的F-35戰鬥機生產引擎,這已經是2014年第二個因竊取F-35戰鬥機製造技術而被捕的中國間諜。

美國戰略之頁網站1月5日以《情報:中國人全要》為題報道稱,如果罪名成立,被告將面臨10年有期徒刑。中國顯然正把目標對準美國的高科技情報,以使其能夠研發出中國版的F-22和F-35戰鬥機。

報道聲稱,即便沒有間諜被捕,你也能看清局勢。2011年底,中國網站上開始出現一款新的中國噴氣式戰鬥機的照片,後者看起來很像美國的F-35戰鬥機。雖然這款新戰鬥機(殲-20戰鬥機)的研製工作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這是最早發現原型機的時間——但顯而易見的是,它跟美國的F-35戰鬥機有相似之處。考慮到中國孜孜不倦地試圖獲取有關F-35戰鬥機的詳細信息(通過網際網路間諜活動,還有更多的常規間諜活動),這一切都說得通。2011年網上流出的照片顯示,殲-20正在進行滑行測試,而這通常意味著殲-20在數周或數月之後就將進行飛行測試。

F-35A戰鬥機是一款重達31噸的單引擎戰鬥機,機長15.7米,翼展為10.7米。F-35A的噴射引擎可產生12.7噸的推力,而經過加力燃燒室加力之後,推力可達19.5噸。與F-35A形成顯明對比的是,殲-20配備雙引擎,看上去機長達24米,翼展約15米。目前殲-20使用的WS-15型引擎仍在研製完善中。殲-20原型機加力燃燒室加力後推力約16.5噸,預計未來研製完工後推力可達18.3噸。據信殲-20原型機使用的是俄制AL31FU/117S引擎,每具引擎的加力燃燒室加力後推力為14.5噸。考慮到殲-20重約36噸至40噸,那意味著配備雙引擎的殲-20比單引擎的F-35A動力更為強勁。中國國內生產的噴氣發動機在性能和可靠性上一直存在問題,雖然俄羅斯賣給中方一些技術,但最好的技術仍然來自美國。

報道稱,中國還在加緊研發其它F-35所使用的配套技術,譬如說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AESA)、高效駕駛員座艙、隱形技術,以及軟體配套等。要研發或甚至是模仿相關技術並不容易。

報道聲稱,中國人早就知道這一點,因為幾十年來他們一直把「偷來的」技術改造用於自己所需。如此看來,中國正計劃在2020年底之前讓殲-20準備就緒,以便投入部隊服役。關鍵的因素是中方在這段時間裡開發或竊取相關技術,以及將所需技術投入使用的能力。殲-20看上去絕不像是F-35的克隆產品。與其說它是F-35的克隆產品,不如說它是可以與F-22戰鬥機一較高下的F-35類型的戰鬥機。無論如何,殲-20至少是中國研製具備完全隱形能力的第五代戰機的一次嘗試與努力。

報道認為,在開發最先進的軍事技術方面,中國成功的關鍵在於他們「盜竊」相關技術細節的能力。沒有哪個國家——即便是俄羅斯人——願意把這些技術賣給他們。

報道聲稱,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一直在嘗試完成蘇聯未能完成的夙願:竊取西方的技術,然後用它來趕超西方。蘇聯一直以來缺少西方所擁有的許多重要支持性產業(這些產業在西方大多都是由企業家創立和經營的),因此蘇聯從來也沒能與西方國家在科學上的成就比肩。譬如說,蘇聯抄襲美國計算機,但仿製出的產品較為粗糙,性能不太可靠,也不那麼強大。他們生產的噴氣式戰鬥機、坦克和軍艦亦是如此。俄羅斯人最多只能阻止雙方之間的技術差距變得太大。

報道稱,中國設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它通過利誘讓西方企業在中國內地辦廠,這樣中國的管理人員和工人就能學會如何製造貨真價實的西方貨。與此同時,中國還派出成千上萬最優秀的學生前往美國留學。雖然大多數學生最終將留在美國——因為那裡有更好的工作和更多的機會——但一些人會回到中國,並帶回美國的商業和科學技術。

報道稱,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伎倆。幾百年來,其他國家也用過類似的辦法。但是也有一些法律問題。當中國人盜竊了一些技術,然後生產出來的東西被西方企業證明是盜用了它們的技術,那麼對方可以採取法律措施禁止或阻礙這些中國產品在海外銷售。考慮到這一點,中國人喜歡盜竊軍事技術。這種東西很少漂洋過海銷往外國。在某些情況下——譬如說製造業技術——不在境外銷售這些產品甚至還有優勢。

原文配圖:圍繞F-22和F-35,美國多次控告華裔或中國籍人士「竊密」。

近年來,美國已經多次逮捕華裔或者中國籍工程師、科學家和商人,指控他們涉嫌竊取美國軍事機密。本周二,又一起類似案件被公開,這次被捕的是一名中國籍工程師,他曾受僱於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美國檢察官指控他試圖攜帶一種鈦材料的相關數據返回中國。

美《防務周刊》今日報道,美國康乃狄克州地區檢察院稱,他們逮捕了一名中國籍人士,他被控試圖偷偷攜帶敏感資料出境,這些信息與美國空軍一個項目中使用的鈦材料有關,很可能與F-35戰鬥機有關。

被捕的中國籍工程師名叫余隆(音譯),現年36歲,曾居住在紐哈芬市,持有美國綠卡,他在11月7日被捕。但直到本周二檢察院公布相關消息,沒有消息傳出。他被控告「跨國運輸,傳輸和轉移以偷竊、侵占和詐騙方式獲得的商業資料。」

事情從今年8月說起,當時隆在準備乘坐飛機返回中國,起訴書說,他因為被發現「攜帶超過1萬美元未申報的現鈔,在中國成立的一家新公司的註冊文件,以及一份大部分完成的投給中國一個國有的航空航天研究中心工作的簡歷,」被海關截停。

隆被後來被允許回到美國,然後在11月5日再次試圖返回中國。在紐瓦克轉機時,海關官員搜查了他的行李,在其中發現了「敏感材料和受到出口限制的文件,這些文件來自於另一家重要的國防承包商,該公司位於康乃狄克州之外(「B公司」)。」

在2008年8月到2014年5月間,隆受僱於一家位於康乃狄克州的「重要國防承包商」。起訴書稱這家公司為「A公司」,海關搜查發現的那份簡歷中聲稱,隆曾經參加過F119和F135飛機發動機的研製工作,這些發動機是F-22和F-35的動力系統。這兩種發動機都是由位於康乃狄克杭州的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研製的。

了解內情的消息源稱,隆曾是美國技術研究中心的雇員,這家公司就是普拉特&惠特尼的母公司。公司發言人稱他們將全力配合政府的調查,但拒絕透露具體情況或發表評論。

前面提到的「B公司」被認為最可能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它是F-22和F-35戰鬥機的主承包商。洛克希德公司的發言人稱該公司「正在配合政府的調查工作」,但也拒絕回答更多問題。

起訴書稱,政府調查人員稍後確認「B公司」與「A公司」間進行過技術交流,以發展一種新型廉價的鈦材料,隆曾經列印過相關資料,過程中他曾多次受到警告這些數據應該保密並且受到智慧財產權保護。據報道,如果罪名成立,他可能面對10年刑期以及數萬美元的罰款。

考慮到他曾工作過的公司所在的領域以及他的技術專長,上述信息很可能是與F-35戰鬥機有關。長期以來,中國被懷疑試圖竊取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技術資料,中國的J-31戰鬥機和F-35戰鬥機的相似性強化了這種懷疑。

如果隆確實試圖偷運F-35的數據到中國,這將成為2014年發生的第二起類似事件。今年1月,另一名曾為普拉特&惠特尼公司工作的前雇員試圖運送「多箱關於F-35的敏感技術手冊和有關文件、圖紙,以及其他資料」到伊朗。

外媒:中國殲31複製F35洋洋得意 但美知道缺陷

搜狐軍事圖:中航工業副總經理李玉海表示,殲-31「鶻鷹」戰機是一款具有典型四代機特徵的戰機。

據TechWorld網站11月17日報道,中國一直被指責通過網絡攻擊美國軍事工業,造成了幾乎無可估量的影響。據信上周在珠海航展上正式亮相的殲-31隱形戰機就是F-35戰機的複製品。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冒牌貨」會與F-35一樣。兩者發動機、材料、電子設備、引航系統、製造技術和測試數據都會不一樣。而且,這段時間以來美國飛行員也得到了更多的戰機飛行訓練。在3萬5千英尺的高空,細節決定著成敗,美國戰機肯定占據優勢。

坦率地講,殲-31明顯類似於美國的F-35隱形戰機,許多專家都質疑殲-31複製了F-35的許多細節設計。事實上,說殲-31複製F-35都略顯恭維,因為據稱中國早在2009年或更早就通過網絡攻擊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而弄到了製造F-35的藍圖。2013年,美國政府承認F-35戰機和許多項目在參議院分委會的聽證會上遭盜竊,但並未提到中國就是作案人。

這並不是一次典型的網絡間諜案——據信大部分情報是由承包商的內部人員賣出的,而並非遭到外部黑客的攻擊——但結果都一樣。美國國防工業將最先進的飛機設計機密拱手讓與自己的超級對手,看起來是昏了頭。如果這種事發生在冷戰時期,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將會引發一場重大危機。

諷刺的是,在冷戰時期,雙方都在不遺餘力地搜集情報,避免讓敵人知道自己已採取了妥協措施。在那時,如果蘇聯仿製美國戰機這是不可想像的,因為這暗示著他們自己的工程師投靠了美國。

命運多舛的圖-144可能是個例外,這是上世紀70年代的一款蘇聯超音速噴氣式客機,其主要競爭對手是英美的協和客機,今天許多人認為這兩款飛機過於相似,不可能是巧合。不管真相如何,這兩款飛機外表之下的內部機械迥然不同,這也許暗示殲-31也可能是這樣。

假設中國真的按照F-35的機身設計了殲-31,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冒牌貨」就能和F-35一樣。發動機、材料、電子設備、引航系統、製造技術和測試數據都會不一樣。而且,這段時間以來,美國飛行員也得到了更多的戰機飛行訓練。在3萬5千英尺的高空,細節決定著成敗,美國戰機肯定占據優勢。

中國人似乎並不關心美國人已經知道其軍用戰機工業是根據美國的理念而建設的,事實上他們對這種象徵性的恥辱感到洋洋得意。這也許是不明智的。如果殲-31真的和F-35一樣,那麼只有一個國家知道這款戰機的不足之處是什麼,以及在暗藏什麼樣的缺陷。

外媒:殲31隻有價格比F35強 中國製造容易出問題

隱形戰機哪家強?這個幾年前還不被美國輿論視作問題的問題,本周因中國第二款隱形戰機「鶻鷹」戰機亮相珠海航展而被人提起。由於首秀當日恰逢歐巴馬在北京出席APEC峰會,這順理成章地成了美國國內「中國人總愛當著軟弱的美國高官炫耀武力」論調的新佐證。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3日一篇分析文章又說,中國所謂的新「隱形」戰機存在超重、發動機推力不足等若干毛病,真上了戰場能否隱形還是個問題。面對中國各方面實力「積極向上」,美國人「邊渲染威脅邊說你不行」的糾結情緒暴露無遺。「鶻鷹」是沈飛集團研製、面向國際市場的隱形戰機,11日現身珠海的更是諸多方面有待完善的試驗機型,給它挑刺顯得並不那麼大氣。於是有中國學者說,這種挑刺折射的心態有點像「徐娘半老看不上青春少女」。

這幾天,給「鶻鷹」挑刺的美國媒體不止CNN一家。《紐約時報》稱,外界對中國新隱形戰機有諸多好奇:它多久能服役?發動機是國產還是用俄羅斯產品?能力能否與「洛克希德·馬丁出品」匹敵?價格是否比美國戰機便宜?文章援引美國軍事專家的話稱,中國戰機的問題在於「發動機太不可靠」,這不僅會傷害該機型的最大賣點——躲避雷達的能力,也阻礙了中國航空工業的雄心。美國肯塔基大學專家法爾雷說,對隱形戰機而言,哪怕只有一個小螺母鬆動,都可能讓戰機出現在雷達螢幕上,而俄羅斯和中國製造都容易出問題。他說,「殲-31唯一比F-35強的是價格,後者單機價格在1.5億至3億美元,前者只有7500萬至1億美元,因此巴基斯坦、拉美國家,越來越不喜歡美國武器的中東國家以及政治重壓下的伊朗都可能是中國軍機的買家」。

針對外界質疑,14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中國軍事專家並不迴避「鶻鷹」存在的「心臟病」,中國也正研製與「鶻鷹」相匹配的新一代發動機。《航空知識》雜誌副主編王亞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參展的「鶻鷹」和運-20都處於研製階段,還未完成各種極限飛行動作的測試。另一方面,「鶻鷹」的確受當前裝備的發動機性能限制,推重比不夠導致很多特技動作無法實現,因此它的首秀顯得中規中矩。有專家認為,西方非議「鶻鷹」技術水準時存在一個概念錯誤。「鶻鷹」定位為外銷型戰機,它在設計時的理念不是「越先進越好」,而是最大限度滿足海外用戶的需求,尤其是在成本控制方面。因為過多採用先進技術往往意味著價格攀升,會超過潛在用戶的承受能力。美國F-35戰機就是因未能控制成本,導致價格過高使很多國家放棄了採購計劃。

一邊渲染中國新戰機威脅,一邊又說中國新戰機「不行」。在中國人民大學學者金燦榮看來,美國媒體流露出的矛盾倒是一種正常心態。金燦榮說,在隱形戰機技術方面,美國是首屈一指的領先者,過來人,而中國是趕超者。美國回過頭來看中國自然能挑出許多毛病。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美國有點像徐娘半老,看著中國這個青春少女,不免覺得她總是瞎打扮,「但中國最終會成長」。

據「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援引俄新社11月10日消息,率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代表團參加珠海航展的該公司空軍特別財產和服務出口司司長謝爾蓋?科爾涅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出口型五代戰機殲-31將裝備俄制RD-93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

科爾涅夫說:「裝備俄制RD-93發動機的殲-31,被認為是出口型戰機,在地區市場上能夠與美國五代戰機F-35競爭。」 他還表示,中國研製的兩款五代戰機殲-20和殲-31,這證明中國科技、設計思維以及航空工業具有很大的潛力。

他強調說:「計劃是很大,但完全是可實現的,特別是在F-35價格高昂以及存在的技術問題的情況下。」 2012年10月31日,殲-31首次試飛升空,目前中國正在繼續從事該型飛機的研製。

2014年第十屆珠海航展將於11月11日至16日在廣東珠海舉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