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時會陰到底切還是不切?除了醫生你也應該知道!

@ 2015-12-21

如果會陰的彈性足夠好,胎兒大小適中,這樣的情況下就不需要側切,孕媽媽可以順利生產。如果因為一些特殊的情況,就需要進行會陰側切,避免影響會陰、陰道的撕裂,進而影響其功能。

會陰撕裂知多少

並不是每個產婦分娩時都需要側切。胎兒中等大小,母親會陰條件好,具有很好的彈性和延展性,沒有炎症,就可以在分娩時由助產士指導緩慢完成生產而不需要側切。在生產過程中,有經驗的助產士和輔助人員會悉心指導和認真保護會陰,可以使會陰不發生撕裂,或較少撕裂,基本保持會陰的完整 性。當分娩過程結束後,助產士還會認真檢查產婦的外陰、陰道、宮頸、陰道穹窿部,及時縫合細小的裂傷。

哪些情況下孕媽媽需要進行會陰側切?

生產過程中是否側切會陰是要經過產前會診的,也就是接生者與輔助人員共同診斷,來判斷是否需要側切,只有具備側切適應症時才給予會陰側切。

1.會陰有炎症。如果孕期中患有陰道炎且沒有治癒,炎症會使會陰和陰道充血、水腫,組織脆性增加,缺乏彈性,這種情況需要側切。

2.會陰體短,也就是自陰道口到肛門的距離過短。一旦發生裂傷,會累及肛門括約肌和直腸,為避免此類事情發生,需要做預防性地側切,以避免嚴重的裂傷。

3.胎兒過大,較大的胎頭通過陰道口有一定的困難,需要側切。

4.當胎頭已撥露,宮縮時胎心下降,發生胎兒宮內窘迫,為儘快讓胎兒脫離缺氧的危險,需要側切。

5.當胎頭已達盆底,因為胎兒宮內窘迫或宮縮乏力,需要使用產鉗或胎頭吸引器助產,給予側切,以免裂傷。

6.當母親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心臟病等妊娠期合併症時,為了避免母親長時間用力,採取側切縮短第二產程,減少對母兒的傷害。

7.當第二產程延長時,為儘快分娩出胎兒,以免胎兒在陰道內長時間受壓,需要側切。

會陰側切的最佳時間

會陰側切的切開時間一般選擇在兩次宮縮之間,胎頭在陰道口露出直徑3~4厘米,醫生在會陰阻滯麻醉下於會陰體左側行45度切開,長4~5厘米。 可以防止產後盆底鬆弛,避免產後膀胱膨出、直腸膨出和尿失禁。會陰側切一般切開四層:陰道黏膜、肌肉(會陰淺橫肌、部分提肛肌)、會陰皮下脂肪、會陰皮膚。

在胎兒分娩和胎盤娩出後,助產士經過仔細檢查宮頸、陰道壁和會陰側切傷口,給予逐層縫合,恢復原本的解剖關係,層層對合。有些助產士用埋藏縫線的方法縫合傷口,有些助產士用外縫絲線的方法縫合皮膚,縫合完的皮膚完好如初。

分娩後側切傷口護理的5大注意事項

1.保持會陰清潔,注意每日清洗會陰。因為會陰處在兩條大腿之間,密不透風。加上產後惡露、小便、大便、汗水混合在一起,極易發生感染。因此, 產後當日,護士會對會陰進行沖洗,把分娩時受污染的會陰部清洗乾淨。產婦回家後,要注意大小便後及時用清水清洗。通過每日的清洗,保持會陰清潔,促進傷口癒合。

溫馨小提示:大便完後要往側切的對側擦拭肛門,以免污染傷口。

2.側切傷口會有水腫、淤血,當有水腫和淤血時需要用硫酸鎂紗布濕敷,或用冰袋冷敷,但時間都不能超過半小時,再進行更換。

3.分娩後最初幾天要注意有無肛門墜脹、便意。如有肛門墜脹或便意,應該考慮是否有會陰血腫的可能,或有縫線穿過直腸壁的可能,要及時與醫生溝通,請醫生及時檢查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4.如果會陰側切有外縫合絲線,則需要在產後4天拆除縫線,拆線前會陰傷口會有緊繃的感覺,拆線後,會比較輕鬆。有些人對異物不易於吸收,過一兩周後,在會陰口和切口附近慢慢頂出膿皰,這時不用擔心,到醫院請醫生剪開取出就沒事了。

5.會陰傷口因組織較厚,癒合過程中會有疼痛的感覺,因此平坐時,尤其喂奶時,可以稍微抬著左側,臀部下墊一軟墊,以免傷口疼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