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後台看到一個媽媽的留言求助,訴說了這樣一個煩惱:寶寶11個月左右,最近特別愛哭,尤其是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一刻都沒法等。想喝奶了,一兩分鐘泡奶的時間完全等不及,瞬間哭成淚人,甚至索性賴地上,等泡好了再給他直接發脾氣不吃。這樣的現象持續一段時間了,她表示很煩惱。
公眾場合,哪種人最讓人討厭?仗著有個孩子就不排隊不等待的……任由自己孩子總是擠到別家孩子前面,搶著玩公用設施的……
帶著孩子,就可以不守秩序?孩子還小,就不用懂道理、講規則?小孩子,等不了?讓人討厭的熊孩子就是這麼帶出來的。
別讓溺愛破壞了孩子的耐心
現在很多家長都說自家孩子是急性子,一部分孩子確實天生比較心急,但很多都和後天的家庭養育有關。一些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苦過的這輩人無條件地滿足家中寶貝,可能寶寶還沒有想吃奶,家長們已經準備好了,當孩子有要吃奶的信號時,奶就立即送到孩子的嘴裡了。
家長們覺得這樣的安排沒啥問題,可對寶寶而言,大人們做到了有求必應、百依百順,他們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我要什麼馬上就能有什麼」的一個思維定勢。所以,「沖奶慢一點就哭」、「要什麼沒有馬上給就耍賴皮」等都是因為寶寶覺得想要的東西沒有立刻拿到手、吃到嘴,然後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等待造成的。如果沒有處理好,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貪心,甚至任性無理。
寶寶需要接受「延遲滿足」的訓練了
一歲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發,脾氣開始變得越來越急,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一旦無法滿足需求的時候大哭大鬧,一小會兒也等不了,就可以考慮給寶寶引入「延遲滿足」的訓練了。
家長看到孩子有需求或者尋求幫忙的時候立馬滿足,生怕讓孩子受委屈,這是「即時滿足」;相反,不立刻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用安慰、鼓勵與支持的語言/方法讓孩子學會耐心等待一小會,就是所謂的「延遲滿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忍耐」,是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這樣「等一等」,才會「不著急」
讓寶寶學會「等一等」真的沒想像的那麼難,幾個小tips幫助家長訓練有方。
1、不要被寶寶的哭聲控制
有媽媽說,寶寶哭的時候我最受不了啦,一聽到孩子哭,心裡就發慌,然後方寸大亂。其實,孩子哭的過程,正是和父母的心理較量過程。如果父母習慣於將孩子的哭聲當成命令,那麼孩子也會習慣把哭來做成解決問題的首要方法。下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請在心裡默念:哭是正常的!哭是正常的!哭是正常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哦,寶貝急了是嗎?媽媽知道啦!媽媽已經在準備啦,洗好手就來了哦!」只有你先平靜先淡定,孩子才會慢慢學得平和起來。
2、具體量化「等一會兒」
有媽媽說,我也會和跟孩子說「等一會兒」,可是孩子好像聽不進去。為什麼?因為寶寶還太小,對時間的認識很有限,他不會明白「等一會」的含義。
1歲以內的孩子,可以通過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延長等待時間。比如背奶的媽媽下班回到家,寶寶急著想吃奶,如果媽媽沒有給予及時的反饋,孩子就會哭。此時媽媽要用語言安撫並幫助寶寶建立條件反射:「寶貝,等一等,媽媽先去洗個手。」你的行為孩子都看在眼裡,這個過程就是孩子等待的時間。時間長了,媽媽一進家門,寶寶便會條件反射「媽媽先去洗手再來喂奶」,慢慢學會等待。
1-2歲的寶寶,他們已經能大概明白一些大人說的話了,所以一邊告訴他們等待,一邊可以用簡短的語言解釋為什麼 。比如寶寶肚子餓了想吃飯,伸出小手咿咿呀呀等不及了,可是飯剛剛做好還很燙,這個時候可以讓寶寶摸一摸,「寶寶,你摸摸,麵條還很燙,會燙疼寶寶哦,我們等一等,涼一點再吃。」緩解一下寶寶的情緒,告訴他先去洗個小手吧,回來就可以吃了。除了等待,也能讓他體驗「等一會兒」的時間裡可以幹些什麼。
2-3歲的孩子呢,家長可以藉機給寶寶滲透時間的觀念,這段時間裡,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數數。比如,一起從1數到30或者看著鬧鐘轉到某個點,或者拿一個小沙漏「你看沙子都漏下來了就可以咯」,這樣孩子能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時間而已。而如果寶寶做到了,媽媽也應該表揚他:「寶寶真有耐心,能和媽媽一起等」。
3、巧借繪本建立耐心
一些好的繪本也能培養孩子學會耐心等待,理解做事情的順序性。比如《小熊寶寶繪本:排好隊一個接一個》 ,這個繪本就是就講培養排隊等候的好習慣。書中每個小動物都乖乖排隊,站在那裡安靜地等,玩滑梯、盪鞦韆、騎木馬、開小汽車、坐小火車……甚至連上廁所都排隊。你可以告訴孩子,小朋友們也一樣,玩滑滑梯或者盪鞦韆都不能推不能搶,一個玩好接一個,慢慢就會聽進去。
4、說話算話,讓孩子能「等到」
能滿足的事情,教育孩子學會等待,等待完了,理應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作為鼓勵。不能滿足的事情,溫和堅定地告訴他「這個不可以」,不要用「過會兒我們就去」來哄騙孩子,久而久之你的謊言就會被孩子識破,家長的「公信力」下降,孩子會用更強烈的不配合來反抗。
寶貝,人生需要忍耐
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幼兒園的兒童,孩子們可以選擇馬上吃到1顆棉花糖,或者等到研究員回來(15分鐘之後)吃兩顆棉花糖,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吃到了兩顆糖。
十幾年後,米歇爾又對當年的孩子們(已經長成高中生啦)進行了調查,發現那些無法等待的孩子,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學校,都更容易出現行為上的問題,成績分數也較低,他們通常難以面對壓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難維持與他人的友誼。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鐘再吃糖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比那些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任何好習慣的養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這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我們之所在要讓孩子學會「等一等」,是要讓他們把有期限的等待看成是很自然的事情,知道耐心等待一段時間,最終將會得到自己所期盼的東西。這能幫助孩子提前適應這個社會的規則,成為一個不讓人討厭的人。孩子的養育就像一面鏡子,能映射出家長的堅持。
有時候,因為心中有了一份小小的期盼,遲到的收穫反而更能讓孩子欣喜若狂。親愛的寶貝,成長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需要等待,需要忍耐。未來的路還很長,媽媽陪你一起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