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燒很常見,如果你把體溫的高低、發燒時間的長短作為判斷病情嚴重與否的依據,那你可能會走入誤區,而且給自己平添了很多焦慮。
在診室,醫生遇到最多的情況之一就是家長帶著發燒的孩子來看病:「醫生,孩子燒了3天了,會不會有其他嚴重的病?」「孩子高燒39℃了,我擔心他燒壞了。」......
雖然孩子發燒很常見,但對於孩子發燒這件事,家長糾結的問題仍然不少,下面的這些提醒,也許能緩解家長的焦慮心理,讓他們在對待孩子發燒這件事上少些焦慮,多些冷靜。
1、體溫高≠病情嚴重
孩子發燒時,如果不是高燒,家長通常還能沉得住氣。但如果孩子燒到38.5℃甚至39℃時,家長就沉不住氣了,因為在他們看來,孩子發燒越高,病情就越嚴重,發燒的溫度和疾病的嚴重程度肯定是成正比的。
其實,孩子發燒只是一個症狀,不是原因,不能以發燒的程度來判斷孩子病得是輕還是重,發燒40℃並不一定比發燒38℃嚴重。最重要的是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表現,如果他精神比較好,吃和睡都和平常相差不大,吃了退燒藥燒能退下來,就不用急著跑醫院。如果孩子精神很差,昏昏欲睡或煩躁哭鬧,即使體溫不是很高也要去醫院檢查一下。
2、去醫院看病≠好得快
孩子發燒了,家長堅持一兩天不去看病的不少,但能堅持到3天的明顯減少,往往還沒燒到3天,家長心裡就害怕了,怕孩子燒出毛病來,還是讓醫生給看看才放心,這樣的情況很多。而看病後,吃了藥,孩子很快就好了,家長於是得出結論:「看來孩子發燒還是得去醫院看病,這樣好得快,要早去兩天,說不定早好了。」
其實家長不了解,病毒性感冒基本上都是3~5天的病程,也就是說,孩子去看病的時候,病情已經向好的方向發展了,即使不去醫院,他的病也快好了,並非去看病就好得快,不去看就好得慢。
3、燒的時間長≠有嚴重的病
為什麼家長會在孩子燒了幾天後感到焦慮?很大原因是擔心孩子是不是有其他的嚴重疾病。尤其是在現在的網絡時代,在網上搜索高燒不退,各種嚴重的疾病比如白血病就會出現在搜索結果里,在本來就已經高度焦慮的情況下,看到這樣的結果,家長會很擔心孩子是不是也得了這些病,如果不去醫院找醫生檢查,害怕耽誤了病情。
4、退燒效果不好≠藥不好
「給孩子吃了退燒藥,體溫怎麼還沒到37℃以下?是不是要換一種藥?」不少家長質疑退燒藥的效果。
吃了退燒藥,體溫並不是馬上就能達到正常體溫,只要服藥後孩子的體溫低於38℃,就可以說降溫效果是好的。實際上,適當的低熱可以刺激孩子的免疫系統,有利於控制感染。體溫下降過快,反而對疾病的恢復和免疫力的成熟不利。
另外,吃藥後降溫效果不好,還可能和很多因素有關,比如說藥的劑量不夠、孩子喝水少等,很可能和藥的功效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