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德芬
孩子生來是幫助父母成長的,我真的相信。
我出去演講的時候,常常會碰到憂心忡忡的家長,看到我的書中描述我們每個人小時候是如何地被制約、被壓抑,而禍害一生,因此都會問:我們怎麼樣幫助孩子讓他不要從小遭受那麼多的創傷?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修好,孩子就沒問題啦!其實,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全心接納,如此而已。
可是,哪個父母不覺得對面的柱子長得比咱們家孩子高,跑得也快,隔壁的薇薇比咱們家女兒聰明,你看你班上的王大頭,每次都考一百分,王叔叔的嬸嬸的表姨的小姑的女兒,拿了什麼什麼競賽第一名。哪個父母不曾管教自己的孩子:你看你,手這麼髒還抓東西吃,一點衛生觀念都沒有。你看你,一點小事就哭,哪像個男孩子。
從小,在這種「轟炸」之下,每個孩子的潛意識裡,都覺得自己不夠好。而這個「不夠好」和「不配得」的情結,就是造成我們大半輩子無法真正快樂的主因。
因為我下意識覺得不夠好,所以容不得別人說我。因為我隱隱約約覺得自己不如所有人,因此我必須強出頭,在各方面都要有所表現,來安慰自己。因為我覺得自己不配得,所以很多事情我不會去爭取,或是不自覺地破壞快到手的成功或是快樂。
有一天早上,我難得跟孩子們一起用早餐(平時是練瑜伽啦,不是賴床-你看,怕你們覺得我不夠好,所以要解釋,呵呵!)。我和女兒吃了很久,十二歲的兒子還在樓上他的房間裡東摸摸西搞搞。
那天心情不佳,意識層次較低,負面情緒較多,怎麼看他就是不順眼。催了他好幾次,總算姍姍來遲,我很不高興地開始數落他。
「你看看,你動作這麼慢!早上起來在樓上磨蹭那麼久,我應該送你回台灣去當兵,把你訓練得動作快一點!」
孩子聽了我的數落,感受到我對他的不滿,開始很不高興的反駁我,「哪有慢,今天要穿制服,還要打領帶,很複雜耶!」
我還是很不高興地抱怨,一直嘮嘮叨叨不休。這時,我有了一些覺察,看到自己在試圖讓貓學狗叫,而且還振振有辭的為自己辯護。
其實,我兒子就是一個動作不利索的人,這是事實。不過,顯然並沒有誤事,至少每天早上我雖然沒有陪他們吃早餐,但是他們都準時趕上校車上學了。問題在那裡?在那個看不慣別人動作慢的人,就是我,也是他的母親。利用自己是母親的身份掩護,儘量投射自己的負面東西在孩子的身上。
很多時候,我們藉由「管教孩子」為名,把自己不喜歡或是看不慣的東西發泄在孩子身上,美其名為「對他好」,但是卻傷害了孩子的
那天早上,我就聽到我兒子大聲叱責他妹妹,讓她趕快出門,語氣充滿了不耐煩和怒氣。惹得我又不高興,感覺很毛躁,也很想出言阻止他。
但是,我立刻又察覺到:這是誰教他的?誰以身作則地教他對人不耐煩和憤怒時如何表達?誰讓他一大早就怒氣沖沖的出門?因此一念之轉後,那一刻,我體會到的是一個慚悔的母親的感受。
也許你會說,孩子總有做不對的時候,教總得教吧?當然,孩子絕對需要界限,否則他們會非常迷失的,而且感覺不被愛。但是,重點在於管教時的態度。如果,孩子的行為和言語沒有觸動你自己內在的舊傷或是情結的話,你管教他的態度和品質是截然不同的。不是嗎?
所以,我說了,把自己修好就好了。只要不把孩子當成我們的「投射板」,孩子多半就會有個快樂的童年。
結語:
教育的極致是行為影響!
抱怨孩子,原來是對自己不滿意。
所以家長朋友們,先做好自己吧!
(本文作者:台灣作家張德芬 內容有刪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