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夜半哭鬧,專家的話讓媽媽真相了!

@ 2015-12-08

很多寶寶白天很少啼哭,但是一到晚上就哭個不停,甚至能通宵達旦,媽媽們通常只得強忍睡意,抱著寶寶搖晃著,只盼望哭鬧不停的小祖宗快點睡覺。媽媽們也許不知道,寶寶夜半啼哭不安在醫學上算是一種病態,稱之為「夜啼」,在民間又稱「夜哭郎」。

還有些寶寶睡覺時經常受驚,兩隻小手在空中亂抓,只有當握著爸爸媽媽的手他才感到安心,如果沒抓住爸爸媽媽的手,則會恐懼不安地大哭起來,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之為「夜驚症」。

究竟什麼是夜啼和夜驚呢?又該用什麼方法治療呢?且看看專家怎麼說。

夜啼

寶寶夜啼一方面是人體生物鐘尚未轉向成人化,另外還有其他一些外界因素而導致寶寶夜啼。

1.寶寶白天受到驚嚇,如見了異常的事物,聽見奇怪或刺耳的聲音而心神不寧,以至於入夜常常在夢中驚哭。

2.寶寶乳食吃得多,導致脾胃運化不利,乳食積滯引起夜啼。

3.環境的溫度與濕度不適合,如太冷、太熱、太悶都會讓寶寶不適而哭鬧。

4.有些寶寶半夜要喂奶,如果不喂就會哭鬧不止;有些寶寶尿布濕了,更換不及也會哭鬧。

5.有些疾病也會引起寶寶哭鬧,比如佝僂病、尿布皮炎等。

糾正寶寶夜啼的方法:

1.對寶寶日夜顛倒的生物鐘逐步調整,白天不要讓寶寶睡的太多、時間太長,寶寶醒時要充分利用光、聲、語言等逗弄他,延長清醒的時間。

2.晚上避免寶寶過度興奮而不入睡或夜間夢寐不斷而產生啼哭。

3.臥室內外要保持安靜,溫度、濕度要適宜。

夜驚

寶寶在嬰幼兒時期是缺鈣疾病發病的高峰期。當寶寶體內先天鈣存儲不足,飲食中鈣攝取不夠、維生素D攝入不足引起鈣的吸收、利用,或腸道疾病等均可引起缺鈣。缺鈣的早期表現為夜驚、枕凸、易激怒、喂養困難等,應及時找醫生檢查,並補充鈣和維生素D。除此之外,帶寶寶到戶外多曬太陽也是辦法之一。

夜驚需要治療嗎?

輕度夜驚一般無需刻意治療,隨著年齡增長,待寶寶生理神經系統發育成熟後,或排除了主要的心理因素,夜驚就會逐漸消失。寶寶夜驚不可將他叫醒,父母應保持冷靜,輕拍撫寶寶,一會兒寶寶會再度入睡。

當寶寶出現夜驚症狀,如果寶寶白天沒有任何異常,媽媽們先觀察個幾天。若每天都出現夜驚並持續三周以上,媽媽就應該帶著寶寶到小兒神經科進行諮詢,並根據醫生診斷的原因,看是否需要用藥。

如何避免寶寶夜驚

雖然夜驚很多誘因大都是生理髮育的因素,但是父母還是應該科學地幫助寶寶儘量避免出現夜驚。

1.睡眠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寶寶身體和大腦的發育。幫寶寶建立良好的作息習慣和睡眠衛生,包括睡覺時不要開燈、室內空氣流通、睡姿正確、睡前不要吃過多東西等等。

2.幫寶寶放寬心。排除生理和身體上的因素,爸爸媽媽們儘量避免嚇到寶寶,晚間可以用講故事、做遊戲的方式解除寶寶的心理壓力。上床之後,媽媽可放些輕柔的音樂,讓寶寶心情愉快的輕鬆入睡。

3.白天適度增加寶寶的運動量,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還能促進腦神經發育的平衡。

4.爸爸媽媽們可連續五個晚上注意寶寶夜驚發生的時間,然後在發作前10—15分鐘叫醒寶寶,使其保持清醒4—5分鐘後,再讓寶寶熟睡。

以上方法爸爸媽媽們都記住了嗎?寶寶睡的好,媽媽再也不擔心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