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打開女兒的第一罐配方奶時,我不自覺地哭了。可能因為長期失眠;也可能是因為產後荷爾蒙失調,不過開配方奶依然讓我很難過。
我原先決定要全程親餵的,然而,早在前幾周就被診斷出奶量不足。經過醫師建議,我開始吃一些營養補充品,為了增加女兒的攝取量,我每一個小時就要起來擠奶。
就像高中英文課本說的drink as a fish一樣,我每天喝下去的水都足夠我在裡面游泳了,而且,人體是一個等價交換的系統,你喝多少的水,就得要起來上多少次的廁所(我的意思是很多、很多次)。至於我的乳 頭就更不用說了,到現在都還有傷口沒癒合。
不過這就像當工具人一樣,並不一定會有成果,在我信心瓦解的那一天,我那可愛的女兒依然飢餓,而我卻已經擠不出任何一滴東西給她了。我勉強同意補充一點配方奶,但因為營養均衡和「量」的問題,在女兒三個月大的時候,我只好含淚替她改成全配方奶。
生第二胎時,我的內心又重新燃起希望,甚至覺得這次應該可以親餵久一點,但…在面臨同樣的問題,以及還要照顧大女兒的情況下,第二胎出生後不到幾個禮拜我就放棄了全親餵,而在兩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全配方奶進食了。
那時候我感到無比的內疚,罪惡感壓得我喘不過氣。我不斷徘徊在「如果當初怎樣怎樣…」的戲碼,認為自己就可能、或許、應該可以達成全程親餵這項拯救世界的任務。何況我還讓世界毀滅了兩次!
我覺得內疚,因為自己連一個身為母親最基本的事情:「餵飽自己的孩子」都做不好;我甚至在不用親餵的瞬間,感到如釋重負而內疚。我不必獨自一人追著時間跑,因為我老公可以用奶瓶餵奶、我可以想喝幾瓶啤酒就喝幾瓶、我覺得自己的身體終於又屬於自己的而感到開心,但是我的罪惡感並沒有消失,好像我這樣的自由快樂是建立在自己孩子的犧牲下才有的……
這樣的內疚來自於無數「母乳好、母乳棒、母乳嚇嚇叫」的學術研究。我知道我應該要讓孩子成長得更聰明、更健康、未來更成功,不過有沒有人質疑過這些研究是否真的有其必要性?難道有人會懷疑母乳是不好的?我覺得應該把這些研究資源放在如何治療癌症上面會更好。
這些種種讓我對親餵極度的敏感毛躁,尤其是當我從媽媽包里拿出配方奶的時候其他媽媽們的怪異眼光,這感覺好像是在說我孩子沒有喝母乳長大以後就會變成流浪漢或作姦犯科似的,我知道這樣說很難聽,不過這樣的內心戲卻不斷不斷地在我內心上演。
有一次,小兒科醫生跟我說,我的孩子缺乏「母乳的天然免疫力」,聽到這我只想跟他說「不是吧醫生!?連你也跟我說這種話?我已經不知道自己還能怎麼辦了你知道嗎?!」像這樣的「母乳至上論」無處不在,讓我無路可逃,互助會、公益團體、電視廣告和無數的研究論文不斷的提醒我這件極端重要,但是我從來沒辦法達成的事情,像是中世紀的平民沒有買到教會販賣的贖罪券那樣的讓我憂傷難過。
我真希望有一個配方奶媽媽互助會,裡面都是和我有一樣處境的媽媽,而且我們可以討論一些問題譬如「如何輕鬆把奶粉罐里最後的一匙奶粉取出來?」或是「我知道泡好60分鐘之內沒喝完的奶要丟掉,但是泡好70分鐘之後的奶到底對寶寶有多不好?」,甚至是「為什麼嬰兒吃的東西要他X的這麼貴?」之類的話題。
我要澄清一下,我對親餵的媽媽一點意見也沒有,我親身經歷過親餵的痛苦,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想要餵多久我都表示贊同和無限支持,我只是想要讓其他人知道,不能親餵其實也是有很多無奈的。而且在我所知道的所有不能親餵的媽媽里,沒有一個是因為不方便或是不能穿的美美的而不親餵的。
我只是開始欣賞自己這一趟經歷裡頭所體會到的事。我為自己的身體感到驕傲,因為他替我帶來了兩個可愛的孩子,而且盡其所能的提供母乳給孩子們。就算跟我預期得有些出入,我也為自己有能力讓孩子們快樂健康的成長感到驕傲。
說真的人生實在是太短了,根本沒有多的時間去為了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而感到內疚,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去做、盡力去學,然後給自己一路上所做出的努力一個愛的鼓勵。媽媽們,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