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台南的美食,「小吃」兩個字是第一個竄進腦海里的。它品種繁多,乾濕軟硬鮮甜冷熱魚肉葷素,相比於台北、台中的小吃又能自成一格,真像走進一座大型的美味嘉年華。
台南又名「府城」,是台灣最早發展的地區,自然物富民豐食材豐富,飲食業發展蓬勃。每個不起眼的小門面里,其實都蘊藏著令人讚不絕口神魂顛倒的美味。
小公園擔仔麵:
廣為人知的平民滋味
擔仔麵大概是台南最廣為人知的美食了。百多年前的漁民在漁獲淡季為了持續生計,挑著根扁擔走街串巷叫賣麵條,這也是「擔仔麵」名字的由來。
坐落於西門圓環旁的這家不起眼小店,用餐環境真可謂簡陋,但入夜時分人頭攢動,店家的法寶是灶上久久熬燉噴香竄鼻的肉臊香味。坐在低矮古灶旁的師傅利索地抓面、下面、起面、灑肉臊汁、配菜,動作迅速利索。
面送至桌前,捧起小碗聞一下那誘人香氣,味蕾打開,再喝一口湯,感受混合著蒜香和醋酸的鮮蝦高湯之美味。
地址:西門路二段317號
矮子成蝦仁飯:
日式風格的台式蓋飯
這碗小小的蝦仁飯,歷史可以追溯至日據時代,滿滿的蝦仁鋪在米飯上,身形是「日式的 」,神髓卻是台式的。
台南靠海,附近海域盛產火燒蝦。小店就將每日新鮮捕撈的火燒蝦去腸剝出蝦仁,用蔥段大火爆香。米飯則用蝦油柴魚高湯煨,有點類似西班牙海鮮飯的手法,需要不停攪拌才能讓米飯吸飽湯汁的鮮甜,這種古法的炊煮做法也令米飯有陣陣炭火香。吃起來鮮美的蝦仁和溫潤的米飯伴著高湯的甜美和豬油香,平凡的食材造就不平凡的味道。
地址:海安路一段66號
再發號肉粽:
粽界的閃亮巨星
再發號肉粽獨特的香氣,自清同治十一年始,已香飄一百四十載。
招牌的精製八寶肉粽餡料豐富到令人驚嘆:鹹蛋黃、栗子、乾貝、扁魚酥、後腿瘦肉、肉臊、蝦米、鮑魚、花菇、扁豆酥、魷魚、櫻花蝦共嵌在粽子中,體格巨大,重達十四兩,是真材實料有內涵的。
店家選用的是台灣頂級的長糯米,新米舊米按自家的秘方比例混合,舊米的粘和新米的軟很好地平衡,粒粒剔透分明,食來煙韌軟Q 而富有米香。
而包制的竹葉,更是考究地用上兩片桂竹葉和一片麻竹葉。雙手一層層掀開竹葉,蓬勃的米香肉香竹葉香飄散開來,用傳統的竹叉一口口食用,超有懷舊feel。
地址:民權路二段71號
古堡蚵仔煎:
大隻蚵仔彈眼落睛
從廈門、泉州到台北、台南,一路下來蚵仔煎吃過不少,而要說原產地,廣為流傳的說法就在台南的安平,始於鄭成功的兵營。
安平古堡周圍多的是蚵仔煎小店,這家古堡蚵仔煎最悠久,有五十年的歷史了。蚵仔煎現點現做,大廚在特製的大煎盤上倒入蚵仔、地瓜粉、豆芽、小白菜,打個鴨蛋而棄用雞蛋,煎時就聞到蛋香焦香飄飄。
個大肥美的新鮮蚵仔,外表酥脆,咬來又有蔬菜的爽脆清甜,配上紅色的酸甜汁醬,不油不膩可吃上一大份。怪不得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也是林語堂大師的至愛。
地址:效忠路85號
老牌鱔魚意面:
二十七秒快炒絕技
中正路的康樂市場以前叫「沙卡里巴」,日語中是「會場」之意,也說明這裡自日據時代就是小吃的聚集地,斗轉星移間雖已不復以往的熱鬧繁華,但還是保留了幾家百年老店。
老牌鱔魚意面已第三代在經營,老闆有獨步江湖的「快炒二十七秒」絕技。他將大蒜爆香後,猛火翻炒鱔段、辣椒、洋蔥,同時灑入五印醋、烏醋和清醋,快炒後加入肉骨高湯、米酒、醬油繼續爆炒至起鍋。伴隨著轟隆的聲勢和火勢,僅僅二十七秒一盤鱔魚意面已經炒好上桌。
地址:中正路友愛街206巷6號康樂市場113號攤位
金得春卷:
永樂市場四大天王之一
永樂市場四大天王,除了富盛號碗,還有金得的春卷。
這兒的春卷有別於上海人的油炸春卷或者廈門派的大鍋煮餡料,而是類似泉州的潤餅,分開炒餡料,再包入餅皮中。春卷皮用中筋麵粉製作,手勢要夠快使其絕對不能焦掉,泛著天然的麥白色,它貌似普通卻是很考驗店家的功力。
餡料也在檔口一字排開十幾盤,高麗菜、豆乾條、皇帝豆、蒜苗、五花肉、香菜、蝦仁、細蛋皮、香菜種種,口水已經都要滴下來。包制時又要加入花生粉和砂糖,讓滋味更加甜美豐富。
地址:民族路三段19號
許家蝦仁肉圓:
肉圓的鮮美升級
由屏東肉圓變化來的蝦仁肉圓,真可謂是更精益求精的美味升級。不同於傳統肉圓用的肉丁,蝦仁肉圓里則是肉臊加蝦仁。
一大蒸籠的蝦仁肉圓在大火上蒸二十分鐘就大功告成,咬開就可吃到濃香馥郁的肉臊香以及口感鮮美的火燒蝦蝦仁。最講究的還是蘸汁,家家有自己的獨門秘方。有用蝦仁絞碎熬煮的,也有加了一些香料的,總之都是秘而不宣的一級機密,但讓食客飽了大大的口福呢。
地址:國華街三段8號
阿憨鹹粥:
虱目魚粥的最高境界
虱目魚是台灣產量最高的養殖魚,所以虱目魚丸大抵是台南街頭最常見的小食了。阿憨鹹粥的虱目魚粥是本次吃喝遊樂的重點。
有別於廣東粥的綿密香滑,台南的粥是很古風的「半粥」煮法。米粒在魚骨熬制的高湯里煮軟,透明卻未等爆腰糜爛即撈起,湯呈乳白色卻沒有米漿的滲入,看起來類似於泡飯。
嘗了虱目魚肚粥,湯底鮮美,米粒香甜吸盡湯汁,大片的虱目魚肚油脂豐潤,粥底更藏著多粒新鮮的蚵仔,再加根油條,在蒜頭酥的點睛提味下,立即就吃個碗朝天。
地址:公園南路169號
阿明豬心:
食美味前先考耐心
保安路夜市,食店鱗次櫛比熱鬧不已。大家心甘情願地在阿明排隊,是為了吃一碗豬心冬粉。
新鮮的豬心現點現切,按紋路切得厚薄恰好,稍稍燙過後,脆中帶嫩。湯頭因為灼過了太多的豬肝豬腳而豐腴鮮美,當然,還是有少許味精但不妨礙大局。
鴨腳翅則是給人帶來驚喜的小食,一小盅蒸到爛熟,皮骨分離。吃進嘴,膠質厚重到可以粘住雙唇。不過,餓著肚子還是不要勇敢地加入排隊人潮,聞著香味,看著周邊的食客大快朵頤而只能欣賞老闆慢吞吞的刀法,實在很折磨人啊!
地址:保安路712號
阿娟鴨肉:
鴨肉爽甜當歸飄香
阿娟是阿明的鄰居,也是顧客盈門好不熱鬧。原來就以咖喱飯、排骨飯、瓜仔雞聞名,也有六十多年歷史了。
鴨肉羹是必食的,肉質肥瘦恰當,不膩不臊,香中帶著甜美。另一份當歸鴨也讓人吃得開懷,是一整隻鴨腿浸在當歸湯中,香味撲鼻而來,鴨肉得酥爛,吃起來好方便,根本不用擔心塞牙縫。
喜歡吃內臟的可以點份下水湯,鴨胗切成一朵花,爽脆得很,湯也竟然是甜的,不知道外來人吃不吃得慣。
地址:保安路36號
連得堂餅鋪:
五十年煎餅爐鎮店
台南崇安街,不時飄來陣陣麵糊烘烤的焦香,原來是百年老餅鋪連得堂的蛋卷出爐了!順入店就看到店堂正中那台五十年歷史、全台唯一的老式煎餅爐,熱氣騰騰地烤著一批批蛋卷。
據說店家創始人從日本人那裡學來正宗的蛋卷製作方法,現坐鎮店中做蛋卷的是第三代的年輕帥氣孫子。只見他舀起一勺麵糊放入其中一煎板,攤平後要就要轉動厚重的鐵盤,重複步驟,待一圈轉下後,第一個煎板上的麵糊已經烤香,於是翻轉、出爐、待涼,轉動鐵盤製作下一個。
速度很快,沉重的鐵盤也需要極大的力氣,但就是這樣熟練的手藝,一天也只能做上百來包,酥脆口感和濃濃蛋香引得網購大潮,據說拿號排隊一年才買到也是常態。
地址:崇安街54號
阿鳳浮水魚羹:
手工捏制勁脆魚羹
浮水魚並不是一種魚類,是將新鮮的旗魚起肉,和虱目魚的魚背肉及魚肚打成,白白的樣子是魚肉本身的顏色。再揉成一塊塊不規則形狀的魚塊,放入滾水中,待熟了後就自然會浮起來了,所以是浮水魚。
湯是經過勾芡的,想來用的是地瓜粉。喝一口湯,濃濃鮮味揮不去。咬一口魚塊,彈牙的口感外還吃得到虱目魚肚的肥腴。湯色清澈泛著點奶白色,面上灑了黑醋、香菜末和嫩薑絲,味道高雅清純。在保安路這條食街上,靠著一味浮水魚羹屹立超過半個世紀。
地址:保安路59號
義豐冬瓜茶:
香甜順喉古早味
台南的街頭也見到不少的冬瓜茶飲店,連新式的奶茶店也必有一款冬瓜茶。不過要想吃到最正最傳統的,一定要來武廟旁的這家義豐。
此店是前店後廠,進入可以看到全程的製作方法。冬瓜榨汁後和特級砂糖同熬煮,邊加糖水邊攪拌,成冬瓜漿後倒模待冷卻即成為冬瓜糖。吃時用滾水煮開就是冬瓜茶了。
店家也是百年老店,製作當然也遵從古法,其實是需要很大的人力的。冰鎮冬瓜茶好喝解渴,冬瓜拿鐵、冬瓜烏龍等衍生產品也很受歡迎。
地址:永福路二段212號
江水號刨冰:
八十年冰爽滋味
尋江水號躲在西門市場裡, 除了國中生和附近逛街的女生,竟然還有日本遊客慕名而來。雖然檔口前有配料供選擇,不過簡單直接地來份八寶冰,就一網打盡所有配料了。
綠豆、紅豆、花豆、湯圓、粉角密密麻麻堆疊在碗底,要從上面的刨冰往下挖到底,才能把配料和碎冰一網打盡一齊塞入嘴裡。豆類都得鬆軟粉糯,白糖熬出焦香,再加黑糖提香。冰冰爽爽的一碗,一點都不甜膩。
地址:國華街三段16巷13號西門市場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