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最近遇上了一個10歲的小男孩,他跟我說的第一句話是,希望我們能幫他,並請求我們不要告訴他媽媽。在得到保證後,小男孩說出了自己的遭遇讓人震驚。
小男孩說自己的小JJ很痛,PP又出血了,內褲上也有血跡。他很害怕被媽媽發現。他說好幾次媽媽都發現了自己內褲里的血跡,因為害怕所以撒謊說是自己不小心抓破的,媽媽說下次再抓就切斷他的手。
這一切都是媽媽的好朋友,一位面善的阿姨做的。媽媽有時候出差就將自己給阿姨帶。一次媽媽又出差,他到阿姨家,阿姨給自己買了很多零食,最後還玩遊戲。小男孩說當時很舒服,結束後還給了自己50塊,阿姨說不要告訴任何人,否則媽媽會打斷他的腿。
從那次以後,阿姨總喜歡玩他的小JJ,有時候即使媽媽在家,她也會偷偷跟他玩這樣的遊戲。但孩子說後來就覺得不好玩了,因為很痛。孩子說阿姨今天又弄他了,他很害怕。
後來我們千方百計聯繫上了孩子的媽媽,她聽到孩子的遭遇那刻也非常震驚,後來聊著聊著就哭了,說自己是單親媽媽,因為忙著工作,悔恨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無知。
我們給孩子媽媽的建議是,不要責罵孩子、儘快帶孩子到醫院檢查、多關心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遠離傷害。
兒童為什麼更容易成為被傷害的對象
1、父母忽略
大部分被傷害的孩子,都是出自不怎麼關愛孩子的家庭。每年的數據反映留守兒童和流動人口家庭的兒童占主要比例,從而看出父母的忽略是最大的直接因素。這些家庭的兒童往往性格較內向,並且某些家庭經歷還給孩子留下陰影,比如大人房事不忌諱等。
2、孩子反抗力弱
無論是小女孩、小男孩,他們因為缺乏保護意識、反抗能力弱,容易被騙被控制,對於不良性取向的犯罪者,選擇小孩往往容易得手。
如今中國的父母對兒童的性教育尤其是男童的性教育意識比較薄弱,一些家庭特別對男童的性教育則幾乎是空白。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年齡越小遭遇性暴,心靈創傷就越深越大,有的甚至會危害其終生,最終要發展為憂鬱症或精神疾病。
兒童受到侵害後的七大心理跡象:
突然出現帶有性特徵的行為,比如想要父母觸摸身體;不願被人打擾、不願與人交朋友;從非常喜歡外出到變得孤僻、安靜;突然變得欺負弱小; 比平常睡得更多或者更難入睡;突然暴飲暴食或者不想吃東西。
防微杜漸,讓孩子建立安全意識才是根本,下面兩件事從孩子3歲起就可以做:
1、認識敏感部位
讓孩子知道男女有別,哪些敏感部位不可讓人觸摸。握手、溫柔的擁抱、輕吻額頭或臉頰是允許的肢體接觸。緊緊的擁抱、強制性的親吻、暴力等讓自己感到疼痛的肢體接觸是不能發生的肢體接觸。
2、養成親子溝通的習慣
父母平時多陪伴孩子,讓孩子養成每天跟父母分享事情的習慣 。這樣的習慣從每天父母的耐心傾聽孩子所有事情做起,讓孩子無論有高興或悲傷或難以啟齒的事情,都能毫無顧慮地告訴父母,父母少批判少指責是讓孩子養成傾訴習慣的基礎。